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声涛开始做一名农村教师了,张连城已经做了一年的军官。那江泳博呢?
宁声涛从读大学的城市和大学的专业再到工作,全面被自己的父母“包办”,张连城也是从读大学的专业到工作,大部分被父母“包办”,比宁声涛好在他的父母并不局限他多选择大学的地域。江泳博读大学的专业不受限制,地域受到一定限制,工作时却被他突破了限制。
大约就是江泳博敢于突破家里限制和束缚的精神使他在大学毕业以后的十多年里,一直都比宁声涛更强更成功,甚至最后还超越了一度领先的张连城。
江泳博的大学专业也不是他自己选的,和宁声涛一样是调配的。不过宁声涛的调配曾经让他一度看到了希望,谁知道大学从师院升级为师大,由省厅委托市教委管理到直接划归省厅管理,加之院系调整,从非师范专业的系调整升级为兼具师范和非师范专业的二级学院,在父母的压力下他终于“迷途知返”,回到了“正常轨道”中,也就是体制内,做工薪阶层。
江泳博的调配让他很不满意,他根本不愿意做教师,责任大、义务多、社会回报明显差异化。于是他从大一开始就自修经济专业,在本身专业数学教育上并不走心,得过且过。终于被他抓住机会,从亲戚那里偷偷借了钱转了专业,专心开始学习国民经济管理专业。
宁声涛之所以在大学里很少去江泳博的大学玩耍,江泳博也很少到宁声涛的大学玩,首先是交通不便的原因,那个时代高速公路未通车,铁路班车很少;其次是宁声涛很专心的一方面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另一方面的时间都用在身体锻炼和出外“游学”去了;再次是江泳博很专心的搞社会实践,不在校园里读书,就是在外面公司兼职,剩余时间最多的就是打麻将了。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宁声涛一直不喜欢蓉景,他从来就不喜欢平坦而没有个性的城市。他有句口号“到蓉景我都不用戴眼镜,第一没有秀色可餐,第二没有台阶上下,平坦的没有曲线。”
这最后一个原因可能才是真正的主因,在省内95%的人都喜欢蓉景这个城市的时候,宁声涛偏偏最喜欢渝州这种山水城市。而且,他一向是个不随大流的人,他对周律堂等朋友都说过:“既然大家都喜欢的我何必还要去喜欢,为什么我不去喜欢别人不喜欢的呢?大家都喜欢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大家都不喜欢,多我一个那就是稀罕,少我一个就是苦难。”
生活中,当一家餐馆人满为患的时候,宁声涛一般宁愿去隔壁一家门口罗雀的餐馆,他就不凑这个热闹。实在是自己要去那种门庭若市的餐馆,他都会刻意选择门前车马稀的时刻去。
文雨声和宁声涛恋爱的时候就特别不理解,因为她就是一个特别喜欢随大流,特别喜欢由别人的意志来决定或者影响自己意志的女人。
“我这样的长相、这样的家庭条件、这样的身高体型、这样的身份地位,随大流一定是最不起眼的一粒灰尘,与其和其他拥有各种优势条件的人竞争,还不如去开发全新的属于我的世界。”这是宁声涛对文雨声的一种解释。
“经济学里有很多故事,其中一个就是当某地发现了金矿,几乎所有人都赶来开采。于是很快的有人因为开采近况发了财,等到后知后觉的人得到消息,再赶来的时候就已经没有最好的地段最好的资源了,他们的开采要么赚得很少,要么甚至亏本。于是聪明人一旦走在后面了,他们就会想其他出路。部分聪明人开始经营餐馆、旅馆和影响日常生活的服务业。再后来到来的人,眼见餐馆、旅馆都赚钱,也就有人不去采矿,开起了餐馆。不过后期新开的餐馆除非你的实力够强、创意够出色,否则也发不了大财。更聪明的人开始经营运输,等运输也供大于求了,聪明人就会想到加工等其他途径。”这是宁声涛对张连城的解释。
江泳博知道以后也觉得宁声涛的说法有些道理,于是他总结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人转我跳”的经商思路。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尤其这个时代,本就是一个大变化的大时代,每个人都在急促的社会大变革中寻找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展示自己的生存价值。有的人引领潮流,有的人跟风潮流,有的人逆潮流。更风的风险小,当然最后的收益也小,逆转的奉献大,收益当然也大。有的人有实力,有的人有魄力,有的人有毅力,其实这些都是人尖子,在各行各业里但凡不真正走上歧途,最终都会成功。
