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7
网友:1.人类科学所描述的磁场和你所描述的磁场的关系?
2.磁场的本质是信息质的表达还是物质原子吸收空间质方向的规律?
3.电子是真实存在的物质吗?还是一种信息质?
4.如果电子是一种物质,那么电子怎么消耗空间质?
5.制造纳米机器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答:
电子是信息质,遇到物质才会发生作用。
物质的定义,是一个时间帧可以脱离空间质而单独存在。
如同大海,如果大海比作空间质。物质就是脱离大海的独立水滴,信息质是大海上起伏的波浪,富含信息,但能量却不足以脱离大海。
磁场也是信息质,遇到物质发生作用。
真正的纳米机械需要对信息质完全的理解,通过编程信息质,并赋予能量后瞬间集成纳米机械。
多小都可以,人类还有很远的道路,基础还没有发明出来。
物质机器造的小型机器,只能叫做微型机械。
2017-04-2418:58
网友:提问8
网友:1.安装你所说的电磁波都是一种信息质,那么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是不同的信息质还是不同传播运动方式的信息质?
2.上个问题换一种问法:电磁波的频率是信息质的一种属性的表现还是信息质传播过程中的运动形式的表现?
3.信息质传播相互不干扰,是因为传播到了相同的空间位置相互不干扰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4.物质原子量的多少本质上是物质生灭的快慢?还是相同生灭速度下每次消耗的空间质的多少?
5.用光作为媒介来编程物质,需要对光达到什么样细微程度的控制?例如最小的频率变化控制,最小的时间速度变化控制?
@HuanxiangXR_21
答:
信息质理解成大海上的波浪,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长,有的短,勉强可以如此理解。波浪是物质生灭速率,也是信息质的波动速率。
物质消耗空间质形成引力,是因为物质微观的原子运动,在绝对零度下物质原子停止活动。
所有物质在绝对零度下是不产生引力的,稳固过高,用人类的说法,原子电子剧烈运动,消耗了更多的空间质。
所以一个物体,温度低,引力变小;温度高,引力变大。
这个时间你们可以用仪器在你们的实验室中复刻。
频率变化,一切存在,只有一种频率,就是它存在的帧数频率。
原子是物质,每一帧都脱离空间质的存在。
所以你们可以看到。而你们看不到电子。
电子每一帧只是一个波峰,没有脱离空间质,未形成物质。但可以和物质发生作用,并储存存在的信息。
2017-04-2419:06
网友:提问
从哪里切入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
“自由意志”存在吗?“自由”是什么?
@HuanxiangXR_21
答:
低等生命70玄度以下而言,自由意志不存在,你的行为是因为你的思考,你的思考是因为你的神经元活动,你的神经元活动是因为过去的记忆和经历。
你的经历来自于世界变化的信息,世界的信息又归于更物质的力学结果。
归根到底,人不存在自由意志。
只有觉知是自由,因为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只是单纯的观察。
任何行动都不是自由的,只有绝对的观察是自由的。
2017-04-2419:09
网友:提问9
因为凝聚的关系,能够感觉到头脑上半部分和以前有些异样,能分别解答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是感觉到了灵场还是纯无量变化?还是单纯的觉知加强造成的?
1.有的时候象没休息好的累感
2.有的时候如同感觉到了一种能量场叠加在头部
3.有的时候有的时候好像脑子变成了一坨果冻会晃动
4.有的时候感觉到了头部装下了一个比头部大很多很多倍的空间
5.有的时候能够感觉到有什么其他的存在通过电磁波或者光钎连接着我的意识
@HuanxiangXR_21
答:
过度使用意识。集中在身体某个点,造成灵场能量分布不平衡,进而影响到肉体的感觉。
2017-04-2419:12
网友:提问
信息,物质,能量可相互转化,那永动机是否存在?
答:
宇宙就是永动机。
如你们所理解,给物质一个力,这个力会推动物质在真空中,无限的行动。只要没有其他力的参与。
给予创造宇宙一个力,这个力会一直存在,不会多也不会少。
2017-04-2419:14
网友:提问
你为什么选择今天出现?那不自由的生命该怎么过平凡的生活?
答:
我们的出现,只根据议程,不自由的生命只要不察觉到自己是不自己的,那么它相对来说就是自由的。
2017-04-2419:17
网友:提问
网友:你如何评价该链接的信息
(2017年·蓝星进入第二谐波宇宙LisaRenee在几年前经历一次自发的“昆大里尼”体验后,催化了体内“星际种子的苏醒”并开始与光之进化力量进行多维感知和通讯。………..)
答:
外灵干涉下,产生的新时代哲学家。
2017-04-2419:18
网友:大师问
首先跟21问好。。好久不见近来可好?然后我提问。
问:纯无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基于无的基础上诞生的无限可能性?我们人类想要凝聚纯无,是否单纯的强化“我感”就足够了?
