其实黄锦想问的是,这时有没有蜡烛。黄钰的回答让她放心了,原来这个时代已经有蜡烛了。
其实,蜡烛到汉朝就有了,只不过一直非常珍稀,只有贵族才可能享有。一直到大明朝初期,蜡烛才进入寻常百姓家。不过这时的蜡烛,价格也很贵,所以在黄锦的记忆中,黄家是没用过蜡烛的。
“蜡烛贵不贵?”
“嗯,应该很贵。不过买一点放河灯还是可以的。”何氏说道。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这是行善积德的好事。今年黄家一直不算太平,花点钱,放点河灯,也能为子孙积福。
第二天是七月十三。吃过早饭,黄锦家就开始烧包衣了。七里江的风俗,每年七月十三是祭祀先人日子,除了烧包衣、纸钱外,还要黄锦家的包衣纸钱除了烧给黄钟的生母李氏外,还烧了一些给况家祖先。包衣上写上先人名字,然后把草纸包起来,放一堆,点火燃烧。烧的时候,在旁边放放条凳,摆上祭品,供奉一方肉、一碗米饭、一碗鱼肉、以及白酒,恭请先人们来享用。整个祭祀过程,是不能让孩子看的,怕莽撞的孩子打扰到先人的食欲。
黄锦他们躲在大门后面,看外面的纸钱烧的正旺。
“姐,你看,纸钱飞起来了,先人们来拿钱了。”小六神秘兮兮地小声道。
其实,所谓的纸钱飞起来,是烧的灰烬随风吹起。民间的说法,就是鬼魂们来领钱了。而祭品吃食,据说先人们只吃热气。
那么多人吃这么点也不够啊。黄锦心想。她突然想起大人们常说,年纪小的孩子,在祭祀的时候可以看到先人的魂魄,于是就问:“小六,你看到了他们在吃饭不?”黄锦问。
小六摇摇头,“什么也看不到!”
黄锦忽地就笑了。看样子,她是被穿越的事情震的不知所以了。这世界上的鬼魂说,真是个玄妙的问题。如果没有鬼魂,那么自己重生是怎么回事?如果有,为何从来只是传说?
这时的蜡烛果真很贵,一小支就要五文钱。第二天,黄锦他们到白竹镇买了一支蜡烛,然后小心点剪成五段。黄锦他们几个孩子早就说好,他们一人放一个河灯。放河灯看起来是一件比较好玩的事情,但实际上是把钱往水里扔,多了黄锦可舍不得!
七月十五傍晚,黄锦他们晚饭都没吃,就和黄仲谦一起匆匆赶到了白竹镇。此时白竹镇稠江两岸已经挤满了人。放河灯在这里属于一个比较重要的仪式,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观看,像过节一样,可说是最为热闹欢乐的夜晚。黄锦他们只好挤到人群中,远远地看着。
只见地势略高的白竹桥上,摆着一张古色古香的大方桌,有人将准备好的蜡烛、贡香和纸钱,摆放在方桌上。随后又有人取出一个大猪头,放到大方桌正中央,两旁插上蜡烛。作为重要的祭祀活动,今天的仪式是里正黄正章主持的。
仪式开始,黄正章先是点亮了桌上的蜡烛,再将纸钱、贡香点燃放在桌前地面上,然后拍净身上的尘土,表情严肃地面对流动的河水磕头、作揖,嘴里还喃喃地祈祷着……因为隔得远,黄锦也听不清他嘴里说的啥,不过应该是些祈求福泰安宁之语吧。
这一刻人们都表现出一副虔诚的样子,连顽皮的小孩也不敢大声嬉闹。
“各位父老乡亲,仪式结束。烦请各位一会放河灯的时候,遵守尊长优先的原则,照看好老幼妇孺,免生意外。”黄正章高声说完这句话后,就提着一展做工精美的八角型河灯,缓缓走到白竹桥下的公共码头,将河灯放入河中。至此,放河灯就正式开始了。
“爹,码头只有两个,我们先看看吧。”黄锦说道。
“好的,这会人多,挤过去,要是掉水里就危险了。”黄仲谦道。
由于从七里江赶过来,他们还没吃饭,这会肚子都有些饿了,黄仲谦提议先吃点东西。于是,他们就在河边找了个临河的小馆子,随便吃点东西,顺便欣赏各种各样的河灯。
黄锦发现老人、长者的河灯不管制作工艺优劣,必先放入水中漂流,以示尊敬。大明朝以“孝”治国,长幼有序是最基本的规则。这一点在放河灯的时候也展露无遗。而轮到青壮年放河灯时,他们大都怀抱着自己的孩子,一同下到水边放漂河灯。
为欣赏每一盏河灯的形状、特点、风格,人们似乎并不急于把所有的河灯同时放入水中,而是眼见一批闪闪烁烁的河灯漂远了,且大家品评一番之后,再将又一批河灯放到水面漂流。
“锦儿,你看,永福哥。”黄钟指着河对岸的人说道。
黄锦转头,看到黄永福正提着一盏做工精美的鲤鱼状河灯,慢悠悠地边走边看。
黄镛已经丢下碗筷,跑到河岸旁,向对岸挥手并大声地喊:“永福哥!永福哥!” 重生之锦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