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最后的三国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阳安关地势极为险要,如果当时不是蒋舒叛变投敌,钟会想要攻下阳安关,绝对不是轻松的事。再坚固的堡垒,也是从内部开始瓦解的。
现在李辅退守阳安关,由于在汉乐二城撤得及时,李辅此刻手中,还握有一万五千多的兵力,阳安关不同于乐城汉城,魏军是掌握着一座完整的城池,就算刘胤拥有的兵力再多,李辅也不会发怵了,有坚城在手,李辅胆也正了。
他一面下令诸军修缮城池,加强守备的力度,一面派人向钟会紧急求援,李辅相信,只需将汉中方面的情况如实地报之,钟会肯定会派出援兵相助,到时候阳安关固若金汤,刘胤必定会在阳安关下大吃苦头,魏军也可乘趁反击,说不定还可以乘势攻取汉城和乐城。
从阳安关快马回鞭地向成都附近送信,最快也得三到五天的时间,而钟会派出兵马来,怎么也要十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阳安关,一里一外,大约至少也要半个月的时间。不过李辅信心十足,他有理由相信,守个半月二十天自己根本就没压力。
想当初,汉乐二城也不过才各有五千守军把守,魏军数万人尝试着进攻,短时间内根本就无法攻克,这让钟会迫不得以地才采用长期的围困战术,想要逼降蒋斌王舍。现在的局面正好倒了过来,蜀军处于攻的位置而魏军处于了守的位置,攻守易势,李辅没有理由认为他自己会比蒋斌王舍做的很差,连个阳安关也守不住。
要知道,阳安关的险峻程度,犹在汉乐二城之上,更何况李辅也无需要守多久,只要等到魏军援兵一至,马上就可以投入反击,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
刘胤抵达了阳安关的城下,已经是天色黄昏之际,便下令在阳安关以东十里处扎营安寨,准备次日再攻打阳安关。
夜色苍苍,刘胤立于营外,注视着远处黝黑的城墙,不禁是唏嘘一叹。整个进军汉中一路攻来,所向无敌,但刘胤清楚,越是顺利,后面的困难便越大,由于在乐城和汉城没有能够完成歼敌目标,这一部分的敌军已然逃逸的阳安关,为攻打阳安关凭添了不少的阻力。
但真正的名将永远是直面困难的,刘胤知道阳安关不好打,而且还必须要速战速决,绝不能让钟会的援兵赶到阳安关来。
速战速决最经典的战役莫属长安之战了,刘胤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已经是拿下了号称天下最坚固城池之一的长安。而那一役最大的功臣,则是火药,正是拥有着这样的秘密武器,才使得刘胤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了长安城。
只可惜在阳安关下,却无法复制长安的成功,炸掉长安的城墙,至少也用掉了刘胤一吨的火药,而这样的用量,几乎是迁到陇西之后火药工坊几乎半年的全部产量了,现在刘胤的火器部,除了还有一部分的火药箭、竹筒手雷和石制地雷之外,再没有可以轰掉城墙的炸药包了。
所以这一场攻坚仗,对于刘胤而言,一点也不轻松。
刘胤四更天的时候,便升帐点将,召集各营主官到帐下,布署下一步攻城的计划。
攻打阳安关,****营的骑兵便没有了用武之地,刘胤将他们安排到了白水关,担任打援任务,至于攻城的部队,则以虎步左右营和新编一营为主力,准备实施强攻。
蒋斌和王舍倒是主动请缨,请求刘胤委以汉城营和乐城营重任,担任攻城的先登力量。
刘胤认为汉城营和乐城营均不满编,战斗力或许不足,故而此次应当还是由虎步营来担纲。
蒋斌和王舍倒是有不同的意见,认为汉中蜀军久在汉中,对汉中的地理气候等都是了若指掌,更何况汉城营和乐城营的守军,整整的憋屈了近两年的时间,此时好不容易逮到一个反击的机会,又岂能放过,现在汉中蜀军的士气高涨,求战欲望强烈,正是他们大展神手的时候。
于是刘胤同意了蒋斌和王舍的请求,由汉城营和乐城营担任攻城的主力第一梯队,虎步营担任第二梯队,卢逊的新编第一营则担任预备队。
天光刚亮的时候,汉城营和乐城营就投入到了对阳安关的攻击之中。
蒋斌和王舍亲自在阵前督战,他二人估计在几天之前被困在汉城乐城之中时,绝然想不到竟然还会有反戈一击的机会。不过是蒋王二人,就连整个的汉中蜀军都是士气高涨的,他们压抑了很久的时间,都在这一刻爆发了出来。
刘胤此次进攻汉中,只是轻装而进,投石车和床弩这样的重型装备,一个也没带上,倒不是刘胤不想带,而是子午谷的状况让刘胤打消了这个念头,就连生龙活虎的虎骑兵过谷时都困难无比,甚至落到步兵的后面,那些更大体积和重量的投石车、床弩想要通过子午谷运到汉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为了压制阳安关上的魏军,刘胤命令弓箭兵、连弩兵率先在城下构筑一个阵地,在蜀军尚未攻城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向城墙上发射了近万支的箭。
蜀军的箭,几乎形成了一道密密交织的箭雨网,向着阳安关的城头上覆盖了过去,守城的魏兵不断地有人中箭,纷纷向后退去。
捉住这个机会,汉城营和乐城营的蜀军抬着云梯向阳安关的城头发起了猛烈的攻势,整个阳安关的城下,密密麻麻的布满了蜀军的人影,如汇集到一起的河流,掀起了狂风暴浪,如潮水般涌向了阳安关的关墙。
李辅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沉着应战,从容不迫,魏军士兵冒着箭雨,开始对攻城的蜀军进行打击,滚木雷石,如冰雹一样砸了下去,双方围绕着阳安关的得失,展开了激烈的大决战。 最后的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