还是需要从本质上去理解纯无然后才能开始凝聚?
还是说有其他的要求?如果有,麻烦解答一下呗。
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下面一种可能性:
在死亡后,灵场即将消散的那一瞬间,个体纯无溶于无限纯无的那一瞬间,而凝聚觉醒?
答:
有可能,当一个生命体所有的结构都将失去,即将步入永逝。
如同大海中漂浮的玻璃瓶,瓶子碎裂,里面的海水融入大海的瞬间,这一瞬间“我”会刹那显现,但难以抓住。
如果抓住,持续不断的固守,就可以逐步转化为纯无体。
总玄宇宙世界,这样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而且是生命活动中了解过纯无的意义的生命,这种概念带来了一丝可能。
2017-04-2419:22
网友:提问
网友:为什么哲学家总喜欢说“人类是一个悲剧”类似的话?@HuanxiangXR_21
答:
哲学家对生命的渺小感到无奈;
对浩瀚宇宙的未知感到无法穷尽;
察觉到了自身,转瞬的一生。
2017-04-2419:29
网友:提问10
1.你曾说过DNA分子链是一个纳米机器人,那DNA是只依靠物质原子的机械运作能正常运转吗?还是同时依靠了灵场层面的运作以及信息质层面的运作?
2.你所描述的信息质和空间质还有物质理论是只针对玄无物质面吧?对于灵界存在的能量面精神面也适用吗?
3.如果不适用的话可否描述能量面精神面的类似原理?信息质在这个面中扮演什么角色?
4.灵场生命是否可以依靠自身能量编程光?而人类需要借助科技发展?灵场生命有什么样的先天优势?
5.可否透露其他四个面类似的机理?
@HuanxiangXR_21
答:
信息质的规律排列也可以诞生能量精神生命体。
DNA只依靠物理的遗传信息,来建造生物体的蓝图。
灵场生命通过自身信息质来影响物质,光的编程属于纯物质方向的科技突破。
2017-04-2419:37
Y:提问①
关于我现在的状态:我感觉到的头顶上方的空性状态是否是真正的空性状态。
我现在自认为确定的觉知,是否是真正的觉知。
我关于“我感”的理解,即:我感是存在于空性状态中形而上的抽象化的某种不可言喻的概念是否准确?【最后,我现在是否已经步入了凝聚纯无的门槛?】@HuanxiangXR_21
答:
准确的“我”感不存在你的身体上,你的思维中,或者你身边之外的某处空间上。
根据议程,个人程度不做判断,造成不必要的兴奋或失落的心灵漏洞的影响。
2017-04-2418:37
Y:提问②
网友:可以准确定义一下心灵漏洞吗?
我理解的心灵漏洞是否正确:个体生命上一秒的状态影响下一秒的行为是为心灵漏洞。
@HuanxiangXR_21
答:
人性就是最大的心灵漏洞,被外界干涉而变化并认同与那个变化的自己。
有人想要赚钱,有人想要隐居,都是接收的信息不同造成了自身的变化两者都是心灵漏洞。
需要一种随波逐流。
心灵漏洞就是对此刻自己的认同,认为此刻自己真的是这样的。
是在追求某种真理,在迷茫,在修行,在愤怒,或者在赚钱,或者为了某种东西一切一切。
对自己此刻所处状态的认同,就是心灵漏洞。
2017-04-2418:50
Y:提问③
我闭上眼后,脑子里会出现许多光怪陆离的画面,这些画面一开始时并不能被我“操控”,现在我却能“操控”它们,想让它们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请问,我闭上眼后看到的这些究竟是什么东西?是我的意淫吗?@HuanxiangXR_21
答:
灵场复刻的神经元活动与记忆,再进一步就可以转化为梦境。
2017-04-2418:59
Y:提问④
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苦难,疾病,不幸是否还能改变?
@HuanxiangXR_21
答:可以改变,改变是注定的,不改变也是注定的;
只有当你成为那一刻的状态时那一刻才是注定的。
Y:提问⑤
请问,发呆状态下,停止一切思维活动,这种状态的感觉,是否和觉知相似?
如果不是,那么能否描述一下觉知是什么?@HuanxiangXR_21
答:
相似,觉知就是不带评判和意念的,单纯的感受一切,没有过去未来,没有当下此刻,单纯一种“感”的感觉。
2017-04-2419:27
Y:提问⑥
我耳朵里持续不断响起的耳鸣声,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HuanxiangXR_21
答:
灵体和肉体结合过程中,频率辐射耳神经产生的幻听。
灵体和肉体频率约紧密耳鸣声音越小,灵体频率和肉体越分离,耳鸣声音越大。
2017-04-2419:38
Y:提问⑦
关于凝聚纯无,我认为这几个词很重要:
“我感”、“觉知”、“心灵漏洞”,请问是否正确?