江泳博进入市场的时候,没有实力,也没有毅力,更缺乏魄力。他最初的起步之路非常艰难,不说九九八十一难,起码他经历过所有白手起家的人所经历过的80%的痛苦。但他经商创业之心从未消减,即使最后曾经迷失,回到国企上班,但很快就抓住机遇脱离了体制。这一点是宁声涛最佩服的,也是张连城和他不具备的。
张连城比江泳博晚十一年进入如火如荼的市场,宁声涛不知道却不知道今生是否还有机会去市场上搏击,而终于获得机会时,自己还有没有实力和能力去做他一辈子想做也没做过的事情。
做一名农村教师,宁声涛的生活基本上与火热的市场没有多大的关系,要不是因为他的学科特点,根本就不需要知道国家GDP、国家产业布局、国家经济政策、价值规律、成本、效率、利润、价值、竞争、价格这些市场要素。
2005年美国财政部长访华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是个怎样的国家。美国部长对西方媒体说:“中国就是欧洲和非洲的综合体。东部和欧洲相似,西部和非洲差不多;城市展现了欧洲的发达,农村尚未摆脱非洲式的贫困落后。”
虽然说一个老美在短短一周多时间里未必能够深刻的认识到中国的真正国情,但他的说法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当时中国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东部南部地区作为改革的前沿阵地率先实现了“先富起来”,广大西部北部地区则要么受制于地缘地理条件的限制要么受制于计划体制转型的阵痛而未能“同步富起来”。
改革之初,七十年代末,宁声涛、江泳博、张连城出生的时代,北方城市在全国十强中占六个,全国二十强中占十一个,各方面都证明北方曾经在工业时代初期占据优势。
到八十年代末,中国实现温饱的时候,北方经济仍然在传统的依托资源型工业发展道路上高速前进,南方经济走上了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速度发展更快,经济成效更显著。大概整体上已经出现了各擅胜场的格局,十强和二十强里南方北方各占一半,只不过三十强里南方已经出现了超越北方的潜在趋势。
九十年代末,中国实现小康目标的时候,北方经济终于全面被南方超过,南方城市一个又一个的飞速蹿升,北方城市一个又一个衰落。进入新世纪,除了北京、青岛、大连等少数北方城市以外,传统的强市一个又一个陷入困境中,且一直延续到一零年代。
从趋势看,到21世纪20年代初,全国十大城市里仅仅只能保存追赶接近上海的北京和瘦死骆驼的天津,而20强城市中恐怕也只有青岛和郑州能够真正站稳脚跟。
宁声涛对毫无远大理想、毫无丰富人生经历、毫无浪漫主义的一批又一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农村孩子讲授理想、信仰、人生价值、民主、国家权力、价值观、发展观等等和他们的生活“没什么关系”的知识,孩子们几乎都喜欢宁声涛这个老师,却并不喜欢他上课的内容,只喜欢这个宁老师与众不同的上课形式和丰富有趣、诙谐幽默的课堂,却得不到有什么价值的东西。
宁声涛的教学理念是通过兴趣的培养和丰富的形式加上幽默风趣的风格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和关注度,慢慢的培养孩子们的专注度和精神力量,为孩子们展现一片美好的天空,让孩子们学会追求,学会规划,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足于先让孩子们成为一个好人,再追求成为一个好学生。
也许真是应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宁声涛不但不能从自己的十多年教学生涯中得到真正快乐、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反而不断的在黑暗中坠落、坠落直到永远也看不到阳光。
经济学里有句名言:“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就是垃圾,放对了地方的垃圾也是资源。”
宁声涛苦恼的坚守着,却不知道在坚守什么。 时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