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学习了偏旁部首查字法之后,宁声涛更加迷恋书籍,迷恋查字的游戏。有了鱼竿和鱼饵,还有什么鱼是不能钓的。小学一年级大概在学校里学了八九百个字,经过软磨硬泡死缠烂打,逼着父母又在课外给他讲解了三四百个字。这个时候的宁声涛看任何书、报纸,基本上都能看出个大义了。每句话中不认识的字基本上都能靠猜了,就算拿出字典来查证,基本上猜的意思也八九不离十了。
这样子,宁声涛是拿着什么书就看什么书,走在街上,什么告示什么宣传栏什么广告标语什么宣传标语,他都能够基本看懂,实在个别字不认识,他画下来,拿字典一查,就能够在下次遇到的时候把这些字认出来、读出来。
7岁到8岁时候的宁声涛,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看书。查字典的时候比一年级下期少了很多,那是随着学习,他不认识的常见字越来越少了的原因。
如同狗熊看到蜂蜜一样,宁声涛看到书,那就完了,不看完他完全没有兴趣去玩,完全没有兴趣去理会其他事情。当别的孩子看到可口的零食,垂涎三尺,不可抑制;当别的孩子看到有意思的玩具,难分难舍,欲罢不能;当别的孩子看到小朋友们在玩游戏,热情似火,无法控制。这些情况,宁声涛都没有出现过,但当他看到一本新书的时候,尤其是一本自己充满探索和认知欲望的新书的时候,他是真的无法自持。
当然,宁声涛也有他玩乐的时候,那就是完成了学校作业,完成了自己安排的看书任务又暂时没有遇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书的时候。他有一群小弟,主要在学校的时候玩耍。回到家里,也就是农科院的单位里,因为周边是山区和农村,还有一条大河,所以看书的时之外,他也带着一群小弟们到处玩。
很多小孩子喜欢找宁声涛玩,主要是他的花样很多。他们把一些小树砍断,把小树一端的树皮剥掉,留下一圈坐挡手,俨然就是一把古代的锏或者硬鞭这样的兵器。他们还会用藤条做软鞭,用竹子做竹剑,利用树枝不同的形状做叉、镋、钩、棍、拐等各种兵器。尤其是宁声涛自制的弓箭,简直是一种艺术品,不但好看,而且准心弹力都超过其他伙伴做的。
他们用藤条和竹子自制盾牌和头盔头罩、盔甲等防守型的工具,用木头做出木刀和木斧等兵器,时不时的就来一场校场比武,排定大家的座位英雄榜名次。
比武打仗游戏是武戏,还有文戏,主要是各种棋类活动,六子棋、象棋、围棋、军棋、跳棋等等。虽然宁声涛不是所有孩子里棋艺最高的一个,但他却是唯一的一个全才,只要是棋,他就学,很快就能会,会了还不差。
武戏文戏之外,他们打弹珠、跳橡皮筋、滚铁环、扇烟盒、扇卡片、推贝壳、翻贝壳、抓麻将、吹纸人等等游戏。
宁声涛发觉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小时候相比,玩的东西实在太少了,玩的游戏实在太单一了。就算他想带着自己的孩子玩自己小时候的游戏,要么是不好找到工具,要么就是小孩找不到同伴一起玩,和自己玩不了几次也就不那么感兴趣了。
本来贝壳游戏有好几种,但宁声涛最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推贝壳和翻贝壳这两种。
推贝壳的游戏主要是有拥有贝壳的孩子拿出贝壳放在一个平整的地面或者桌面上,玩游戏的双方把食指和拇指捏在一起,形成一个拱,在自己的贝壳后面稍稍用力,如果能够把自己的贝壳推的骑上对方的贝壳,就获得胜利,赢取了对方的贝壳。
推的时候不能太用力,太用力有可能会把自己的贝壳直接推翻,或者推过对方贝壳形成的障碍翻倒,这样子不等对方出招,自己就输了。当然也不能完全不用力,贝壳的正前头壳顶突出高挺,如果用力不好,和对方的壳顶碰壳顶容易出现甩动的结果,要是不小心甩动成自己的后端对着对方的前端,那就几乎输定了。这有点类似于斯诺克里的“炸球”。手法好的“炸球”能够为后面的进攻提供机会,否则机会就留给对手了。
贝壳后端呈现逐步下滑的形式,从后端非常容易“攻”到对方贝壳上面去,从前端进攻难度比较大,手法好的也能够一次性“骑”到对方贝壳的前端突起的壳顶上。从后端进攻主要是在相持战中经过战术和技巧实现了对对方的追尾进攻。一次性攻击对方前端获胜很有些网球里的“Ace球”的意思。