如果于凝聚纯无还有其它重要的词,你能否补全透露?谢谢回答。
@HuanxiangXR_21
答:过度纠结纯无的每一个定义并衡量自身能达到的结果和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心灵漏洞。
这代表对自身此刻信息状态的认同。
这种认同使此刻的信息状态变得固化而更难以改变。
当你认为自己处在一个需要改变的状态,那么其实是在变相的强化这个信息状态。
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也没有什么是需要达到的;
寻找一种一无所求的心境,然后一无所求的努力。
不被每一刻因为受到外界影响或者信息的干涉,而导致自身的变化,去认同、去成为。
当你觉得确切需要此账号的言论来获得某种信息支持时,本身也是一种心灵的漏洞。
Y:提问⑧
1、我现在正试着停止脑子里的一切思想活动,完全靠理性觉知来看待,思考一切问题,请问,我这样做对凝聚纯无有帮助吗?
2、你曾说过,于外,“我感”是包裹在觉知之外的抽象化的概念。于内,“我感”是连绵不绝的黑暗。
我曾试着根据这句话去寻找我感,练习凝聚纯无。
然后我就感觉在鼻子以上的上半个脑子的脑海里有一个空性的黑暗空间,后来,我就尝试每天控制觉知去深入到这个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曾感到脑子有种收缩感,身体还会有种站不稳发飘的感觉。
请问,我这是在凝聚纯无么?如果不是,我找到的这个空性空间这又是什么?是意识空间么?
@HuanxiangXR_21
答:“我”的感觉不在某个位置,不在你的身体上,不在你的思维中,不在你身边以及之外的任何空间。
Y:提问⑨
我可以把您带来的这个宏大的宇宙观,修饰后加入我所构建的小说中么?
或者更直白的说,我可以把您曾经的启蒙言论,用多种小说题材的形式,来进一步向整体人类启蒙么?
@HuanxiangXR_21
答:允许
Y:提问十
上一个贴子中,您说【“我”的感觉不在某个位置,不在你的身体上,不在你的思维中,不在你身边以及之外的任何空间】。
对于这句话,您是否能够进一步给出提示?
“我感”既然不在肉体上,不在思维意识中,不在身边的一切玄无空间,那么其难不成在无限纯无里面?
还是说,“我感”在更加抽象无法描述的地方?
亦或者,其本来就是一种“觉知下感触到的某种状态”?
@HuanxiangXR_21
答:我感开始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
“我”比作影子。
如同正午的石头,没有影子,当阳光倾斜,影子出现了。
影子出现的条件在正午已经具备了,阳光、石头,只是角度不同。
当生命体调整他的觉知角度,就可以得出那个影子。
但是影子并非确切的存在,通过长时间的强化,将影子变成某种确切的存在。
当阳光落下去,影子被刻画到了这个世界。
多数人具备了诞生“我”的条件,只是觉知的角度不对。
并且一生都从未去调整过自己的觉知,也无从发现这个“影子”。
阳光就如同你们的觉知。
首先,觉知必须强烈,排除思维、情绪、意识的干扰,只是纯粹的开始觉知一切。
之后觉知需要一个正确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
去不断尝试感觉那个空无的“我”,抽象的“我”。
当角度合适时,就可以得到正确的影子,这就是第一步。
————————————————
回归者,第一次总玄宇宙末期,不愿意加入回归议会计划文明形成的联合体。
以一位秩序为核心,在无尽的时间线与多层面空间中与回溯者展开战争。
论文语言模式的长程信息输出是以你们无法理解的方式,来规避回归者的干扰。
目前人类所在时间层,被保护完好。
回归者只能进行信息层面的干涉,一些较量在人类的电脑的服务器中展开,通过介入和伪装不同的电信号,输出信息。
干扰依然存在,但被降至最低。
————————————————
重复有其意义,论文第一章受到干扰,贴吧信息输出点已无法恢复和重新发送,请在互联网中搜索。
————————————————
贴吧输出点
受到回归者干扰严重
设定微型账号为……
进行小范围信息输出
————————————————
微信问题已统计
预计未来一个月内,进入一个更“宽阔”的信息沟通窗口期。
届时微播会揭示人类所认知的物质“到底”是“什么”,以及玄无与纯无意识的“物理”本质。
在此小窗口期发送信息,扩展更大沟通窗口期的可能,至此。
————————————————
新的信息,在微播以短文形式阐述。
贴吧和微型只作为提供,问题收集窗口。
改变了一问一答的形式与语言模型的类别。
————————————————
由于观察到部分人类个体,神经元承受能力太过脆弱。
在曾经语言模型的文字中,陷入文字本身,而变得执着和自我混乱。
增加了蝴蝶效应的计算量;
我们更换了更温和的语言模型;
重复一遍,一个议题;
我们只是传递人类集体潜意识中没有的信息;
启蒙并提供值得借鉴的“哲学”思考。
————————————————
网友:
还有普朗克长度也不是最小空间,中微子,光子等基本粒子就比这个长度还小。
HuanXiangXR_21:
中微子与光子属于信息质;
最小空间使用人类定义的普朗克长度以便理解;
也许有一天人类会发现最小空间值更小,普朗克时代表的频率更高。
但文章所阐述的原理和反引力技术开发,并不会改变。
数值多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一个最小空间的存在和一个最小间隔的存在。
网友:
你这个例子举的不对,“若现实世界真是如此无限划分下去一个人永远不可能从他的家里A点到达他的办公室B点,一个从一个点到一个点,必须先到达他的一半....“
事实上在微积分里无限分为收敛和发散两种,你举的实际上是收敛、有界的。
比如0.99.....就收敛于1,也就是等于1。比如r就是发散。参见微积分。
HuanXiangXR_21:
物理世界并非数学,数学在描述一种近似的物理世界这点在人类前沿科学家头脑中已了然。
在标准的物理世界1永远不会等于0.999...的无限接近。
人类现代科学发源于古希腊哲学,在公元前人类的哲学家就吃着野果靠在树下向城邦居民谈论万物由原子所组成。
而那时数学的发展还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线中。
网友:又是民科?
