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夙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军械制造所总共有一百三十六人,加上郑渠的话也就是一百三十七人,其中,有三十人都是提炼、冶炼、熔炼各种金属矿物的人,其他的,则有一半制造长兵器,一半制造短兵器,其中,长兵器包括弓弩。
箭矢和弩箭箭头由十人制作,到傍晚之时在与用药水浸泡晾晒过的木杆拼接,拼接处用特殊的树脂凝结,箭尾用树脂在两侧粘上两片羽毛。
仅仅十人实际上每个人一天能够制造出三十到五十根箭矢或者弩箭,而赵凡的硬性标准则是每人每天至少制造出三十根,每日最高者赏金一两。
这个产量在这个时代完全属于高产了,平均每天四百根弩箭或者箭矢,半年就是将近十万支,要知道,这只是十个人的工作量。
因为弩机较少,给骑兵制造骑弩所需要的弩箭之后只储存了三万支弩箭,从八月开始就一直在制造弓箭箭矢了。
赵凡让郑渠带着五六个人改良冶铁技术和实验创新各种新式武器,这样下来,其实能够生产出来的长短兵器并不是很多。
古代兵器还是以长兵器为主要装备的,隋唐以前,长兵器主要以戈、戟、矛为主,隋唐以后,则是以槊、枪为主。
戈、戟颇为耗费材料,其穿透力不如矛,但一旦大规模混战、组成阵型,以及各种车战,戈和矛这两种兵器造成的杀伤力不是矛能够比拟的。
因为矛只能做出刺和挑两个动作才能够给敌人造成创伤,戈与矛在这方面却没有多大要求。
所以,赵凡并不打算大量制作长矛,戈和戟与矛得区别就相当于弩与弓,后者需要长期训练才会发挥出最高的战斗力,而前者不然,当然,相比较起来,矛穿透能力要强很多,这时候的护甲几乎没有能够挡住长矛突刺的。
这个时代之所以大多数士兵不愿意穿戴甲胄的原因就是因为护甲挡不住长矛和箭矢,这时候的护甲都是皮甲制成的软甲,防御力低下,只能挡住短弓和部分戈、戟的伤害,可一旦大规模装备起来后防御力也是非常恐怖的,如名震天下的魏武卒。
秦军因为对装备的管辖宽松,且大秦官方除了提供长兵器外,其他的都是自带,连军饷都没有,而中底层士兵、军官并不能意识到穿上软甲的巨大用处,为了图个自身方便也就导致了秦锐士几乎不穿铠甲的局面发生。
汉代以前的头盔则是青铜盔和古老的兽骨盔,铁头盔虽然也有,但质量不如青铜盔,兽骨盔更不用说,而青铜制作的头盔笨重,我想谁也不愿意戴个几十斤重的东西在脑袋上,更何况是带去打仗。
只要冶炼出质地坚韧的钢铁,尽快搞出鱼鳞甲甚至是锁子甲,以及轻便的铁头盔、马甲,赵凡或许就不会出现以前听到一千套软甲而兴奋不已的情况了。
因为军械制造所的重要性,赵凡将那边设置成了军驿,相当于现在的军事禁区,除非拥有自己的手谕是不能私自进出的,而运送粮食、石料的事情现在都直接交给李四去做了。
布置完这些,赵凡也不觉得累,这段时间最多就是多费些精神,相比起刚起义或者在草原上又费力又费神的情况要好多了,这让自己多少有些不习惯。
拿出一张图纸,在上面圈圈画画着,古代战争说白了拼的就是兵器护甲和战马粮食,拼的就是人口地盘和城墙关卡,舆论什么的在这年代也起不了什么大作用,最多也就是像刘邦那样让别人以为自己真是赤帝子,与陈胜的做法没多大区别。
而且,这舆论是借了鬼神的名义,如果别人知道你是瞎说,恐怕会被撕成碎片。
对于甲胄这两个东西赵凡也不是特别懂,尤其是头盔,而对于护甲,赵凡还是通过一些影视剧知道不少。
汉代主要是以鱼鳞甲为主,由小铁片和布、皮缝纫而成,其制造成本相当高,也只有军官才穿得起,汉代普通士卒普遍还是以穿皮和木块做成的片甲为主。
而历史上护甲的变革最大的朝代则是唐代,前世赵凡看过相关资料,发现唐代的士兵穿的都是锁子甲,以铁链或绳索串联起来的铁片组成,平时可以脱下,好处是轻便防御力高,缺点则是穿戴较为麻烦。
唐代军官主要穿明光铠等护心甲,顾名思义,护心甲就是在背心与胸口位置有一大块厚厚的铁制或者铜制的护盾,也就是护心镜,而其他部分则主要是皮甲,从唐代开始,儒将等大量出现,且不是每一个将领都需要冲锋陷阵,为了避免敌军的弓弩手射到高级军官,穿戴护心甲就有效地保护住了胸口和背心这一大块要害部位。
赵凡现在在画的,就是锁子甲和护心甲,他相信,以古人的智慧,一旦有所启发还是有很大的几率能够将这些东西研制出来的。
现在自己拥有九县之地,虽说都是小县,但其中还是有不少木匠铁匠,赵凡也打算从中挑选一百多人调进军械制造所,大敌当前,于是开始了大搞军备。 夙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