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诗经点醒

召南·小星

诗经点醒 流沙河 13162 2021-04-06 16:25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诗经点醒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召南·小星

  召南·小星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召南·小星》这首诗也是《诗经》前面部分的,属于《周南》。

  《召南·小星》这首诗的内容我怀疑非常古老,比这个周朝还要古老。在这首诗中间所表现出来的一年是两个季节,不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是从周朝以后才这样分的,在商朝的时候甲骨文的一年只有两个季,一个春,一个秋。春就管了夏,秋就管了冬。

  这一首诗共两段,第一段的天空的星象表现出来是春季,第二段天空的星象表现出来的是秋季。所以,对这样的诗,我们应该要有这个思想估计,特别是这个一看是很有民歌味的,你要知道一些民歌是非常古老的,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唱的有很多民歌,可能明代、清代那些都有残余留下来。

  比如山西的《走西口》,现在也还在唱,但是你看它的那个内容可能是非常古老,古代就有了。这首诗我在讲它之前,先要讲围绕着这首诗的一些状况,我们好了解这个《诗经》是用什么形式流传下来的。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诗经》,没有一个是古本,原本没有。这个原本只有孔夫子有,经过了他的手,因为历史上《史记》上面就记了他删诗,所谓删就包括整理,说是三千删成三百。那么一搜就搜罗得非常广,三千这个数目也只是那样说,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是否那么多,反正是很多,经过了孔夫子选、编,但是那样的原本没有了,没有了,是因为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开始焚书。《史记》上面说的“焚诗书及百家语”,秦始皇的头号敌人是《诗经》,列在第一,必须要烧。这中间是有道理的,就秦始皇的眼光没有错,他看得准,因为在所有的儒家经典中,唯一体现民间的声音,要求平等,要求自由的就是《诗经》,《诗经》中间很多很多。《诗经》的很多东西超出了后来的儒家规范。秦始皇他要搞这种绝对独裁,绝对统一,所以他把诗捉到是第一个,经过他那样一焚烧,规定凡有隐藏《诗》《书》超过了一个月的都要抓起来,抓起来做苦役。

  男为城旦,女为鬼薪。什么叫城旦?修长城,守城门,值夜班。什么叫作鬼薪?妇女,如果你们家里有这个《诗》查出来了一下抓去,夜晚砍柴。还有白粲,白粲是什么?受处罚的这些家庭妇女,把米一颗一颗地选,颜色不好的不要,瘪了的不要。从此不把劳动当成劳动,所以这个处分是非常重的。

  秦火以后,《诗》就毁了,但是这个诗有一个特点,它有艺术性,又有音乐性,能够背诵,是绝对焚不尽的。因为在周初就开始流传了,到春秋时代孔夫子把它们整理出来,首先拿来教他的学生,那么很多学生都能够背诵。背诵《诗经》不足怪,我在年轻的时候,当时有些私塾里面的小孩比我年纪都还小,能够全背,当然他不一定懂它的意思,所以唯有焚这个《诗》不起着什么作用。果然,秦一亡了,进入汉以后,《诗经》又流传开了,那个时候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开,这些就是当时上了年纪的老人背诵出来的。

  那么多老人一起背诵,就有各种不同的底本,誊录出来的内容就有差异,所以从那个时候起,《诗经》又流传,就是各家的手抄本。这些手抄本相当多,当时最权威的是三种手抄本:一种叫齐诗,齐国的;一种叫鲁诗,鲁国的;一种叫韩诗,韩国的。这三种版本互有出入,文字上面的差异大,而且是三种不同的版本形式。那么后人研究这个就叫三家诗,齐、鲁、韩三家诗。进入东汉了,又出来一个第四家,在当时传这种手抄本的是两个官员,一个叫毛苌,一个叫毛亨,又尊称他们一个叫大毛公,一个叫小毛公,就说他们传出的这一种抄本比三家诗好,那么这个就叫毛诗。