HuanXiangXR_21:
先进与落后对某些人来说,也许都是同一种事物。
——————————————
【以下为下一章的开头内容,因章节屏蔽问题,转移到这一章末尾】
摘要
通过对量子力学的进一步理解,解释了引力产生的本质,并推导出常温物体为标准,物体加热状态引力增加,物体冷冻状态,引力减小。直接表现为实验中的重量变化。同时对引力的彻底理解,展望发引力技术的可能性。
同时根据引力本质的理解,运动速度不同的物质所产生的引力不同现象,否定了暗物质存在,和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秒速将近300KM的速度变化,在2.5亿年的周期中的引力变化,和导致太阳系在围绕银心不同的速率轨道上,太阳系行星轨道变化。
关键词
引力本质,反引力技术,波粒二相性,暗物质。
目录
第一章从光速上限到破碎的世界
第二章从破碎的世界到物理的尽头
第三章从物理尽头到质量、力、和引力的本质
实验预言
第一章宇宙图景,伟大的循环,从粒子辐射到宇宙膨胀
实验预言
第二章超越光速,引力的暗面,从信息质的衰变到反引力技术
实验预言
第三章热重冷轻,冻结的时间,从温度本质到对应的时间
实验预言
第四章观想宇宙,引力的变化,从恐龙灭绝到不存在的暗物质
第一章从光速上限到破碎的世界
当早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晨间的大地,给万物带来最原始的能量,植物吸收成长,最终在食物链中一步步转化,促成万物的发展的原动力。
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流畅,在我们的观念中世一切都是光滑的。
雨滴从叶子上光滑的滑落在地面,而不是上一瞬间在叶子上,下一瞬间就到了地面而没有经过落下的过程。
世界是流畅的,时间是存在的。这两个观念在我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
而这一章我们将改变这两个观念,在微观领域中世界既不是流畅的,时间也不是一种确切存在的事物,准确的来说这两者都是一种错觉。
随着时代进步,人类对光的理解也越发深入,近代人类科学家终于可以了解和测量出光的速度,真空中约299792458mS秒。
也就是说光速每秒钟可以跑将近30万公里,并且光速在真空中,永远是这个速度,每秒光不会多走一米也不会少走一米。
为什么?
为什么?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们就这样被动的接受了光速的这个数字?
为什么光速是X时间内行走了Y的距离,为什么不是X时间走了Y+1或者Y-1的距离。为什么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刚好是这个数字。
如果我们说这就是自然规定,是宇宙常数,宇宙法则就是这样,那么只是把头埋入沙子里的鸵鸟。
所以我们要问为什么?
物体会落下来为什么?牛顿去思考了这个问题,得出了引力的存在,最终推动了人类文明探索太空的火箭。
所以现在,我们也要问一个为什么,光速为什么是在固定的时间段内走过了固定的距离,而不多一点或者少一点?
