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
朝堂封赏,军心大悦,春耕秋收,百姓恣意。
不管诸侯国是否处于水深火热中,燕国四处却洋溢着欢笑。
趁着朝堂封赏大典尚未开始,百姓开始秋收,南方旱情不曾影响到燕国,这一年,对于燕国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
落叶铺满官道,使其变成金色地毯,柳玄远,雷泽英,率领禁卫军,保护皇亲国戚,朝中百官,带着各部落资料,从晋阳城迁移而来。
群英相会,阖家团聚,林枫碍于政务,却没有时间与韩雪笺,萧琳琅等人亲密。
随着慕容柒嫣把安置塞外俘虏的部署彻底细化,就有许多事情出来,牵扯户部落实户籍,刑部制定法令,密集监视。
另外,既然这些人全部变成燕国人,自是需要一视同仁,修建房屋,分土地,置办耕牛,农具等等。
尽管全是极小的事情,却必须细化,把政令通报各郡各州各县,政策贯彻落实,塞外百姓得到安抚,才不至于引起燕国动荡。
而王纶玥负责在投降的塞外骑兵中,召集新兵,亦忙的不可开交,希望从俘虏中挑出身强体壮,善于骑射之人,补充燕国各类骑兵军团。
燕国止步停战,许多人,不了解燕国实情,只觉得燕国在震慑宋国,坐山观虎斗,享受渔翁之利。
岂会清楚林枫心思,攘外必先安内,特别像燕国这种依靠武力征伐,掠夺他国土地,人口,财富,崛起的诸侯国。
没有良好根基,没有消化占领的土地,更没有引得各国百姓支持,脆弱的像张白纸,任何意外,都有可能让纸张破裂。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第一步很重要,当前,燕国跨出第一步,接下来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决不可变成浮寄孤悬。
所以,目前全部努力,只为将来做到厚积薄发,气贯长虹。
几乎相同时间内,林枫要准备筹备封赏之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率军征战,固然有保家卫国念头,然而,这些战百战之将,难道没有丁点私欲,不为名利,不为财富,不为地位吗?
不可能,在林枫看来无欲则刚,在有血有肉的人身上,根本不可实现。
所以,此次不禁要封赏,还要大肆封赏,不敢说填平众人欲望的沟壑,也要满足他们的对名利,钱财,荣誉的渴望。
从而死心塌地为燕国卖命,成为他手底下忠诚勇敢的战将。
待从晋阳城迁移而来的官员,渐渐处理完手中事务,林枫选择朝中重臣,形成林枭,柳玄远,文季师,司徒,柳乘风,楚夫晏,简玉彦七人为首的评审机构。
希望从军中将领中,选出兵马大元帅,三公将军,及各路大将军,及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等等。
另外根据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对朝中文武百官,皇亲国戚进行封赏,让多年来为燕国效力的文臣武将,享受应有荣誉。
然而,对待林枭,文季师等人而言,要在猛将如云的燕国,对各位将领进行公平的封赏,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无奈之中,作为兵部尚书,文季师制定了严格赛选条件,希望力争做到公平,依照各位将领军事作战能力,数年来对燕国贡献,是否得到百姓认可,及皇帝喜好做出选择。
按照这些条件赛选,几天时间内,文季师等人,进行大量赛选,几乎确定下来初步排名,但是,在个别人选上面,依然有严重分歧产
连日来,文季师,司徒,林枭多次讨论,渐渐变成争论,众人僵持不下,唯有把事情交给林枫抉择。
七人争论,无非在确定张羽,侯铭封,冯石虎,赵鸿儒四人,何人为首,何人军功多。
问题传到林枫耳中,众人在暖阁中商讨。
众人之争,实则乃文季师,柳玄远父子,与司徒,楚夫晏,简玉彦之争,归根结底,燕国人与非燕国人之争。
长期来,林枫亲自带兵征战在外,朝政几乎多由六部处理,起初大家一团和气,渐渐随着在日常处理政务时,发生的磕磕碰碰争夺,六部之中,渐渐形成两大团体。
文人相轻,燕国朝中官员又来自各个诸侯国,随着矛盾扩大,变成抱团取暖的现象,从而形成燕国人与非燕国人两个利益团体。
六部之中,燕国人包括兵部尚书文季师,刑部尚书柳乘风,礼部尚书李孟昶,及户部尚书余泽琼,非燕国人,则包括吏部尚书司徒,及工部尚书简玉彦。
看似非燕国人在争锋中处于弱势,然而,司徒把持朝政,楚夫晏懂得兵事,虽非六部尚书之一,同样有举足轻重地位。
当前双方在朝中势力几乎旗鼓相当,可柳玄远的存在,不禁打破双方格局平衡,更让这场文官之争,牵扯到武将身上。
所以,这次评选何人为燕国军中翘楚,兵马大元帅时,两派又发生争端。
然而,大燕军队多招募与流民,或招降各国俘虏,真正隶属燕国旧地的将领极少,单单苍岩山八将中,唯有赵鸿儒乃燕国旧人,其余之人,皆各诸侯国逃难的难民。
加之,不管冯异,李霖,拓跋羽,令狐藏等人皆来自异国,所以,不管文季师,或柳玄远,均想扶持赵鸿儒成为军中翘楚。
况且,赵鸿儒多年来战功,不亚于张羽,侯铭封,冯石虎等人,稍稍活动,有资格成为燕军中翘楚。
这种地域团体利益之争,林枫并不清楚,至少对方把问题送到他面前时,依然有点不了解实情。
听过双方推选将领后,仅仅淡淡的问道:“大家各有推荐人选,想必有自己推荐理由,大家不妨直说。”
六部之中,除了户部尚书余泽琼不参与派系之争外,余下之人,皆有涉及。
当前燕国本土将领示弱,礼部尚书李孟昶首先站出来道:“启奏皇上,兵马大元帅乃最高军职,总领军政,掌征伐,必须选择德才兼备,能文能武之人,赵鸿儒将军乃军中少有文武兼备的将领,乃不二人选!”