  毛亨跟毛苌在传这三百〇五首诗的时候,每首诗的前面加了一段序,这个序就叫“毛诗序”。“毛诗序”就叫导读,就是大毛公和小毛公写这一段文字来帮助读者了解这首诗的内容。你看,这样的诗的形态,从前没有序,它就开始有了序了,就附到《诗经》的前面。序过了才是原文,原文到东汉郑玄又给每一句都加了“笺注”,什么叫“笺”呢?等于现在我们贴一个便条在上面,比如第一句、第二句,每句的后面它都贴一个条条,加以注释。

  那么就有毛序、郑笺,郑玄加的这个笺注。这个郑玄是东汉人,距离三国时代都非常近了。当时他设了书院,教了很多学生,传说他是《诗经》的权威。有一个故事,就是他家中的两个丫鬟,小丫鬟说他家不但传《诗经》,连小丫鬟都会背诵《诗经》,所以他们那个郑家就叫“诗婢家”。现在我们这里有家文物店还叫“诗婢家”,是因为20世纪40年代那个老板姓郑,所以他就把他们郑家家里的典故拿来做了招牌。说这两个丫鬟怎么用这个诗呢?有一个丫鬟走那儿的,突然看到屋檐底下土地上面跪了一个小丫鬟,她就去问她,问话用的句子是《诗经》的句子,叫“胡为乎泥中”?为什么你跪在泥巴地上呢?“胡为乎泥中”是《诗经》中间的一首“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她问她的话都是用《诗经》问的。地上跪着的小丫头的回答就是,也用《诗经》回答,叫“薄言往愬,逢彼之怒”,翻译出来就是:我急急忙忙去给他倾诉,结果惹得他发脾气把我骂一顿,弄到这儿来跪。所以这就是说他们家里的人连丫鬟都说诗。

  这就是郑玄,他在当时,天下人都承认他是权威,因此每一句他都加了笺注。那么这样这个事情还有没有了,到唐代,孔颖达又在《诗经》每一句的郑玄笺注底下又加以疏,疏通那个“疏”。疏是什么意思呢?头发乱了拿梳子梳一下,文字弄不清楚,中间说得很麻烦,他把它梳理一下,所以加一段疏。加一段疏就是又来重新把郑玄的注解跟“毛诗序”的原文(结合起来),怎样和这个结合起来加以梳理,还是一种导读。

  然后到唐代后期,又有一个张守节,张守节给《诗经》加“正义”。“正义”就是说前面解释意义的有很多家,其中哪些解释得对的就叫“正义”,又把它拿来引用。从汉代到唐,一些新的见解,张守节认为解释得好的把它引用到上面来,叫“正义”。

  你看,诗本来是《诗经》,后来有了毛诗,毛公的版本,后来又有“毛诗序”,这个序就附到《诗经》上面了,到了汉代又有郑玄的笺注,到唐代又有孔颖达的疏。所以附到《诗经》上面的文字,其数量是《诗经》原文的一千倍,这样大的体量。所以我今天除了讲诗以外,先给大家讲了前面这些,叫“诗经学”。因为《诗经》已经形成一种学问了,叫诗经学。我必须要把这一段讲了,我才能够讲这个序。以往我给大家讲的那些诗都有“毛诗序”,但是只有这一首我把序的原文给你们抄出来,看大小毛公是怎样解释这首诗的?