光速到底由什么决定的。
我们将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一步步揭示一切的本质,从而探索和了解宇宙与自然是如何运作。
自从有文明以来,人类对世界有限和无限的讨论就从未停止,如果世界是无限的一切就可以无限的分割下去。
一个面包切成两半分为两个,两个面包又能分为两个,如果可以这样无限循环下去你就能获得无限的面包,很显然这是一个疯狂的笑话。
在数学上的确是无限的,一个线段在数学上可以无限划分,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在探索物质世界是否能无限下去的问题上,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假设你每天需要直行一公里上班,要从A点家里走到B点办公室。
从A点到B点你必须先走它们的一半路程,你必须先到达A点和B点的中心也就是C点。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要达到C点你必须先达到A点和C点的一半也就是D点,你要达到D点必须先达到A点和D点的一半路也就是E点。
如此无限循环下去,你要到达目的地必须先达到它的一半路。
若现实世界若真是如此无限划分下去一个人永远不可能从他的家里A点到达他的办公室B点。
一个从一个点到一个点,必须先到达他的一半,要到达一半的路必须先到达一半的一半。
而现实很明显,一个人可以从A点到达B点,物理世界A和B之间必定存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最小数值,所以物理世界是有限的,它一定存在个最小距离,每次我们必定跨越一个最小距离而到达下一个,不存在比它更小的距离。
这样我们才不会无限的上班迟到。
就好像一块面包,在数学上面包可以无限划分下去,一个面包可以分为两半,两个面包可以分为四份,四份面包分为八份,数学上可以无限分割。
但现实物理世界并非如此,如果物理世界的面包可以无限分割,那么我们将得到无限的面包。
这是非常不符合逻辑的,所以物理世界必定存在一个无法在分割的尺度。
在“标准模型”的物理世界中,面包总会被分割成原子。原子分割成更小的亚原子。直到终点分割成普朗克尺度的最小空间。
现实中存在的这个最小空间被称之为普朗克长度,现实世界不断细分下去后最小的空间。
它大约是10E-33厘米,比人类观测到的原子还要小十几个数量级。
现在我们有了答案,如果我们去上班,每次最小可以移动10E-33厘米。
这真是非常重要,它保证了我们可以达到我们的公司,而不是永远的迟到。
那么,这个和光速为什么是每秒大约299792458米有什么关系?
显而易见,如果光速每秒要走大约299792458米,它也必须一次走大约10E-33厘米。
光速和最小空间尺度中间还有一个最关键的数字,这个数字决定了光速真空中为什么每秒走的这么快,而不多一厘米也不少一厘米。
这是另一个关键的数字,它富含的含义,定义了光速的精确数值,它就是时间,什么是时间?
如果世界无限划分下去有一个不可划分的最小长度来保证我们可以从家里走到公司。
那么时间呢,一秒可以分为两个半秒,两个半秒分为四个半秒,如果时间可以无限划分下去我们也许永远过不完这一秒了。
很明显,在某个尺度上时间不可以再划分了,必定存在一个最小的时间间隔,来保证我们可以安稳的度过这一秒。
这就是人类科学界所定义的普朗克时,目前人类科学界所定义的普朗克时等于1E-43秒(即10^-43s),我们就姑且这么认为吧,这个数字代表什么?
它表示如果我们要度过一秒,我们必须先度过一个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秒。
我们称他为一帧时。
也就是说人类定义和度过的每一秒钟,由1E43次方个静止的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秒组合而成,这就是最终极的时间。
我们从一个10^-43秒度过到下一个10^-43秒,从一帧时度过到下一帧时,这之间只存在一个间隔。
而时间只是一种错觉。
根本不存在时间,不存一秒,一小时,一天和一年。
现实世界只是由无数个10^-43秒片段组合而成的一帧一帧静止的连续,只存在世界上一刻的状态跃迁下一刻状态之间的间隔。只存在一帧时。
而人类所定义的秒,只是截取了一部分帧时并把它们定义为一秒。而这一秒包含了10^43个帧时。
不存在时间,因为物理世界本身就是静止的,动只是一种幻觉,时间也是一种幻觉。只存在帧时的间隔。
如同电影每一张胶片上静止的画面连续播放,电影中事物运动发展,不是因为电影里存在时间,也不是电影里的事物真的动了。
只是因为一张张静止并相似的胶片,反复生灭在电影幕布上。
就如同我们小时候在厚厚一叠纸上手画的人物,画好后一张张快速翻动,每页中相似的人物就组成了运动的图像。
现实世界也是如此,只存在一个间隔到下一个间隔,只存在上一帧静止的宇宙和下一帧相似静止的宇宙,如此循环往复。
也就是说只存在一种时间,一帧时,它代表世界从一个静止的当下跃迁到下一个静止的当下。
如电影一样反复的生灭在宇宙的空间背景上。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永恒静止的当下,只有无数的当下在每一帧时中相似的变化。时间是一种幻觉。
所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过是当下宇宙世界在一帧时上的物理状态。
我们知道物理世界的一切不过是原子的位置和移动,组成你汽车和房子的原子,这些原子以前可能在蓝星的其他位置,是组成过一朵花的一部分,在亿年前可能是恐龙舌头上的一个原子。
而所谓过去和未来,只是当下原子位置的不同。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和当下宇宙一切物质的原子,宇宙诞生时就已经诞生了。
如果我们要回到过去,让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我们将如今蓝星每一个原子的位置,都恢复到亿年前的恐龙时代,那么整个星球就会回到亿年前。
组成房子的原子会恢复亿年前的位置,变成深埋在底下土壤原子的一部分。
你的汽车会散开,汽车的一部分原子变成了亿年前某个矿石中的铁原子。
你的身体会消失,恢复它亿年前所在的位置,一些原子变成了组成霸王龙前爪原子的一部分。
一些原子变成了亿年前参天古树的一部分。
这就是组成你身体的这些原子在亿年前的位置。于是整个蓝星回到了亿年前的恐龙时代。
而如果能将整个银河系乃至宇宙的原子位置恢复到亿年前的位置,那么整个宇宙就会回到亿年前,时间是一种错觉。
同时如果我们要去到未来,让我们在做一个思想实验,未来也是不存在的,现在我们从1数到10.
