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宋九千岁

第118章 大牌诱饵

大宋九千岁 青衣行 5583 2021-04-06 17:44

  赵允让自然是有把握的,这种把握来自于他的底气,而十足的底气来自于大量的火药。

  一车一车的货,跟着队伍远程运输过来了,足有十几吨。

  自从和凌文儿凌浑,对火药进行了精加工之后,他就把火药储备当成了一项主要的任务。

  当然,这是在赵祯亲自视察之后,才最后决定的。

  赵允让可不想在这种关键的问题上,引起赵祯的怀疑。

  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没有什么比兵权更加敏感的了。

  况且纵览各朝的皇帝,大宋的敏感排第二,没有皇帝敢说排第一。

  当初赵匡胤就是这么干的。

  他上位,靠的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所以怕手下也给自己来这一手。

  所以就找各位昔日的兄弟喝酒,喝着酒就长吁短叹。

  各位兄弟们纷纷询问。

  赵匡胤就说了,要是有一天,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怎么办呢?

  各位兄弟一听就纷纷跪倒,连称不敢。

  赵匡胤说,别扯淡了,我这位置怎么来的我还不知道吗?

  各位兄弟傻眼,那怎么办啊?

  赵匡胤这才高官厚禄肥田美女地大肆赏赐,是为“杯酒释兵权”。

  而火药这种战略性的武器,怎么能够掌握在自己手里呢?

  除非自己是皇帝!

  目前,这火药,只能掌握在赵祯手里。

  所以,真正的能够在这个区域上一言九鼎的,全部是赵祯派下来的亲信。

  至于说赵祯是怎么样和这些人建立起这种信任的关系来,是不是使用了三尸脑神丹之类的大招,那就不是赵允让关心的问题了。

  总而言之,凌文儿和凌浑只是执行者,赵允让只是技术的提供者。

  而在朝廷这种由上到下的大数量投资情况下,火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是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火药最重要的问题,是稳定性。

  有了良好的稳定性,才能大数量储备。能够稳定的储备,数量上就有了大幅增加的可能。

  第二,就是数量。

  数量上的大幅增长,储备了多达数十吨的火药。

  就是在现在,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

  甚至赵祯为此听从了赵允让的建议,特设了一个秘密基地。

  守卫一点也不比皇宫差。

  除了核心的几个人,连守卫都不知道自己看护的实际是什么。

  第三,就是火器的多样性。

  突火枪之类的当然不少,甚至还制造了一定规模的火炮。

  不过,因为运输的关系,火炮这次并没有带来,一千支突火枪,是赵允让手中的王牌。

  而且,赵允让还提示凌文儿父女,发明了一种手雷似的东西。

  当然,这种手雷虽然制造出来,可是很不稳定。

  没有现代那种稳定的导火索,爆炸之后会怎么样,连制造的人都难以预料。

  虽然赵允让尽可能的把火药数量量化,可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能不能炸,会炸成什么样,完全要靠运气。