  “《小星》,惠及下也”,这首名叫《小星》的诗是把好处留给下贱人,他们在当时就是这样说的。“惠”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优惠,给好处,给哪个?给下,下就是下贱。这个是什么意思?它说的,“夫人无妒忌之行”,国君的大太太就叫“夫人”。这个夫人按照儒家的理想,第一不能够嫉妒,什么是不能够嫉妒?就说你那个国君随便他去找好多太太,你都要从旁协助,不能够做脸做色,更不能够出来反对、打架。那么这个就被认为是美德。《诗经》里面就是这样说的,说周文王的太太就一点都不嫉妒,说周文王的太太叫太姒,“大姒嗣徽音”,就说太姒具有美好的品质,“则百斯男”,于是文王就有一百个儿子。这个意思,就说他大太太有优秀的品德,她的丈夫就有一百个儿子。这什么意思?就说是周文王可以不停地娶些太太来,就生了好多娃娃,这个大太太太姒由于有美好的品德,一点都不嫉妒。哎呀,我说这个儒家的荒谬就表现在这个地方,全部不合人性的,但是他们就是这样,把这个作为美德,现在这些宣传儒家的都不提这个。其实这个是儒家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所以,为什么我们(对传统)不能够照单全收。说现在提倡儒学,连这些都要学,这些都是糟粕,糟粕。你看,大太太不要嫉妒,夫人无嫉妒之心。“惠及贱妾”,什么叫“惠”?陪着国君上床,对大太太说来是给你一个恩惠,给那些贱妾,它为什么用的这两个字?贱妾。“进御于君”,给这些贱妾以机会,使她们能够——“御”是“用”,进用于君,就拿到国王那里去使用。所以这首诗按照诗序来说是赞扬大太太的美德,就是夫人。

  那么这些贱妾,她们晓得了,她们受到了教育,“知其命有贵贱”,就是说她们一个个都很本分,晓得她们这些下贱人命中注定就是下贱,要心甘乐意的下贱下去,不能够和大太太一样。所以说这些贱妾都心甘乐意,能尽其心矣。就说她们就能够对国君表现出耿耿忠心了,国君要怎样那就怎样。

  所以这一个序一定要选到这里,我们要看一看,那个时候的儒家的人伦理想就是这么一回事!要知道真相。然后有了这个以后,那么郑玄就按照这个意思来讲的,《诗经》郑玄的笺注就是按照这样来讲的。孔颖达的疏就进一步发挥了,进一步解释什么叫夫人,什么叫贱妾。孔颖达的疏上面说的,一个国君,春秋时代的一个国君的统辖不过就是一个县那么大,可能有些比一个县都还要小一点,那么他有一个夫人,夫人的地位是和国君同等地位,就像日、月双悬于天,君王是日,夫人是月,配成对的。那么再一下来就还有妾,根据孔颖达给我们说的,这个夫人在嫁过来的时候,把她的好多个妹妹,包括同父异母的妹妹全部都带来,带来就都是妾了,叫贵妾,就不是贱妾,是有地位的。虽然不是圆月亮,也可以配个弯月亮,那么这个夫人把她的一群妹妹都带来。这个不但国王是这样想的,你看那个笑星讲民歌,赶着那辆马车,带着你妹妹,全部都要来,所以连老百姓都是那样想的。国王也是那样想的,夫人带了一群妹妹,这些妹妹就是贵妾。

  每一个妾的左右还有的就叫贱妾,名叫“媵”。就说这些贵妾,每一个贵妾带了两个丫鬟,这些丫鬟就叫贱妾,也要“进御于君”。而且这些丫鬟是很乐意“能尽其心矣”,因为她们认识到天生命是有贵和贱,这个等级制度是万古永存,有道理的,大家都心甘情愿。

  做这个序的人,他就完全没有看到这个原文中间正在说牢骚话的嘛,她说的我们是“寔命不同”“寔命不犹”,就我们的命不好。这个话不是心安理得,是等于我们,就像我们现在的人,小公务员受了气,哎呀,我们这些级别低,是该受气嘛,难道这个是很乐意吗?不是。古代的这个就明明这样的,所以你晓得这些。“毛诗序”这个简直不讲道理,不看原文,看了原文他要扭起说。