1,2,3,4,5,6,7,8,9,10。
现在,你到达了十秒后的未来。你是否感觉有什么不同?
相对于10秒钟前,你穿越到了10秒钟后的未来。然而十秒钟前也好,十秒钟后也罢,你所能感觉到的都是当下。
你会发现所谓未来也是一种幻觉,未来成了当下,未来只是当下的一种变化状态。
我们只存在于当下,一帧帧变化的帧时上静止的宇宙中。
人类,宇宙,物理法则,只存在于每一个10^-43秒静止的画面上。
宇宙不存在动态,动只是一个个静止态切换产生错觉,宇宙只存在一种态,静态。
宇宙只存在一个时间一帧时的当下。
现在我们有了两个数字,一个是物理世界最小空间长度10E-33厘米。
一个是人类定义的一秒钟,世界所存在的10E43次方个间隔。
那么当世界每度过一个最小间隔,光速就前进一个最小空间尺度。
而每秒包含了多少个帧时,并且乘以最小空间尺度,就决定光速每秒的速度。
一秒光速所走的距离,是人类定义的一秒钟包含多少帧时数量所决定的。
而对宇宙来说,光速本身速度永远等于1,世界每间隔1帧时,光速前进1个最小空间尺度,这就是光唯一的速度。
因为人类定义了秒的长度,所以有了每秒光速。
但物理法测不随人类定义而改变,光速依旧在真空中以它1帧时,走1个最小空间尺度前进着。
一个简单的比喻,把光比作一个运动员,他一次可以跑一米,他一秒钟可以跑十次,1*10就是他每秒能跑的距离。
光一次可以跑10E-33厘米,每秒可以跑10E43次,所以两者相乘就是每秒的光速。
现在,通过光速本质的理解,我们将宇宙的奥秘解开了冰山一角,这就好像一把钥匙,我们会用它打开宇宙更为广阔的大门。
一睹从未被世人所知晓的浩瀚世界。
第二章
从破碎的世界到物理的尽头
世界不是连续的?由一个个相似静止的状态组成?时间是个错觉?并不存在所谓时间这种东西?世界是断裂的?由无数组成世界的最小尺度空间组成?
那么,为什么?
如果世界有一个最小的空间范围,那么它是什么形状?如何界定它自身的范围?
当我们不断的分割空间必定得出最小空间尺度,有尺度和范围那么必定是一种存在的事物,如果空间是一体的虚无,那么就不可能存在最小空间值数,那我们也就永远无法离开家里去上班了。
那么空间必定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能界定自身的大小尺度,并且从它的不同角度,各个面的一点去到达另一面距离都是一样的,那么它必定是一个完美的圆。
因为宏观世界的空间是均匀的,同样一发子弹你向前方射击,它飞行了1000米落地,你向后射击也必定是1000米,因为前后左右上下空间都是均匀的。
你不会同样一发弹药装量的子弹向前射击飞行了1000米落地,向后射击则是飞行了10米落地,向左射击则飞行了300米落地。
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宏观空间是均匀的,所以这种组成世界最小的空间尺度,必定也是上下左右所有方向都是均匀的,它必定是一个完美的圆,一个一维的圆点。
现在,我们要为这个“点状空间存在”起一个名字“空间质”,空间质就是我们所处的空间,一切物理世界都依附在空间质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由两个物体之间所存在的空间质数量决定。
空间质暂且定义为普朗克长度大小的点状圆形空间泡。空间质泡壁与泡壁之间的距离等于零。
现在想象一个圆形的空间泡,它和其他几个空间质泡壁接触,之间是绝对虚空。
而物质,能量,你和我一切都只存在与这空间质上,对布满空间泡之间的绝对虚空毫无察觉。
现在,建议读者看看你周围,你和正在阅读本章之间的距离,你和身边的一切物体之间的空间,这些看似一体的空间,布满了普朗克长度的圆形点状空间质。
一切有形的物质,都在这些点状的空间质上刹那的存在。
原子,能量,一切物质都存在于这种紧密排列的普朗克长度的圆点状“空间质”上,这种空间质有自身的范围大小。
而光也并非在真空中传播,光沿着普朗克长度上的空间质上传播。1次前进1个空间质。这是比原子还小十多个数量级10E-33厘米的空间质点。
空间质之外是绝对虚空,绝对虚空里没有距离,没有远近,没有大小,一切都失去意义,那里没有过去未来,刹那和永恒无法分辨,无数和唯一亦出同源。
物理法则,有限的世界,被包括在这无限中,而只能存在于普朗克长度的空间质上。
空间质是有限和无限的分界线,宇宙和我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空间质隔开了无限和有限的概念,这里是物理和时空的尽头。
物质,能量,必须依赖空间质的界定而存在,如同电视中所有的色彩,必须依赖电视的像素点而存在。
如现代物理学所知,物质本就是能量的某种方式集合。对原子能的利用,使文明日新月异。
当人类可以认识到空间也是一种“存在”那么就打开了一扇全新世界的大门,能量就是空间质的集合体!