  只能保证,不至于误伤自己人。

  需要的功能实际上是差不多,也是一拉就着。

  只是时间上,没有办法控制,所谓延时三秒之类的全无可能,只能是拉着了就扔。

  这当然会有被人扔回来的危险。

  赵允让也试图让凌文儿在这方面的研究一下,但是进展缓慢,不过也略有进步。

  材料的进步才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啊。

  不过,没有任何预防概念的情况下,一次集束式轰炸,应该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

  毕竟西夏无论是铁鹞子,还是擒生军,主要依仗的就是马。

  而这个时期的马,是没有经过这种强悍的抗爆炸训练的。

  关于火药这一点,范仲淹也是知道的。

  作为边疆的高级将领,他也知道这种武器。

  而且,他也在某种程度上使用的火器。

  可是,对于西夏的集团冲锋来讲,火器没有任何的大作用。

  说白了,东西少,真的遭遇了,几次冲锋,就把宋军冲得大乱。

  不是他阵型稳固,有弓箭手压住阵脚,也会遭遇大败了。

  所以范仲淹对赵允让这个事心存疑虑,也就不足为怪了。

  赵允让也没有解释,现代战争的观念和这些人来解释,恐怕是解释不通的。

  虽然说,古今的军事战争都有相通之处,可是生产力的这种差距,基本解释不清楚。

  量变引起质变,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一个手雷,甚至不能炸死一名铁鹞子。

  可是数千枚手雷,集束攻击,地毯式覆盖,估计连根鹞子毛也剩不下。

  这是古代,如果真要是有两个导弹的话,隔着几百里,直接就把西夏李元昊斩首了。

  赵允让的最终的策略是什么?

  就是消灭西夏的有生力量为主。

  特别是铁鹞子。

  那可是西夏军队中的特种兵,西夏士兵中的王者。

  杀了他们,一方面是斩除了李元昊的一支重要的臂膀,另一方面,也会对其他的军队写成一种巨大的震慑。

  范仲淹听了赵允让的想法,摇了摇头:“铁鹞子有几千人,分为十个小队,一个小队,大约数百,甚至在中间还有细分,分成五人队十人队,这样的话是很难集中歼灭的!”

  赵允让胸有成竹的一笑:“这个自然,这种情况我也知道,所以现在需要一个巨大的诱惑,把他们集中起来——这个诱饵,谁来当最为合适?”

  范仲淹和韩琦面面相觑,既然这么问,必然是有着赵允让的用意的。

  赵允让一笑:“我是不介意来充当这个诱饵的,只是怕我分量不够,我虽然是一个主帅,可是对于铁鹞子来讲,他们是不是对我有兴趣就很难说了!”

  看着赵允让意味深长地目光,范仲淹哈哈大笑:“既然如此,那就由我来充当吧。”

  范仲淹在西部边陲多年,素有“小范老子”之称,对于西夏是有一定的震慑的。

  如果能够把范仲淹抓到,这大宋的西北大门,也就算是打开了。

  所以范仲淹对于铁鹞子一定是有吸引力的。

  韩琦刚要开口,赵允让一摆手:“韩大人就不必了,如果你们二位全部来充当这个诱饵的话,恐怕我不用上阵,就要被士兵们骂死了!”

  “这件事儿,有我和范大人来充当,借着范大人的名声,借着我这个最高主帅的身份,相信铁鹞子是会上当的。”

  “在这之前,我们还要有一些布置和安排——这些事情,最终就要交给韩大人了!”

  韩琦攥紧了拳头,这等于是把范仲淹和赵允让的性命都交到自己的手上。

  这时候,就不能逞血气之勇了:“好,你只管吩咐!”

  赵允让点头,这就是大宋的军事力量,可能薄弱一些,也有些人可能不擅长军事。

  但是在血性上,绝对不乏其人。

  这一点,到了南宋之后,就便出现了许多的软骨头。

  当然北宋也未必是没有,可是,起码在边疆上,还都是一群硬手。

  命令一条一条的发布下去,整个军营开始高速运转了起来。

  赵允让相信,西夏现在已经接到了详细的消息。

  比如说自己的到来。

  毕竟,在这边境地区鱼龙混杂,许多的百姓都是交织在一起的。

  对于有心人来讲,这件事是瞒不了人的。

  起码说有能力的人,他是会知道赵允让的到来。

  而且会推测军队的规模,推测军队驻扎的形式,甚至会进一步推测下边的军事方向。

  而张元和刘昊,绝对是有这种能力的。

  赵允让发布下了两道命令。

  一道命令,是全军埋锅造饭,做好准备,准备长途奔袭,直扑延州,解救范雍。

  另一道命令,范围就小了很多了。

  那就是赵允让和范仲淹,亲自出征,去拔除延州周围已经被西夏占据的军事据点。 大宋九千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