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才不会那么多事,对于他来说,即使许昌和江东拼个你死我活与他徐庶都没有任何的关系。早在许久之前,他就已经把那些事情看腻了。
不过,徐庶也说不上来自己对荆州有着怎样的执着,为何就要来荆州?徐庶是跟随在行军队伍中慢慢的来到荆州,本来,他还是在许昌守灵……
过去的都已经过去,未来的终会到来。
徐庶追出来找庞统,是因为他觉得庞统可以说是他很好的朋友,他过去探望探望朋友,至于他们的计划,徐庶只是提了这么一两句。
道别之后,徐庶望着那西沉的落日,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这个计划连自己都可以想到,丞相一定也能想到的吧?
徐庶觉得是自己太多心了,丞相怎么会需要他的建议?而当徐庶想起自己的母亲时,他的脸色又阴沉的可怕。
此时的荆州,在西沉的落辉下,竟然也有了几分金黄之色。徒然而生的喜气,却让人觉得有种很适宜的恰当。
只是因为,这个端坐于龙舟之上,看其姿态,如同九五至尊的男人正是曹相。
人到中年,有爱情,有事业,有功名。这样的人是很有魅力的,即使他已经很老了。
曹相看着那荆州的万派景象,不觉心中有着无数的感慨,只等这一时的爆发。
这一天,曹相在长江举办了一场大宴。
所有人都给他面子,或者说,所有人都为权势而折腰。
曹相看着那涛涛长江,他又想起了泠泠洛水,只可惜,这儿不是洛阳,长江不是洛水。
长江自有长江的壮观,但是,只有洛水,才有他的少年时光。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这才是真正的光华岁月,无论前方有什么,不会惧,不可惧,不能惧。每个人都有着少年时光,只是那份过去,有很多人将过去埋在了内心的深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相叹了一声。
众人都为曹相这首如此恢宏大气气势磅礴的诗词而感到叹服,又为其中的求贤若渴的心志而感动着,却鲜少有人知道,这一句,原本是曹孟德为了他少年时喜欢的女孩子写的。更没有人知道,其中有一个字,是他的好友给改的。
过去,现在与未来好像被牵扯在了一起,但是又好像没有任何的关系。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曹相感念此等壮观之景而吟咏出的诗文的最后一句,这一首“短歌行”,到了这儿也就结尾了。
曹相此等文采,简直就是文武双全的典范,而他的爱子曹植,自然也不会差。
孔明不知道从坊间的哪个版本听了铜雀台赋的文章内容,然后经过了他的妙手添花,只是略微的改了其中一句,立刻挑起了一场大战。这也不得不说孔明此人之厉害,实在令人望其项背。
而那个周瑜也是早有开战之心,正好借了孔明呈上来的一篇文赋,然后也顺利的确定了自己的作战计划。且看这两人对“火攻”把握之精准,且看这两人在作战上的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所以说,有些事情,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第一才子的铜雀台赋,就这么被人给篡改的面目全非,而不会有人会有什么异议。好像,本该那“曹贼”对大小乔就是抱着某种幻想似的。其实,人家曹孟德可完全是个专一的男人,到现在,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娘子倾倾。
当这阙“短歌行”变成历史上所传颂的经典时,已经到了没有曹相的时代,而这阙“短歌行”也因为其内容的晦涩,一度被“八斗之才”曹植怀疑。
什么晦涩?
那不过是一个少年最初的幻想啊!少年赌上一切只为了某种“责任”,谁也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不过,谁都知道这个故事。
因为,这就是“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赴宴之人并非全都是武将,其中也有很多谋士的。而这些人在算计上精通的可以开讲座,在对诗词的领悟方面也不会错。
他们都在默默的吟诵着丞相大人的霸气篇章,更有甚者已经拿好笔墨将那首“短歌行”给记录了下来。
若人生像一个故事,那么,这无疑是最厉害的讲述者。因为,他的人生是足够牛逼的。而大家也都觉得,这样的人本就应该以这种姿态向世界宣扬。
其实曹孟德倒是没有想那么多,他只是单纯的想要开一场宴会,作为这不知是成功不知是失败的宴会。
结果并不重要。
因为官渡的结果,就不是曹孟德所期待的。
站在涛涛的长江岸边,看着那滚滚江水拍打着江岸,然后又向远处而去。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不就是人生吗?
人生,永远都不会给你回头的机会。而你一旦选择了这条河流,那么,你其他的路都被封死了。每个人的命运好像是命定好的一般,年龄越大,对这种感慨就是深沉。
对自己的这个特点,曹孟德也只是无奈的叹口气。
他也曾后悔过也曾失落过,所以,他不会再让自己后悔。
袁大头,我曾说过要建一座大台子,那就是铜雀台!我曾说过要宴请天下贤才,就是现在!
若你在天有灵,那就诅咒我吧!不过,我想你也是喜欢倾倾的,只要有她在我身边,怎么样都好。
我说过要把我们的故事谱成新的篇章,原来,那些年少轻狂,真的只是年少轻狂,因为有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你根本就没有狂傲的资本。
只因为那种年少时的对世界的抗议,所以才会提出什么“挑战”之类的。成长意味着失去,那么,曹孟德想想自己成长了这么多年,是不是已经变得一无所有了呢?
光阴永远留在过去,这一夜,大家都很放纵,喝的酩酊大醉,只有那宴会的主人,望着漆黑的夜幕,心中是百感交集。 谁主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