说起来,除了李霖,冯异两人,赵鸿儒确实为军中文武兼备的将领,这一点,不管侯铭封,张羽,冯石虎,都非常羡慕。
林枫闻言,来不及言语,楚夫晏站出来道:“皇上,李大人言语太过片面,将军主战,赵将军虽文武兼备,然而,战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非行事果断之人,有将相之才之人,难以堪当大任,再者,燕军多为骑兵,赵将军统领步兵,若任兵马大元帅,恐怕军中不服,皇上三思!”
“平定北方,需要大量骑兵,然战事转移南方,骑兵将极少能发挥出优势,步兵自会占据上风,赵将军担任兵马元帅,反而显得皇上重视南方,待将来训练出步兵,更能彰显皇上远见。”李孟昶毫不犹豫反击。
“李大人,当年皇上求贤若渴,颁布求贤令,召集诸侯国士子,武人进入燕国,大家齐心协力,才造就燕国今日盛世,当今,军中将领来自各诸侯国,为报答皇上知遇之恩,在战场拼命杀敌,为燕国打下铁桶江山,享受封赏,乃理所应当之事,你提出朝堂将来训练步兵,而忽视骑兵战功,是不是有卸磨杀驴之嫌,所谓皇上富有远见,实则会把皇上推向不仁不义之地,葬送燕国大好局势。”楚夫晏卷起朝服衣袖,气势汹汹,一副拼命态势,语气刚毅,却含有几分悲哀。
尽管文季师,司徒等人尚未表态,然而,李孟昶与楚夫晏两人言语态度,依然让林枫嗅到不同以往的味道。
自古封赏,就包含许多利益瓜葛,李楚两人争吵,争夺利益,无可厚非,然而,李孟昶语言中,提出求贤令,卸磨杀驴等字眼,使得林枫联想到其他事情。
至于赵鸿儒,与侯铭封,张羽,冯石虎,林枫心中自有杆称。
他很清楚,四人皆为苍岩山旧将,全是随着燕国崛起而成长的将领,对燕国攻城掠地有重大贡献。而且战功卓著,军事指挥能力出众。
抛开侯铭封与自己关系,军功成为决定何人为兵马大元帅的主要因素。
苍岩山练兵后,张羽横扫晋西时,冯石虎驻守壶关,赵鸿儒,侯铭封,在南方夺取邙山平原,后来同时参与对戎族反击之战。
接下来,张羽,侯铭封深入草原,张羽在南面重创塔拉,致使东胡分裂,侯铭封在北方,横扫东胡各部落,甚至与林枫夺取浑河三郡。
之后,全部参与晋国之战,张羽侯铭封阻击王纶玥军团,赵鸿儒,冯石虎攻陷了晋南大部分地区,又有平定了晋东北辰钺自立。
梁国之战,又同时重创冯异军团,攻占马武军团。
赵国之战,张羽,侯铭封对抗李牧军团,冯石虎赵鸿儒横扫各郡。
塞外之战,侯铭封与赵鸿儒,更是表现出色,纵然后来五大军团联合夹击塞外骑兵,两人先前率军在云霞山驻守,功不可没。
若不详细推算,四人军功几乎旗鼓相当,然而,从当时对燕国贡献而言,依旧不相上下,最重要分水岭,变成歼灭草原各部落之战。
侯铭封与赵鸿儒苦守云霞山,重创塞外联军,单凭此战军功而言,侯铭封稍稍胜出一筹,不但多次主动重创联军,相反,多次配合赵鸿儒,阻击攻山的联军,确保云霞山无碍。
扫了眼在坐几人,林枫问道:“究竟怎么回事?为何问题集中在赵鸿儒身上,封赏之事与求贤令又有什么干系?” 极品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