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宁州江山

第617章 柱石

宁州江山 楼枯 3323 2021-04-06 17:02

  翰林院位于内廷,距离勤政殿不足一里地,乃是是距离皇帝最近的机构。

  既然要使用翰林院来牵制内阁,那么对入选的翰林学士的素质就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李默要求翰林学士一般要进士出身,进士及第后会在秘书省的编修院进修一段时间,然后出任御史,经过若干时间的历练后出任地方官员,经过一考,视情况决定是继续留任地方还是调任中央官署。

  这三到五年时间被视为是仕途起步培养期,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仕途轨迹。

  翰林学士都是从考核优秀的年轻官员中选任,他们在翰林院除了继续学习治理之道,还充当皇帝的顾问

  他们年轻,有朝气,有学识,志向远大,有一定的从政经验。

  他们的出身已经很好,加上这样的一份经历,将来的仕途自然是一片光明。

  所以每个人都很看重入殿为皇帝效劳的机会,他们为皇帝阅读奏折,评点墨拟,针对帝国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当然是他们学习治国理政的一个捷径,意义非凡。

  所以他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他的手段虽然不算十分老道,但他们并不妄自菲薄,他们学识不低,目光敏锐,经常能让内阁的老江湖们汗流如浆。

  毕竟能入选勤政殿给皇帝做咨询的翰林学士都是翰林院的精英,俱为一时人杰。

  翰林院已经成为帝国精英官员的训练营,是皇帝培养自己亲信的基地。

  帝国太大,官员太多,皇帝不可能熟悉每一个官员,但一些核心要害的位置他又不得不使用自己能放心的官员,从源头上进行培养当然十分有必要。

  新朝继承并完善了前朝的科举制度,并决心将之发扬光大。

  科举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举人、进士、秀才都自诩是天子门生,但真正的天子门生却在这,翰林院,朝夕相处的情分又岂是朝堂一眼之缘能敌得过的?

  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之后,李默就有精力去思考整个王朝的长治久安。

  一国的根基是人,大晋依靠什么人,吃瓜群众当然是少不了的,没有他们辛辛苦苦的劳作,又哪来的大晋的繁荣昌盛和大伙们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

  若说千千万万的吃瓜群众是帝国的根基,那么建筑于根基之上,撑起帝国苍穹的柱石就是“大伙们”了。

  皇帝的伙伴有官吏,有勋爵,有各色官商。

  帝国的官僚系统很庞大,这与建国之初的妥协政策是分不开的,新朝不仅大量使用自己人,也没有甩掉前朝的人,新朝脱胎于前朝,期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割舍不开的。在天下尚未真正一统的前提下,新朝还做不到绝情决意。

  庞大的官僚体系是国家财政的重要负担,更是造成人浮于事、系统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解决之道一是严格控制系统的继续膨胀,严进宽出,二是推行官、职分离,官是官,有官未必有职,无职之官称之为散官,有地位、有俸禄、有机会,但没有权力。权力源自职务,何官能出任某一职务,自有一套独立的评价系统。

  官僚系统是独立的、相对封闭的,里面的人想出来不容易,外面的人想进去更不容易。

  新朝将科举定为进入官僚系统的正途,逢进必考,且严格要求。

  宽出,朝廷允许官员离职休养,给予他们充分的礼遇和适当的生活补贴,同时保留他们的官籍,保留他们重出江湖的资格。

  这些离休官员是国家的重要财富,他们让出实权职位,顶着散官的虚衔隐居泉林,却时刻关注着朝廷的动向、国家的命运,一旦国家需要他们,他们随时愿意接受召唤。

  当然,人生的选择各不相同,若是官实在是当腻了,也可以挂冠而去,辞官之后他们即回归百姓,成为吃瓜群众中的一员,但他们毕竟曾经为官,他们的政治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旦朝廷需要他们,可以让他们再披袍服,重返朝堂。

  即便是一些被革职的官员,只要所犯之过不在不赦之列,也还是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的。朝廷看重他们过去的辛劳,给他们诚心改过的机会。

  有这样宽松的退出机制,帝国的官员们渐渐有了骨气、硬气和傲气,谁敢惹我不爽,我就辞官给你看,吓死你。

  除了庞大的官僚系统,帝国的另一个支柱就是勋爵集团。

  勋以酬功,勋官是给有功者的特殊褒奖,勋官虽不及职官有实权,也不及散官那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但勋官也有他的好处,一来是获得的门槛较低,只要于国家有功,无论贫贱都能取得,取得之后有实惠,可以多分田,可以少交粮,可以减免徭役,可以纳妾蓄婢,还可以优先为吏。

  有了这许多的好处,大晋的勋官含金量还是很高的,这些人也就成了新朝的拥护者。

  而获得勋官者多是军人。

  爵以定尊卑,凡天下封爵者都算是皇帝的亲戚,好处那是一定少不了的。皇亲国戚自然地位不同常人,既然已经高人一等,再干吃完饭砸锅的事就显得那么有些不厚道了。

  官商的名字各不相同,叫法各异,形态各异,但骨子里却都是一路货色,他们依附皇权,狐假虎威,在外面捞取好处,一面自肥一面滋润着他们的靠山。

  他们垄断了很多领域,主宰着众多的行业,成为王朝直接干预经济的先锋和主力。

  使用得当时他们的色彩是灰白的,他们是帝国的支柱,使用不当时他们的色彩是灰暗的,会成长为帝国的掘墓人,所以朝廷对他们的态度也是十分复杂的,既利用又防范,既打压又庇护,既待之若亲子,又常恨之入骨。

  对这样的三股势力,帝国要有所区分,要有不同的对策,这些问题过去陷入事务性泥潭的李默没有时间去细想,现在却不得不进行深思熟虑。

  这一天李默来到李道远的开元侯府。

  大夏后期封爵很滥,郡王、国公满天飞,李道远一度被封为郡王。新朝初立,为了笼络人心大体保留了前朝的封爵,但相应的福利却被削夺殆尽。

  这当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怪话连篇,牢骚很多。

  李道远急大哥之所急,主动请求降低爵位,希望能带个好头。

  但事与愿违,其他人根本不买账,一个个乌眼鸡似的,谁敢削夺他们的爵位他们就喷谁。

  牢骚太多了,李默不得不重视起来。

  这次来李道远府上就是向他讨教。

  李道远双手一摊:“别找我,我也没辙。”

  李默道:“你前阵子给我出了那么好的主意,这会儿怎么哑巴啦,就什么都想不出来?”

  李道远道:“哥啊,你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那主意是我出的吗,我有那本事?你真是高估我了。我不过是替人传话罢了,是谁,你心里应该清楚。”

  李默道:“我不管,总之这件事你务必给我再想个主意出来。”

  李道远道:“这算威胁吗?”

  李默道:“看你上不上路咯。” 宁州江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