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母知道她家二小子有惦记的姑娘。
她也是跟着纠结,娶媳妇虽然比嫁女儿省心,可也省不了多少心。
娶妻娶贤旺三代,话虽然说的夸张了,可理还是有的。
娶个好媳妇,这家才能和美,家和万事兴啊。
儿子没有想法,她可以做主为他选。
可儿子心里有人,她就不好擅作主张了,她不想看着自己孩子受着求而不得的痛苦,再者,她要自作主张给儿子找个姑娘,逼着成亲了,不仅他儿子心里不痛快,也连累人家姑娘一辈子。
她是女人,最能明白女人的感受,枕边人的心在别人身上,那滋味,也是不好过啊。
周母就是看透这些事情,所以才没过多干涉周磊的事情。
然而,她始终也是个母亲,看的再明白,担心却是一点不少。
虽然她儿子跟她再三强调,那钱家,不管大人还是那家的姑娘,都是不错的人。
可这话丝毫安慰不了她,她没啥大聪明,但她也听过情人眼里出西施。
所以,周磊越说,她反而越担心,担心女孩品行不好,女孩家人不好处,更担心她那傻儿子迷了心,就没了理智。
总之,这心也是操个不停,还不能说出来。
周母又不是没有眼力劲的人,她能看不出来周磊对钱家的在意?
这种情况下,她若说人家不好,只会给他们母子关系添堵。
周母也是难得的开明人,她求的是一家人的平安喜乐,不是她一个人的平安喜乐。
有些家庭总是有矛盾,就是理不透自己求的是什么。
到底是你自己想要把这个家变成什么样,还是希望能让这个家成为什么样。
两者看着没啥区别,但还是不同的。
前者是为了迎合自己的幻想去改造,属于专制的态度,比如,不管其他人的意愿,个人认为好就一定要大家都认可那个好,这样强硬的做法,只会让矛盾更加多。
后者是希望通过努力让其改变的越来越好,属于温和类型。比如,选择一样东西,会让大家一起决定讨论,他们不可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但大家可以协商,变成大家都能认可的东西,如此,自然是和谐的。
周母半眯着眼,想着她这一辈子,所求过的事。
还是女儿家的时候,求着嫁个好人,婆家人也好。
嫁人后,孩子他爹对她也的确不错,至于公公婆婆,还凑合,生下老大没几年,两个老人就先后去世,她没受蹉跎,也没有长辈教导,所以,女儿家求的事,也算达成。
再后来,就想着多要几个孩子,孩子他爹这一脉人单,就想着他们这一门越来越旺才好。
不知道是不是她前半生过的太如意,求的太多了,老天都看不惯。
孩子他爹走了,留下他们孤儿寡母。
那段时间的痛苦没必要想了,好在,那时候孩子们也成长起来了。
日子不算难熬。
更何况,孩子他爹是救人才去的。大家也敬着这份大义,对他们孤儿寡母,不算为难。
而被救的那个人,给她留了二十两银子,她起初是不想要的,只是那人说她不要也该为两个儿子收好这笔钱,不然如何娶妻,如何立起他们的门户。
周母那时候有种顿悟的感觉,她以前的性子,并不是现在这样柔和,脾气轴着呢。
她收了银子,那人说的没错,他们娘几个还要好好活着,她也要替他男人守好这个家,她男人先走一步,她也一样要让这个家人口兴旺。
那人是县里的,算是发生意外事故,又被她家男人救了。
周母不想说这个事情谁对谁错,或者恩啊仇啊……
那些太复杂,生活太难了,她不想再有那些东西逼着她。
那人应当是感激和愧疚,留了银子,还留了信物,那人也不是大人物,只是说,以后去县里有用的到的地方,就找他,他们家一定尽心尽力,周母那时候只听着,没有拒绝也没有应。
事情也就那样过去了,她没有礼佛,可这些年,她跟开了窍一样,越来越清明。
对待孩子,对待家庭,也有了不同的看法。
周母偶尔觉得她像个世外人,看着这些世间事,她活的可真是越来越明白了。
不过,她挺满意现在的状态。
周母又想着,老大了已经成亲了,老二这里也有点谱了,再等上两年,为女儿寻个不错的亲事。
孩子们都好好的,她这辈子活的就值了。
想的多了,有点发困,这段时间心事多,也没睡好,如今心事少一些倒有几分睡意。
反正也没啥事,躺一会儿吧。
周母起身跟儿媳交代一声,周大嫂以为婆婆身体不舒服,一下子就紧张了,周母笑着安抚她。
周大嫂明白婆婆是真的只想休息,也就放心了。
周母便回屋,关了窗户躺床上,迷迷糊糊便睡着了……
周磊跟周母说完话,就出去了,趁着有空,去地里看看。
这个午后,静怡美好!
……
周母没睡多久,不到一个小时,就起来了,只要睡得踏实,一小会儿就能精神饱满。
周母睡一会儿,精神上更轻松了。
等到晚饭后,告诉周磊,明日带她去镇上买点东西。
这事暂时他们娘俩知道,没确定下来的事情,越少人知道越好,并非刻意隐瞒。
周家其他几人也没多想,谁还不去镇上办点啥事,没啥好奇怪。
第二日,周母穿的整齐干净,虽然不是新做的,但也周正。
把自己收拾利落,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周磊也换了干净的衣服。
七八点的时候,母子便往镇上去。
往镇上走要一个多小时,那时候到,不到饭点,钱家应该闲一些,也适合说说话。
到钱家小店门口时,母子两人突然就紧张了。
尤其是周母,不管她如何通透,她也是个普通人。
还是个母亲,她这是为了儿子的终身大事,不紧张不行啊。
周母听周磊说过,钱家开铺子,如今亲眼看到,还是不一样的。 悠闲农家乐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