  什么叫意识形态支配诗歌的典型,典型的,那么这个就是他们这样子讲的。大小毛公这样讲,郑玄按照这个加以笺注,这样说,孔颖达加以疏通,孔颖达就是把我刚才讲的大太太要带好多个妹妹来都是贵妾,贵妾还不是贱妾,贵妾的左右丫鬟才是贱妾。那么我们就按照他这个意思来理解,但是这个一看原文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嘒彼小星”,这个“嘒”字是口旁,《诗经》中间有这个字,是写的“蝉声嘒嘒”,蝉子叫的声音是一种小的声音。对了,我们知道,我们听到叫得很响那个,那个叫柞蝉,很大的黑蝉子,“嘎嘎”的声音,吵得人烦。还有一种较小的“金蝉”,声音“嘤儿嘤儿”,非常小声的。那么这个“嘒”是形容声音的,放到这里就不通。所以,我刚才讲了齐、鲁、韩三家诗的韩诗那一家,这个“嘒”字就不是这样写的,是另有写法。是日旁,从日,嘒声,“嘒”是声音,是什么意思呢?按照郑玄的注解叫光线很暗。那么马上我们就晓得,这个“嘒”就是这个“晦”,晦暗的意思。“嘒彼小星”,为什么星要加一个“小”?就是我前面说的,和日、月比较起来,所有天空中间的星都叫小星,是很小。那么小了光线就很暗,这个“嘒”就是这个晦,也就是这个晦。小小的星,光线不亮,所以后人根据“毛诗序”来理解这首诗,就说小星是那些贱妾,没有地位的,陪国君的,她们称她们自己为“小星”。所以,从古到今,直到明、清两代,外面又去结了个“小”都叫“小星”。一般在私底下都称某个女人是某人的“小星”,就是他的外室。这个“小星”已经成为一种代称了,就是由于这个序是这样讲,而所有读书人读诗都这样子理解。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古人读的音跟我们今天略有不同,这个“星”跟“东”是同一个韵,“嘒彼小星,三五在东”,押着韵的。这个“三五”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没有郑玄的笺注,我们一定会理解为那些光线很暗的小星,三个、五个都在东边。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这样呢?因为诗歌的结构很严谨,这两段彼此要照应,因为第二段的这一个位置,一个是参,一个是昴,是天空很有名的两个星宿,那么这“三”跟“五”人们马上就懂了,不是三个、五个,“三”也是一个星宿,“五”也是一个星宿。

  “三”的这个星宿是叫“心”,夏天夜晚出现三颗星,三颗是属于东宫苍龙七宿的,龙的星,三颗,所以叫“三星”,专门是一个星宿。

  “五”,五咮,五咮也是一个星宿,这个星座是在春天夜晚天黑以后出现,在今天的天文学上面叫“赫拉克勒斯”星座,其中这五颗星非常明亮,所以“三五在东”。我认为古人很多都没有读懂,因为这个古人有些不懂天文学。懂了天文学就晓得这个星宿跟那个星宿在天空中的距离。

  比如“三”这个星宿和五咮这一个星宿距离相当远,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东方,不可能的。是因为春天夜晚天黑了以后,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咮”星宿,是南方朱鸟那个鸟的嘴巴,“咮”是嘴巴,其中有五颗。这个“咮”出现在东方的时候,那一个心还远得很,刚刚从地平线升起,哦,那个心还在地平线底下,根本就看不见,那么这个意味着夜晚,春天的夜晚先是看到“五”这一个星宿,五咮出现在东方,天黑了以后。然后要到后半夜才看得到这一个三心的这个星宿,升起来出现在东方,中间的差距六小时,至少。就说的“五”这个星宿,五咮出现在东方六小时以后,它都落到西方地平线上了,这个时候“三心”的这一个星座才在东方升起,所以“三五在东”不是说它同时出现,是说这些人在赶夜路,开始走上路的时候,东方一看是五咮星,就是南方朱鸟的那个嘴巴。

