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名动天下,杀身之祸
时光就像一阵风,吹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也吹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它决然不会停留在某处,给你怀念回忆的机会。
窗前月下,夜色寂寥。孤独的灵魂,感伤的眼神,清冷的月色照不进落寞人的心扉。凝神静思,回想过去种种,往日的欢声笑语,如今已成压在心头的重石,压抑的难受。
郑贲悄悄走近杨坚,低声劝道:“少爷,天色不早了,还是回房休息吧。”
良久之后,传来一声淡淡的叹息。“不想睡去,更害怕醒来。每天一早睁开双眼,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走过同样的路。就觉得自己在虚度光阴,蹉跎岁月。”
“少爷,这只是表象。每天有那么多密探帮您打探消息,您足不出户却能知天下事。暗地里还有那么多世家子弟,朝中大臣和您倾心相交。您躲在家中,实力却不知不觉的扩大,太师和陛下一点都察觉不到。”
沉吟半响,杨坚徐徐转过身,默默的盯着郑贲。
“可是我不知道张那么大网,布那么大局有什么用?这十年来,我耗费那么多时间,投入那么多精力,到现在还是一事无成。也不知道,我做了这么多无用功究竟是为了什么?”
“怎么会是一事无成呢。现在外面称赞少爷的人越来越多,说不定过不了多久,少爷又会重新名扬天下。还有,少爷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不会是无用功,只是现在时机未到而已。”
看着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眼里泛着真诚的目光,杨坚心里稍稍安定了些。“我就当你说的是真的,再骗自己一次吧。”
************************************
静谧的清晨,鸟语花香。巍峨的皇宫依然肃穆宁静,远处的天际,朝阳破云而出,百官们陆陆续续赶往大殿,准备迎接新一轮的风雨。
杨坚在家侍疾尽孝的消息,经谢凡、苏峻一众公子哥的宣扬,早已满城皆知,赞声不绝于耳。朝中一些同情杨家的老臣悄悄凑到一起,内心有了计议。
“陛下,杨将军尽孝三年,足不出户,昼夜不离母亲。如此纯孝之人,理应授予高官厚禄以示嘉奖。”
宇文护静静的听着堂上老臣的奏请,不等他发话,手下一心腹官员直言讥讽道:“伺候了几年老人就可以换得高官厚禄,这买卖还真是划算。”
“朝堂之上岂容尔等小人妄言,自魏晋以来,历朝历代皆以孝治天下。当今天子,当朝太师皆是孝子之名闻天下,岂是你这小人可以置喙的。”
“陛下,久病床前无孝子。杨将军甘愿放弃自身前程,尽孝心侍奉母亲,此等孝举,乃我大周典范。如若这样的贤良之才都被朝廷弃之不用,恐怕会招来非议。”
经过几个老臣的夸赞,满朝武文解默默的低头私语。朝堂上下一片赞叹声:杨坚,纯孝!一时之间杨坚在朝野声名鹊起。
老臣们看着交头接耳的文武百官,内心窃喜,趁热打铁追击道:“如今满城百姓皆知杨将军纯孝美名,朝野上下无不称赞杨将军孝心可嘉。陛下若能重用此人,必定是一段君臣佳话。”
“太师,杨将军如今名声大燥,名动天下。如此贤良之才,不知如何安排?”
宇文护环视整个朝堂,心知大势如此,无可辩驳。“陛下,杨坚本就是少年成名,如今又有纯孝之美名。日后必是栋梁之才,他的任命万万不可大意,必须慎重考量。请容微臣考虑几日,想清楚了再行答复。”
宇文邕看了半天热闹,依然一脸平静,看不出喜怒哀乐。此刻见宇文护询问自己,平和的回道:“如此,就有劳太师费心了。”
见群臣有些疑虑的模样,宇文护心里大感不爽,只是碍于人多势众不便发火。
“诸位不必忧心,杨坚即是可造之才,又有贤名,自然会得到公正对待。各位安心等候数日,待陛下和本官商议出合适的结果,自会有任命。”
话刚说完,宇文护看了一眼高高在上的陛下。宇文邕会意,识相的宣布。“退朝!”
朝会刚结束,宇文护气急败坏的吩咐尹正召集所有亲信迅速赶往太师府。众人陆陆续续进府,看着太师脸色铁青,心里皆有些惴惴不安,不明所以。
候万寿看了一圈惶惑不解又不敢发话的众人,直接了断的问道:“太师今日召齐所有亲信,是有什么大的行动吗?”
