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姐,大小姐你在哪儿?大小姐?”
正在发呆,突然听见身边丫鬟红星的声音从下面传来,李心悠急忙应声,“我在这儿呢!”
“大小姐,”红星循着声音找了过来,“大小姐,信,大掌柜给你的来信。”
红星一边呼呼喘气,一边将手中的信递给李心悠。
李心悠什么都顾不上,接过信就撕开打开看了起来。信的内容不多,主要是讲了冯平在收到李心悠的去信后,知道是‘神秘老人’推算的就对旱灾的事情信了九成。
他那时候不再锦江城了,他去了锦江城,发现那里做粮食生意的是京城赵家的人,而且是赵家本家子弟在那边做的。京城的赵家,那就是宋二爷的岳家,他要是真在里面插一脚的话,到时候恐怕宋二爷会难做。
所以,当机立断,冯平离开锦江城继续往南去。
再往南区,内陆那边既然有了一个赵家把持了,那么其他府城肯定也有人在背后遥控着。
士农工商,虽然不管是哪朝哪代遵循的都是商人最末等。可是经商却又是最赚钱的,无论什么都需要钱来支撑。那些满嘴仁义道德把等级体制挂在嘴边的官宦勋贵之家一边痛斥商人重利,地位低下,一边又偷摸着将家里开的铺子什么的挂在自家女人名下赚钱供自家花用。
因为女人家开几间铺子,赚点脂粉钱就是拿到明面上来说也是说的过去的。而且,女人名下的铺子等产业还可以名正言顺的拿出来给女儿做陪嫁,留给儿子做家产。
这样一代代传下去,自家的产业还是自家的,将来还是留给了自己的后代子孙。
这些内里的情形,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只不过都是掩上了一层遮羞布大家互相不揭开罢了。
李家目前来说不管人家是直接的家族做生意,还是沾亲带故的女人生意都惹不得。所以,考虑了一番,冯平觉得自家有一个靠海的场地,不如就先在沿海,靠近海边的这些府城慢慢渗入进去。等生意的范围大了,自家实力强了再浮出水面,这样会更加好。
有了这一层的考虑,于是,冯平就往下一个也是有海边的府城——同洲府去。
李心悠的信他差一点没接到,幸好他走的时候因为在锦江城里进了一批特产,想倒手卖到同洲府赚个差价。由于进的太多了,找了两个镖局,他自己带头先走了一批,后面一批就交给了他的随身小厮墨松带着走了。
李心悠的信就正好被后走的墨松收到了。
他知道在李家其实真正当家做主的是这位大小姐,一看到是她的信就不敢耽搁,派人快马加鞭的追上了冯平。
冯平在看到信后顾不得进的货了,半路上就开始一边将货卖了,一边在各个地方,找不同的人开始买粮食。幸好他这次出来是开拓市场,在各处看着开分店的,所以,手里的银钱也多,及至到了同州府,冯平就买了好几万斤粮食。
这么多粮食,那时候天气已经干旱,人心已经浮动了,他不敢将粮食从那边运回来,怕路上有个劫道的就什么都白费了。
所以,粮食有了,冯平也愁坏了。也想过给家里送个信来,可是,越来越干的天气让各处都开始不安生,时常听到有哪里哪里冒出了土匪抢劫,杀了人的。冯平带去的人本来是很多,可是那么多的粮食不用自己人看着怎么放心,所以,人手就捉襟见肘了。而找人往回送信,完全没有人敢上路,就一直没有信回来。这次有信来,是因为他们在海边的时候发现可以借着大些的渔船,一段路,一段路的沿着海岸往安海县运送过去。
信就是他们花了大价钱找的一个经常在那片来往的打渔的渔民送到了安海县,安海县那边送到槐树村来的。
看完了信,李心悠这些日子来长久的担心终于放下。只要冯平是平安的就好,其他都可以不计。
不过,说道了沿海来回跑的大渔船,她又想起了自己画图然后让海域那边的人建造的大渔船了,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建好?
既然有了冯平的消息,李心悠觉得她家不该在待在村里了。
不说现在已经开始有抢水的事情发生,就是这么个燥热的天气,她们既然有好的地方避暑,干嘛还要留下来受罪。当然是尽快撤退的好!
回到家,将家人召集起来,将冯平的来信给大家说了,又说了下她们家去海域的事。
家里的人不是谁都知道有海域那个地方的,像是身边贴身伺候主子的丫鬟才会知道这种李家的机密。而那些在外院、厨房伺候的丫鬟、婆子,甚至连最早的江家的人都不知道有那么个地方。
也不知道为什么,李心悠就是对江家的人不太信任,无法像程家那样随意。所以,江家夫妻一直在县城打理铺子,而程家一家虽然是在家里种田的,可是程家接触到的李家的东西比江家多的多。
就是江家的儿媳妇是心悦的奶娘,李心悠每次都会交代小心悦,不能将在海域那边的事情告诉她。
如今,大旱已是无可避免,不管外面的流民会不会逃到这里,或者是这里的村民们会不会在这个山里没有水了后逃往外面,她们都不能冒险,还是提前就避开的好。
家里大事一向都是李心悠做主,她说了去海域后,家里人倒是没什么意见,只是对要去的人进行了讨论。
这次去肯定不是之前只住个十几二十天就能够回来,这旱灾还不知什么时候过去,所以,带过去的人要好好斟酌。
首先程家就不能离开,自从泥沼地里的水干了,李心悠就让人将水田里的鱼都捉出来,然后,在稻苗的间隙里种上了她舍不得吃,只用来育种的——土豆。
这些土豆还是她两年前无意间在边关开设的两国交易处的集市换来的。是西域那边才有的东西。 穿越之悠然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