  至少还要过六个小时以后,“三心”才在东方升起,那么他看见三五在东,先是看见五在东,后是看见三在东,其间至少六个小时,就说他一直在路上走,你看“肃肃宵征”,“宵征”就是赶夜路,这个“肃肃”是郑玄说的形容走路快,那马上我们就知道,所谓这个“肃肃”就是这一个“速”,走得很快,“肃肃宵征”就是赶夜路。“夙夜在公”,白天、夜晚都在公,按照“毛诗序”说的就是国君那里,至少是昼夜赶路都为了要去伺候国君。

  这就很奇怪了,这个国君,你既然按照孔颖达的说法有了个夫人,按照孔颖达说的他们的制度,前半夜是夫人陪着国君,后半夜才是夫人的各个妹妹,就是说那些贵妾又来陪,那么既然是这样,说每个贵妾还有媵——丫鬟也要来陪,这个国君这一夜就不要睡了,而且这个非常奇怪,说媵就是贱妾,要这些贱妾赶六小时的路,一小时走八里,六八就是四十八里,每个贱妾底下的是走新都那么远,喊她赶到成都来陪,陪鬼哦,这简直太荒谬了,这几乎不可能啊!

  因为这两个星座确实至少隔六个小时,正如这个参跟昴也是不可能同时出现,中间差六个小时,这就是几乎都是通夜都在赶路。这讲不清楚了,而且尤其荒谬的,古人他们拿着就说的“抱衾与裯”,就是这些贱妾不但从新都那儿赶起来,还要自带铺盖,说这个国君都那么邋遢,带来的铺盖上面有没有跳蚤,干不干净,难道夜晚去走哪里检查,万一走几十里远去找一个农家妹子来,一会儿她揣把剪刀戳你一下。所以这些你就知道,这个大小毛公,虽然他们有时候有的序也帮助了我们,但是这个事情简直是头脑之迂腐、可笑,完全不了解实际情况,读书读死了的人就是这样,他们要这样子解释。

  那么实际上我们今天来看,这个事情非常简单,这首诗,非常简单。至于说带着铺盖这么走,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参加工作,下乡去出差,都自己背个铺盖走路,那个时候没有汽车,没有现在这些交通工具,而且也没有招待所,每个县也没有这些招待所,因此必须要自己带着铺盖走。所以这个不觉怪,“抱衾与裯”,这个写的根本就不是通夜的这几个女子在路上走,那么远赶来,路上走安不安全嘛?她的哥哥弟弟还要提着刀来陪着她走来,不然发生治安事件,所以说这个不通。这个就是人家写,那个时候的人出差。

  “嘒彼小星”,也是比喻他自己,我们这些级别低,人家白天上班,夜晚人家就下了班,我们夜晚还在出差赶路,出差赶路先是看见赫拉克勒斯星座,其中有五颗星从东方升起,上半夜这是。到下半夜苍龙七宿的心才出现,我们还在走,前半夜走到后半夜,“三五在东”是前半夜走到后半夜,要有天文学常识他才知道,这两个星座的距离,大概在天空有几十度的距离。

  背起铺盖卷赶夜路,还走得快,“肃肃宵征”,人家那些女子家也不可能“肃肃”嘛,他也不想一下,她怎么可能走得那么快,一个小时八华里,我在年纪轻时候走得稍微快点,一个小时八华里,六个小时四十八华里,走那么远,走得很快,赶夜路。

  “夙夜在公”,这个公不是国君,就是有公务,有公事,白天、夜晚我都奉献给公家了,白天上班做事,夜晚还要赶夜路,赶夜路先是前半夜看到五咮星在东方升起,又走到后半夜看到心宿三星从东方升起,说得很苦。

  “寔命不同”,这个“寔”就是“是”,我们这样苦,夜晚都还在上班,都还在走,就是命不同,就说人家白天上班,夜晚就休息了,我们白天上了班,夜晚还要去赶路。“夙夜在公”,哎哟,我们的命不同,不像人家,人家是科级,我们连级别都没有,是该夜晚累。这都是发牢骚。