“召你们来就为一件事,帮我想办法杀一个人。”
“谁?”
“杨坚。”
众人闻言,皆骇然失色,心里更是纳闷不已。尤其是那些跟杨坚私下交好的谋臣,暗自怀疑是不是谁泄露了什么机密。侯氏兄弟向来和杨坚关系匪浅,此刻突闻此事大惊失色。
“太师为何要杀他,这几年他可是整天呆在家,并没有什么地方招惹到太师呀?”
“我苦心孤诣,好不容易才想出这么奇妙的计策,精心算计才布出这样的圈套。非但没凑效,反倒成全了杨坚的美名。不杀了他,不足以平我心头之恨。”
候万寿看着一脸愤恨的太师,义正言辞的劝解道:“太师,杨坚什么错也没犯,什么把柄都没有,杀了他难以服众啊。”
宇文护原本就不高兴,听到这句劝告,更加郁闷不已。“就是因为不能光明正大杀他,所以才找你们来商量解决办法?”
“杨坚只是个小辈,对您也没多大威胁,杀了他没有必要。要是不小心被人发现,倒是会惹来天大的麻烦。”
宇文护心知对方说的有道理,只是如今的他已经失去理智,恶狠狠的看向众人。
“我等了他十年,给了他那么多次机会,是他自己不珍惜。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留着他又有什么用。杀了,一了百了。”
眼见太师越陷越深,候龙恩当机立断,直接了断否决道。
“我不同意。太师,这些年经您之手,除掉的开国元勋以及贵族世家已经不少,我们得罪的人实在太多。现如今连杨坚这样的后辈都要下手,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杨素眼瞧着众人眼里皆是反对之色,也跟着不动声色的劝道:“太师,杨家之所以屹立不倒,主要还是在那个老头子。杨忠固然战功卓著,威望甚高,只是他已过耳顺之年,又能活几年。小小杨坚羽翼未丰,何足畏惧。”
“我怕他个小兔崽子干什么,我只是咽不下这口气。”
听到太师口不择言的心里话,侯龙恩只觉又气又好笑,还得耐着性子劝解他。
“太师,朝中老臣已经被我们得罪光了。再这么杀下去,小一辈的后起之秀也得罪了,人心都快散了,我们还怎么图谋大事?”
“我不杀杨坚,早晚会被这小子气吐血。你们有多少人赞同不杀他的?”
众人迟疑片刻,几个胆大的幕僚齐声回道:“下官不赞同。”
宇文护举目望去,超过半数之人不赞同自己此举。看着手底下这些和杨坚私交甚好的自己人,再看看那些原本和杨坚没多少关系的心腹之人如今也站在杨坚那一边,宇文护忽然觉得有些泄气,更有些无力。
忽然之间,宇文护发现站在角落里默不吭声的郭荣。此人深受自己信赖,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在外征战对敌,和朝中之人都来往甚少,他的意见也许要中肯一些。
“郭将军,你常年不在京城,不了解京中局势,也没参与派系斗争。作为局外人,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回太师,末将也不赞成杀人。如今杨将军声名鹊起,如果此时他意外身亡,不用猜大家也知道是谁干的。这跟光明正大杀了他,有何区别?杀人只是万不得已时,迫于无奈的下策,岂能因一时私愤而肆意杀人?”
听到郭荣的分析,宇文护也有些动摇,只是仍然心有不甘。“如果不杀他,我又该如何安置他?难道让我再次妥协,授予他高官厚禄吗?”
一直站在门口警戒的尹正,听众人说了半天,此时忍不住提醒道。
“主上,迎亲使团被扣押在突厥已经快三年了,齐国那边蠢蠢欲动,何不让这位大将军再次冒险一次,将突厥公主和使团迎回来呢?”
“对呀。据赵文表那边的消息,突厥那边情况复杂,齐国随时可能出手,危险无处不在。那就让杨坚这小子,去闯这个龙潭虎穴吧。”
宇文护自言自语完,突然之间豁然开朗,冷笑着吩咐道:“去杨府传旨,告诉杨坚,突厥公主和迎接使团要是迎不回来,那就以死谢罪吧。” 天命之子之黄雀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