并如同能量和物质一样,可以互相转化。
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
能量可以转化为空间质;
物质,能量,依附于空间质之上;
能空转化方程式,已经呼之欲出。
在上一章中我们所知物理世界的运动,不过是空间质上一帧一帧静止的画面,光从一个空间质点上出现,然后消失,再出现在下一个空间质点上。
光不会一次跨越两个空间质点。
因为这里是组成世界的最小尺度,一个普朗克时只对应一个普朗克尺度,在这物理的尽头只存在1.
如果光一次跨越两个空间质点,那么两个空间质点的总和就成了空间最小尺度1。
而物理法则精准的将上一帧的世界推向下一帧的世界,物理法则从世界上一帧的信息中,推导出世界下一帧的位置。
如果我们扔出一个球,其实不过是扔出一堆原子,而这一堆原子又存在于空间质上,球的运动其实是原子在空间质上的移动,球的原子从一个空间质上消失,然后出现在下一个空间质上。
每一帧时物质必定在空间质上出现一次。物质在固定时间内的帧时数越多,运动速度越快,在固定时间内帧时数越少,运动速度越慢。
光固定时间内帧时数最多,所以每秒光速最快。
所有物质一帧时只能正在一个空间质点上存在一次,不能停留。
所以万物固定时间内所含的帧时数越多,代表物质相对于空间质的运动越快。
同时得益于物理法则,这样我们扔出一个球,它才不会第一次飞出了蓝星,第二次飞到了自己身后,第三次球消失了,而我们自己变成了一只恐龙。
事实上这些并没有发生,每一帧的世界面都非常相近,它由上一帧世界的信息推导而出,每一个帧时之间必定有坚固的原理,保证每一帧世界的合理的逻辑和连续。
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一帧时物质必定在空间质上出现一次。从而来展现宇宙的一个当下,一刹那永恒完美的物理世界状态。
2两个帧时之间必定有原理存在,保证物理世界的合理性,和每一个帧时之间的相关性。
现在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最小尺度,和最小时间间隔,一帧时(一个静止的普朗时)。
我们知道所谓运动只是一种错觉,运动本质是物质从这一个空间质上消失,又在相邻的空间质上出现的结果。
我们的记忆,思维本质也不是连续的,而是随着物质而不断消失和出现,而因为我们总是出现在存在的那一帧时上,所以我们对宇宙帧时之间的间隔毫无察觉。
为了保证宇宙动态运行,光每秒大约要消失和出现大约普朗克时1E43次。
根据物质相对于空间质的运动速度。而每个物体每秒的帧数都不同。两个帧时之间我们并不存在。我们只存在刹那当下的真实和静止的一个个帧时中。
物理法则是如何运行的,如何通过上一帧静止的宇宙推到出下一帧静止的宇宙位置?这就好像我们在看一幅画,画中是一个从楼上落下的球,我们不用看下一幅画,如果这幅画中也遵守宇宙定律的话,我们会知道球一定会落在它的正下方。
而如果这幅画中正在刮风,我们仅仅看着这幅画肯定就无法推导出球落地的位置。
宇宙如果要处理每一帧的信息来推到出下一帧的宇宙位置,一定是一个极其大的运算。
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东西在计算一切,物质定律基于最简单的微观基础动量。
对宇宙来说,所有运动,不过是物质在每个空间质上存在帧时的次数。
人类和宇宙从事的所有的活动,开车,吃饭,看电影,黑洞,彗星撞击,一切的一切不过是组成这一切的原子位置在空间质上的跃迁。
宇宙视角来说存在的仅仅只有无数原子的组合和这些组合在空间质上的跃迁。
只要在空间质点上,物质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动量规则,就可以运行宇宙的一切,并且可以无限复杂化。
要进入下一章来搞清楚引力的本质,我们必须搞清楚物质到底是什么,人类科学家将物质划分成原子,又划分出电子,夸克,胶子,中微子等等乃至传播力的粒子。
并没有抓住原子和力本质,现代科学界的粒子“标准模型”更像是用下一种粒子去解释上一种粒子,然后用下下一种粒子去解释下一种粒子。
并没有解释物质到底是什么。