  那么显然,你们注意,第一段写的是春季,春天的夜晚,他在路上走,走得很快,前半夜走到后半夜。

  第二段“嘒彼小星”,我们不是太阳,不是月亮,没有地位,我们只是一些小点点的星。“维参与昴”,这个“参”就是猎户星座,猎户腰上被认为叫腰带的三颗星,这三颗星连小娃娃都知道。我还很小的时候我的一个妹妹就问我,就说的哥哥,天上有三颗星,就像我们弹胡豆那样的三颗豆,一下就笑起来了。那是“参”,“参”这个是白虎七宿中间的,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还有一个是昴宿,昴宿是什么时候出现呢?夜晚,秋天天黑了以后看见昴宿,昴宿又叫昴星团,这是天文学上极有名的,中国古代叫七姊妹。希腊古代的传说,说是特洛伊城陷落以后,七个女子哭,在中国就是七姊妹,所以中国的这个有些星座的名字是西方来的,只是中国人加了一句叫“暗夜可得九星”,古代就说如果天特别暗,你眼睛特别好,能够看到中间有九颗星。这个“昴”是天空看到一团,起初你们以为是云,很小一团,结果它是一个星团,星太远了,模糊一片,形成一团。它那个形状就像台湾岛那个长梭长梭的一团,白雾,一晃眼你会认为是云,那个就是昴星,很有名的在天空,中间能够看到七颗。只是西洋传说,说中间有一个女子眼睛哭瞎了,后来就只看到六颗星,这个要眼睛好,我在年轻的时候只能看见五颗星,当然现在就什么都看不到了。现在不但我眼睛看不到,而且天空污染了,你根本看不到,你休想看,要想看你到渤海上面,北戴河那儿去,那一带都还没有污染,夜晚都还能够看见,“昴星团”是秋天夜晚出现。

  你看第一段写的是春天,是春季,春季前半夜到后半夜,第二段是秋季,先是看到昴星团,又过了六个小时看到参,参就是Orion猎户座升起来,也是六个小时,起码。所以这首诗的这个,你懂了天文学以后你知道它结构严密,绝不是随便把两颗星拿来凑起的,从昴宿出来到参宿出来起码六小时,正如五咮出来到三心出来至少六小时,这就是说还是在通夜地走。“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哎呀,这一句的解释就是非常麻烦,因为这一句也把古人考到了。为什么像大小毛公他们会要这样子解释,就是说是带起铺盖,你注意,衾和裯是两种不同的铺盖,衾是天气冷了以后的厚铺盖,裯就是北方说的被裯,又叫衹裯,就是我们今天用的毛巾被,夏天用的。

  意思说带着行李上路,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夏天就带着这个裯上路,天气冷了就带着衾。这个衾他们现在只解释为床上用品,这简直,这个下定义就下得不准确,衾就是铺盖,衾为什么是铺盖?衾字的上面是一个“今”,今字本人的考证是捕兽夹,捕那个野兽用的夹子,夹子就叫这个今。是因为铺盖把我们裹起来,就像那个钳,那个兽夹,捕兽的夹把兽夹到那里面,铺盖子裹起,所以就叫衾,衾就是擒住了,把你抓到了。

  而裯,裯是很单薄的,夏天盖的。它为什么用了衾又用裯?就一年四季都在赶夜路,所以它中间概括得非常宽。寔命不犹,这个犹就是如,我们说犹如,犹如,我们的命很苦不如人,寔命不如。它的这个韵是怎样押的呢?“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押到韵的,“犹”的音要读“yao”,“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这种结构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开玩笑写的叫吊脚诗,好像缺了一句,在后面吊着的。

