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李心悠也不急,她本来就是要围起来种植的,这么多地,一次整个围起来是不可能,她打算一点一点的围。这次是几十亩,下次在来几十亩,建起围墙这个大工程就不会很急切了。
现在还只是刚化冻,还不到翻地的时候,所以,李心悠一边请了村里人来建围墙,一边忙县城的早点铺子。
照顾到这边过来的都是没什么钱财的乡下卖菜人,肯定舍不得吃太好的。所以,铺子里先只准备荤、素馅的各种包子,各种杂粮馒头,烙饼、煎包、混沌、粥和豆汁,再加上各种的凉拌小菜、咸菜搭配。这是前期试验的,要是生意好的话,她会在慢慢的增加品种和用餐时间。
例如,快餐、煎饼果子、麻辣烫、拉面、凉皮等等各种小吃。相信,到时候李家的早餐铺子将是品种最多的铺子。
当然,也可以分开了铺子专门卖,这个就要看城里的消费水平怎么样了。
铺子的装修李心悠是按照现代看到的那种快餐店那种长条形的单薄桌子加上四条凳子就是一桌。这样的桌子做的人多,可以拼桌,又可以节省空间,一举多得。
安排好这些,将店交给江松夫妻看店和后厨,做饭的人是在村里找的一个姓陈的寡妇带着儿女做。本来她和冯平是想着再买人的,店里做的吃食虽然再别处也有,不是什么创新的,但是,她教了陈大娘几种这边没有的新馅料做包子,煎饺也是这边没见卖过的,算是一个新品,搭配的小菜也跟别家的不同。别家就是直接一小碟的大酱,再加个咸菜就当了配菜。而她教了陈大娘几种青菜和野菜不用炒熟,生的,加料拌一下就很好吃,而且特别下饭。这些都是其他铺子没有的。
按说这种关于创新配方的东西交给自己信任的人,有卖身契的人是最好的。可是,在几次挖野菜碰到陈家兄妹小小的年纪就将野菜当成家里主要饭食,有时候吃野菜都没有的时候,李心悠看的可怜,在想着买人做铺子早食的时候就想到了她家。
而陈大娘也没让人失望,几乎是一教就会,而且,做出来的包子比她这个师傅做的还好,所以,县城这个早点的铺子厨房里就交给了陈氏了。
把江松夫妻安排过去一则是因为江松干过大管事,对做声音什么的也了解,最主要的是他识字;另一则则是李心悠不太喜欢江松和他妻子。两个人聪明是聪明,但是,聪明都用到主子身上来了就让人不喜了。
特别是对两个孩子,小心悦才不到四个月,而朝阳的话已经六个月了,两个孩子一看就很明显的不是一般大。所以,为了避免麻烦,卫氏一般带着小朝阳是不出门来的。但孩子嘛!又是朝阳这个年纪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渴望,怎么能关的住,每天要是不抱着他出来放放风,那这一天就别想过了。
所以,每天卫氏和奶嬷嬷就给他包好了抱出来玩一会儿,而这个时候院子里一般的人一般都会被指使着或是在屋里干活,或是外出。
这样做一次、两次没有人发觉,她也知道做的多了别人会起疑,可是,为了小朝阳没办法。
是的,别人会起疑,可是,家里的下人也还是会照做,只有江松家的,老实找着借口中间就回来看看。她以为自己做的很不经意,可是作为心虚的一方,李心悠又怎么会不注意呢!特别是,她还有个异常的特异,就是耳朵。在几次听到江松夫妻两个在议论家里的事情后,她知道不能再将这两人留在家里了,所以,县城的铺子一开,李心悠就将江松夫妻送到这里来了。
也没有找人算日子,挑了个双日子,在门口放了挂鞭炮,李家的早点铺就开门迎客了。
一个白面馒头一文钱一个,杂面的一文钱两个;素包子一文钱一个,肉的三文钱两个;煎饺一文钱两个;白面饼一文钱一个,杂面一文钱两个;混沌三文钱一碗;稀粥免费送;搭配小菜一文钱一碟子;大酱是免费送的。
这个定价暂时是这样,生意好的话往后品种会慢慢往上加。
开业的第一天,因为稀粥免费送,很多老早就来摆摊的,卖完了摊上东西后就来买了一个包子或几个馒头的在里面吃,生意还是不错的。到了早点过了数钱,一早上卖了七百二十六文钱。
这些钱虽然看着不多,但是,这是一天的,一个月下来的话怎么也有二两银子了,除去工钱也有点赚。虽然赚的不多,但是,李心悠相信以后品种多了会更好的。而且,她看了几天,发现中午的时候这边人也是挺多的,她想,过几天将盒饭这一现代已经不可或缺的外卖弄出来。
不过,古代没有泡沫外盒,这米饭和菜要怎么分开装又是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因为今天是第一天开业,李心悠不放心过来看看,收了摊后,她就坐上冯平赶着的马车回村里了。
早点铺子赚的少,她也没真指望就靠它,只不过是试试水,看看这个县城的消费能力。结果也就一般般。但是,比起同化镇来就好得多的。
槐树村隶属同化镇,到镇上的距离可定比县城要近的多。可是,同化镇真的很穷,镇上的铺子就只有几间,物品也不齐全。
这也怪不得!同化镇本来就是在山里了,路难走,又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商机,人口还不多,发展的水平不够,致使镇上就几家铺子,里面卖的东西也不全,也就是供几个村里的米油盐酱醋。所以,冯平和李心悠都没说在镇上买铺子,而是多走路的在安临县里买的。
回到镇上的时候天色已近不早了,再一路颠簸的回到槐树村,天色已近彻底黑了。这也就是幸好坐的是马车,要是像村里人一样坐的是牛车的话,那今天就要留在县城过夜了! 穿越之悠然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