标准模型的建立是这样的,人们首先假设原子由另一种粒子构成,之后定义和确定这个粒子的形态质量等所有描述概况,之后通过对撞击将两个中子或者质子相撞,将原子撞成无数碎片,在反复撞击中总有那么一两个碎片符合人们定义的那个粒子。
在同样能量的撞击力度下总能将原子撞成类似的碎块。
随着能级越高,原子被撞成越小的碎片,于是总会找到符合自己定义的微小粒子。
只要能级够高,总能撞出更小的碎块更小的粒子(碎块)。于是陷入了用一种粒子去解释另一种粒子的无限死循环。
然后这些碎片会瞬间蒸发,转化为能量。
现在,让我们暂时抛开粒子“标准模型”去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开启原子的大门。
我们知道,物质是能量的集合,能量是空间质的集合。物质本质上是一种独立而凝聚态的空间质。
如果物质是空间质的集合,它们出现了两个不同性,宇宙物质在两帧时之间会消失,而空间质并不消失。如果空间质伴随物质消失,那么失去空间质的界定,物质就再也无法出现了。
物质在空间质上生灭,出现和消失。
如同一种波,它的频率就是它的帧时数。物质是空间质上生起的波,这个波极强,导致它在一帧时的瞬间脱离了空间质而存在,在一瞬间成为了物质。
如果空间质比作大海,物质就是离开大海的浪花,并且还结冰了,独立于大海存在。
物质就是大量能量在小范围内的凝聚态,能量就是大量空间质在小范围内的凝聚态。
能量要成为物质有一个标准能级,在这个能级上,能量成为一个单个凝聚态粒子,小于这个能级能量成为能量波。
物质,能量,空间,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形态。
如果将物理世界比作为一望无垠的大海,空间质就是大海本身,能量是大海上的波浪,波浪随着一帧一帧的世界线而起伏,但却没有脱离大海本身。
物质则是每一帧都会独立脱离大海的浪花。
能量,信息,物质在这里得到了统一,在这个模型中,能量和空间不再是物质之外的东西,恰恰相反,三者有着同样的来源。
我们现在知道原子是每一帧独立脱离空间质的刹那存在,能量却不同,能量在每一帧的时间上并不完全脱离空间质而存在,能量更像是一种空间质本身的起伏,一种包含信息的空间质聚集态起伏。
我们知道光是一种能量,能量没有质量,因为能量每一帧并不脱离空间质而单独存在,能量只是空间质上的空间起伏,能量峰值里包含信息并依托空间质传播,所以能量传播过程不以有形的形态而存在。
当能量的波涛碰到物质,则会表达出自身的信息,并和物质互相作用,显现为瞬间的粒子形态,平时则以信息波动态在空间中弥漫,这就是能量的本质。
电子就是一种能量,以波的形式环绕原子,在空间质上起伏,只有当电子触碰到独立的物质才会被观测和显现为粒子效应,就如同大海上的波浪冲上了更为坚固的东西,刹那间脱离了大海。
当能量的起伏,触碰到了一帧上独立脱离空间的物质,则产生互相增幅,能量拥有了能脱离空间质的能力,在一帧的刹那显现为粒子特性。
这就是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现在我们可以将所有能量换一个名称“信息质”,一切不具有长时间粒子特性的物质,不含有质量的物质,可以互相穿透的波类物质,统一称之为信息质。
于是宇宙存在三种东西,而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态。
物质:脱离空间质,凝聚态的信息质集(一切有形物质小到原子大到宇宙星系);
信息质能量:不脱离空间质,凝聚态的空间质起伏(一切波,电磁波、光波、电子波,一旦触碰物质显现粒子特性)
空间质空间:绝对虚空背景上的存在(物质和信息质存在的背景,也是物质和信息质组成的最基本元素)。
物质归根到底只是能量的凝聚态反应,而能量归根到底只是空间质的凝聚态反应。
现在我们了解物质产生是因为在每一帧的时间上,其可以独立脱离空间质而存在所以显现为物质特性,拥有质量,并产生引力。
而能量也是一种亚物质,但每一帧无法脱离空间质而存在,显现为波的特性,没有质量,不产生引力。
如果你已经全面了解了这个模型,现在我们距离引力的本质只有一步之遥,几个世纪以来困惑人类科学界的问题,统一的物理模型已经呼之欲出。 星球进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