  “寔命不同”,如果拿来唱的话,你可以想象谱起曲,前面这四句唱,唱到最后这一句就好像是帮腔的唱戏,帮腔的那个在那儿吼一句这个,在这儿配合起的。

  这样简单一首诗,为什么他会要这样子解释,就是因为这个大小毛公读书读得迂了,他以为那些贱妾是要自己带着铺盖,他就觉得这个可能就是去陪君王睡的自带铺盖,真是荒谬。

  那么这两段它有什么不同呢?这一段的怨言是说的,我们白天夜晚都在为人民服务,夜晚都在路上走,我们的命不同。而这个为什么要带着铺盖卷呢?原来如果我是官员的话,我就夜晚出差都用不着背铺盖卷了,是因为有招待所。那么古代没有这些县委招待所、区委招待所,但是有驿站。驿站要管我的住,管我的伙食,所以我如果是科长级以上我就用不着带着铺盖,夏天不带毛巾被,冬天不带丝绵被,那儿有驿站。但是我们不是,我们命运不如人家,所以我们就只好带着铺盖上路。

  古代的读书人,特别到了汉代,经过了秦以后,把脑筋整坏了,弄不清楚了,他就往这个上面扯。何况过去撰这个《诗经》是讲究门户,哪个老师把你带出来的,你必须死死地守着他那个说法,老师的老师的老师他们都是这样说的,因此你明之其不对,也要服从他那个说法。

  那么实际上就是这样简单的一首诗,到今天,不晓得过了三千年了,我们都还能够懂,还能沟通,为什么?我怀疑它这个不是周朝的,是商朝那个时候的,就是只有这两个季节,你看嘛,前面春,后面秋,商朝就是没有夏跟冬。甲骨文里面有夏至,这个字“夏”,但是不是个季节,夏是画的一个人,就是中国之人也,就是中原人都叫夏。也有“冬”这个字,但不是冬季,是表示一个事情完了,叫终,意思跟今天的始终那个“终”一个意思。

  这里就这两个季节,春和秋,秋就包括了冬,春就包括了夏,所以很可能像这一类,因为古代的各种劳役、差役,老百姓非常苦,跟你安排了你就马上要去做,你以为夜晚不出去做。杜甫写得好清楚,那个《石壕吏》:夜晚来拉农民去守那个黄河边,家中的男丁都去打仗去了,全都战死了,只剩个老头,说老头都要抓起去,抓到前线去搞运输这些,老头也跑了。“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太婆,最后老太婆说的:哎呀,我就去嘛,现在我就跟着你走嘛。“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现在我马上跟着队伍出发,到河阳那里,黄河南岸,哦,黄河北岸,我还能够去给你们士兵煮些早饭还来得及。意思就是几十里路,走到那儿天刚刚亮,我就去给你们煮早饭。所以直到唐代都有这些,老百姓做不完的这些差役,那么在古代想来也有,所以这样的诗是非常老了,非常老了。

  这样的诗还告诉了我们一点,是我们今人所不知道的。你看,一个下层的老百姓懂天文,认识三心五咮,认识参宿昴宿,而且根据星宿在空间的移动可以算出时间。那个时候没有计时的工具,老百姓就靠夜晚看这个天空,看星宿,那个时候的这些天文(知识)根本就是常识,而我们今天,你还不说老百姓,连知识分子都不知道三心跟五咮,都不知道参宿昴宿,但这是由于时代变化了,有了灯光,有了钟表,有了城市,我们进了城市以后,也就用不着再去看天空了。特别你们有手机的,随时都能够给你们报告时间,就不知道古人的生存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一个出差的老百姓背起铺盖卷夜晚出门,出门第一件事就往东方看,现在是哪一个星宿升起了他就晓得时间,走了好多小时以后,几十里后又看到另外一个星宿升起了,他就可以知道了时间。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在诗歌里可以看见。