有些小河蚌的贝壳前端拱起突出比较明显,显得比较高拔,有一定的防守优势,多数的小河蚌的贝壳前端的高度比较一般,不是拱起很高,这种贝壳的正面防守就没什么优势了。
比赛前,双方把自己的贝壳放在一定的距离上,一般距离由双方自己确定标准。接着就是猜谁先手开始推,一人一次,直到对方的贝壳被自己的贝壳骑在下面,输掉贝壳这一局比赛就结束了。
宁声涛在很小的年龄就是推贝壳的高手,他先手的时候总是能够比较有把握的把贝壳推到对方比较难受的距离上,要发力攻吧,距离有点远,不发力吧,自己又必须让贝壳动,稍稍动一点距离的话,又变成很适合让宁声涛发力进攻的局面。宁声涛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经对他“隐身帮”的小弟们吹嘘过自己赢了超过三千只贝壳。加上自己辛苦寻找的优质贝壳,好看的贝壳,宁声涛曾经拥有超过一万只贝壳,直到他读中学时贝壳才因为搬家的原因遗失的遗失,碎裂的碎裂。
翻贝壳的游戏相对容易很多,简单很多。游戏是大家捧着一把贝壳在双手中,在一定的高度往桌面或者地面上撒开。被撒出去的贝壳有可能是正面趴着,也有可能是背面仰着。正面趴着的就自己收拾好,背面趴着的就需要自己一个一个去用指头把它们翻过来。由于有些贝壳出现仰面的时候却被另外的仰面或者正面贝壳压着的情况,这个游戏的难度就出现了,乐趣其实就在这里。
如果先手玩游戏的人在“解”被压着的仰面贝壳的时候把压着的贝壳碰动了,那他就输掉了机会,需要改由玩游戏的对手来“解”,如此轮换。很有点斯诺克里面“解”斯诺克的味道。真正的高手,一把撒出去,基本上没有几个这种复杂难解的情况,几乎能够顺利的把所有贝壳都成功收回去。
游戏的彩头是什么呢?输赢就是,每个人按照先手后手撒对方带来的贝壳。最初游戏的时候贝壳的数量是对等的,比如宁声涛带着50只贝壳,那和他比赛的对手也带着50只。宁声涛先手甩了对方的50只贝壳出去,如果全部都成功收回,那他就立于不败之地了。接着是对方撒宁声涛的贝壳,撒出去出现了难解的“贝壳斯诺克”,就有可能给宁声涛赢取这些贝壳中的几只贝壳的机会。
接着宁声涛赢取了对方4只贝壳,下一次再撒的时候,对方也只能撒宁声涛46只贝壳,就是说双方再次以对等的数量开始新的游戏。如果第二轮比试中,对方又赢回了宁声涛的4只贝壳,这个时候双方手中都又回到各自拥有50只贝壳的局面,但游戏不是这么玩,赢得的贝壳是不能再参加下一轮的游戏的。就是说,下一轮双方各自再撒贝壳的时候不是回到50只,而是进一步下降到42只贝壳的较量。
有时候这个游戏为了增加难度,还会规定一个撒贝壳的面积和范围,范围越小,重叠起来互相压着的贝壳就越多,也就是“贝壳斯诺克”越多,玩起来就越有意思。如果范围撒开太大,每只贝壳完全独立自在,几乎就没有太多的难度了。当然,在翻贝壳的时候也有可能失误,往往是越小的贝壳翻起来要越小心,不注意的话就指头位置不对,力气用的不对就会翻不过来,只要动了贝壳,而贝壳又没有完成翻转,就必须把翻贝壳的权力交给对手了。这也有点像斯诺克中的轮流上场,如果一人能够把所有球都打入,就叫做一杆清台。在翻贝壳的游戏中也可能出现由一个人完全收回贝壳的情形,类似于清台。
这是许多宁声涛那个时代的孩子都会玩的游戏,进入21世纪之后,很少看到孩子在玩这个小游戏了。
还有其他孩子不玩的贝壳游戏。为什么说宁声涛到考上初中的时候他会对朋友骄傲的说自己有上万的贝壳呢?是他数过还是别人帮他数过?
如果你尝试一下数什么东西从1数到1万,累不累?就算让你数1万张一元钱的毛票,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数。就算一秒数3张,效率很高还不数错的情况,也要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万一不小心数错了,那费的时间就多了。
宁声涛没有专门去数过那些小到只有小指头盖儿,大也只有两个大拇指盖儿的贝壳。那他怎么能确定自己贝壳的总数呢?因为他玩的游戏使他知道自己拥有不低于一万只贝壳。 时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