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最后的三国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整个壶关口的谷道有十余里之长,山险林深,曲径通幽。
刘胤率兵一万赶到了壶关口,既然不是要在此打歼灭战,刘胤也就没有带太多的人马来,如果无法在壶关口彻底地截杀刘渊,那么带三万人和带一万人来,从本质上讲,没有任何的区别。
而且刘胤将大部分的兵马留在了屯留,还有防止刘渊从屯留偷袭的可能,要知道刘渊也是用兵的行家,熟读兵书,谙熟韬略,如果刘胤把全部的兵力都放到了壶关口,刘渊反袭了屯留,这样的话,反倒是得不偿失了。
所以为了防止刘渊反其道而行偷袭屯留,刘胤还是将主力放在了屯留和寒山要塞这边,屯留可是蜀军现在最大的胜果,而且占据了屯留,就会始终地从正面威胁到壶关,至于寒山要塞,更是联结蜀军三大根据地的要隘,更不容有失。
“姊夫,咱就一万人马来守壶关口,能行吗?”傅著一路上很是疑惑,既然刘胤决定要在壶关口伏击匈奴人,可只带了两个营的兵力,算怎么回事?凭着这么一点兵力,就算是壶关口再险要,想要挡住匈奴人恐怕很难。
刘胤是微微一笑,道:“我们不是来守壶关口的,带一万人人马,也足够用了。”
不是守壶关口?傅著更是一头雾水,如果刘胤的目的不在此,那么他来壶关口又有什么目的呢?
“姊夫,那我就更糊涂了,佛争一口香,人争一口气,既然不守壶关口,那我们来这儿干嘛?”
刘胤微笑道:“子诚,那你认为,想要在壶关口将刘渊围歼掉,至少要多少的人马?”
傅著想也没想,张口就来:“围歼敌人,至少也得三四倍兵力吧,就算壶关口地形险要,那有至少得比匈奴人多一倍,这样才有把握。”
“匈奴人六万,三倍得十八万,四倍得二十四万,就算最少的多一倍,那也得十二万,子诚,你认为现在我们可能拿得不这么多的兵马来吗?”刘胤反问道。
傅著不禁为之语塞,搔搔头道:“姊夫,是我考虑不周,不过既然无法挡得住刘渊,我们来壶关口就没什么意义了,那你为何……”
刘胤笑道:“一口吞掉刘渊的六万人,咱们现在还没那个胃口,不过给刘渊点苦头吃,倒还是很容易的事,这次,我给刘渊准备了一份好礼。”
“什么好礼?”傅著完全是一头雾水。
刘胤变戏法地手中多了一件东西,尺寸并不太大,也就寸余大小,铁制的,四个尖,每个尖都异常的锋利,傅著没见过这样的东西,不禁疑惑地道:“这是何物?”
刘胤道:“这叫倒马钉,也叫铁蒺藜,是对付骑兵的一种利器,这种倒马钉有四个尖,无论你怎么抛,扔到地面总会有一个尖是朝上的,战马踩在上面,就会负痛倒地,丧失作战能力,所以用来对付匈奴人的骑兵,再合适不过了。”说着,刘胤随手将倒马钉扔在了地上,果然倒马钉三尖朝下,一尖朝上,稳稳地落在地上。
傅著大为好奇,将倒马钉拾了起来,饶有兴致地道:“姊夫你还有这样的宝贝,是你造出来的吗?”
刘胤摇摇头,道:“你加入军旅日子不长,这倒马钉可是咱们汉军一直就配备的武器,是诸葛丞相发明的,当年的北伐之战中,就曾用过,在险径要道之上布置,多次阻挡住了魏国的追兵,为汉军的从容撤退立过殊功,后来用的少了,你自然也就不识得了。”
倒马钉的确是诸葛亮发明的,魏国的骑兵一直是蜀军难以对付的力量,尤其是在蜀军撤退的时候,魏军的快速追击让蜀军根本就无法从容地撤退,诸葛亮发明倒马钉之后,在险径要道上抛置倒马钉,便可以有效地阻止魏国骑兵的追击。
不过倒马钉只是具有伤敌作用,并没有致命的效果,往往在应用中有着局限性,而且这玩意属于一次消耗品,不比刀枪箭矢可以多次使用,再加上蜀国铁资源稀少,大量地打造倒马钉会消耗大批的铜铁,这对资源有限的蜀军来说是承受不起的,所以诸葛亮之后,蜀军打造的倒马钉就已经很少了,傅著没见过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但倒马钉在迟滞和阻碍敌人骑兵的方面,还是有着明显的效果的,刘胤在上党根据地时,命铁匠将缴获胡人的兵器熔炼掉,打造了一部分倒马钉,准备有机会用上一用。
不过倒马钉对装备有马蹄铁的蜀军骑兵来说,效果就明显地减弱了,没有装备马蹄铁的胡人骑兵,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此次前来壶关口,刘胤便想到了用倒马钉来对付匈奴人的骑兵,时值初冬,地上集满厚厚的落叶,将倒马钉撒在匈奴人的必经之路,与落叶混在一起,不细看根本就无法分辨出来。
刘胤又下令蜀兵在山顶上伐木制成不少的滚木,堆放在山顶,等到匈奴骑兵受倒马钉所阻行进迟滞之时,抛下滚木,便可大批地杀伤匈奴人了。
壶关口两山夹一路,狭隘之处,最多也只能容三四人并骑而过,这样的地形,最适合抛散倒马钉了,两侧再辅以伏兵,多备弓箭、滚木,打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毫无问题。
反正刘胤在壶关口也没指望把刘渊的六万人给全歼掉,能杀伤多少便尽可能地杀伤多少,积小胜为大胜,总有一日,蜀军会把匈奴彻底地逐出上党,逐出中原。
傅著如获至宝,兴冲冲地带人下去布置安排了,不出一日已经是布置停当了,蜀军也趁势在两侧的山上埋伏好了,准备大量的滚木和弓箭,就等匈奴上钩了。
而此时的刘渊,一路疾行,根本不敢在路上多做耽搁,为了早日赶回壶关,刘渊也没有选择进攻蜀军已经攻下的屯留,而是望壶关口而来,想通过壶关口,尽早地返回壶关城。 最后的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