  依据这个诗歌,我们可以还原回到当时的现场。这首诗中间这个“抱衾与裯”,闻一多先生在解释这首诗时当然不同意“毛诗序”的说法,那么他怎样解释这个?闻一多解释这个“抱”就是抛,就是抛弃了,“抱衾与裯”是我们抛弃了铺盖,所谓抛弃就是我们离开了家,离开了床铺,没有去睡,就抛弃了铺盖。闻一多先生还引唐诗叫“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是说当官的也很苦,对不起铺盖,铺盖人家还是香的,结果都不能睡,天没有亮都要去,要去赶那个早朝。那么他把“抱”就解释成“抛”,但是这个非常困难,因为在古代典籍中间找不到这个。

  那么上一次我在讲《氓》那首诗,我就根据闻一多先生讲的这个“抱”字,不是讲“氓之痴痴,抱布贸丝”,把它解释成抛,我当时的解释说这个瓜兮兮的商贩,这个氓,“抛布贸丝”,布是布币、铜币,他把铜币拿出来,给那些乡村女子看,抛一抛。后来我觉得这个不对,为什么不对呢?因为男女授受不亲,你不可能把一块硬币抛起去,那头那个女子就接到,那样的不行,只能够放到那儿的,那么就显然不是抛。另外你既然都说他氓之痴痴,都瓜兮兮的,怎么会吊儿郎当地把钱拿来抛呢?显然我那个说法就必须要纠正,但是我也认为那个字和闻一多先生讲这个“抱”字,太想当然了,因为那个抛有这个字,就在这首诗的前一首,叫《摽有梅》,就有这个抛。

  那么如果这个抱也要讲成抛,为什么整理诗歌的时候它不直接把抱字换成是抛呢?所以说那一种说法也不合适。我后来想了一阵,这个抱确实是携带的意思。因为这个抱,固然这样子就叫抱,他是把一个东西携带到身上,可能古人的动词运用上没有那么严格,也可以叫“抱衾与裯”,携带着棉被跟毛巾被。

  那么这个“抱”字就是要这样讲,而不是说抛弃,因为你如果这样子讲解,实在生硬,就说的我们匆匆忙忙赶夜路,抛弃了家中的棉被和凉被。总还是讲不通,因为你既然离开了家,当然你就没有这个,那你何必这样说呢?你不如我们抛开了床都没有去睡,还在路上走,这样说来就好像又重复了,既然在路上走,就是没有去睡嘛。

  所以我在想还是要这样子讲,就带着,是因为他这个小公务员级别不够,不能够住那些招待所,不能够住驿站,确实要自己带着铺盖卷,那么这个也没有什么奇怪。因为20世纪50年代我们当小编辑、小记者出差的时候,也是背个铺盖卷走的,所以觉得这样子讲它才通。

  因为这个抱字,你实在找不到其他的可以把它解释成为抛的意思,因为这个老子的书中间写的,这个人是抱阳而负阴,负是背着的,阴在背后,抱在前面,但是仍然有点不好讲的是,它不可能,人走路怎么会把铺盖抱着走,这个也是说不过去的,是因为这个人就太瓜了,连这点常识都不晓得,抱着一个东西走是非常重的,还不要说是一个铺盖,我喊你提着一根灯草走,你都走不到好远你就累了,你就必须要手这样提着走。为什么你不把铺盖拿来背到背上,或者顶到头上嘛。所以也有一些不好讲,那么除非把“抱”这个动词意义拿来扩大,扩大为携带,相当于英文的“carry”,这样子或者勉强还混得过。

  那么今天我要讲的这一首诗,实际上各位也看得出来,就是我们了解这个“诗经学”中间的,古代的儒家,汉代的经师,最有学问的,他们的各种成见。这种成见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今天看来很可笑了,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才是真实的,所以实际上这首诗本身并不深,本身是非常浅。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yao)”,犹就是如,犹如,犹如,命不如人。

  各位朋友,这一讲我就讲完了,谢谢大家配合。 诗经点醒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