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又怎么了,表哥你别这么激动吗。.qΒ5.”陈驰倒是不意外。
“你怎么当兵了你不是在北京上学的吗。”
“开什么玩笑,现在天下大乱正是男儿建功立业的时候,还去上学,毕业后去修马路啊。”
赵书礼一时有些糊涂,陈驰跟孔韧是表兄弟这是一本什么糊涂账啊。
“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给我说说清楚。”
赵书礼没好气的道,他知道恐怕其中有不可说的秘密,起码陈驰的身份材料有问题,比如他不是热河农民家的儿子。
孔韧一番说明,加上陈驰的一些补充,赵书礼终于弄清楚了事实的真相。
原来陈驰是浙江义乌人,家里是做小生意的,跟孔韧家有些生意往来,所以上代就结了亲,孔韧的姑姑嫁给了陈驰的爸爸,两人是姑表兄弟。当孔韧留学德国回国后来到绥西的时候,陈驰正在北京一个大学学习工程,寒假期间到绥西看了孔韧一次,结果呢就偷偷留了下来,加入了军队。只不过孔韧一直以为他把表弟送上了火车,表弟已经回北京上学去了,而且期间两人还一直通信不断,来信地址还都是北京,所以孔韧根本就没有怀疑过表弟已经不在北京了。而陈驰留在了绥西后,就参军了,还跟一户移民达成了协议,以他们家属的名义参军,为他们挣了不少土地。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资料中显示,只是一个普通农家子弟,但是学习能力却超强,原来他本来就是一个受过完善教育的大学生啊。
“说,那信封上的邮戳是怎么回事”最后孔韧气呼呼的质问表弟。
陈驰一副狡猾的样子道:“哈哈,我从这里发信到学校,请同学帮忙在寄过来而已。”
“你,你,你这么做怎么对得起你父母,他们花钱送你到北京上学容易吗。你赶紧给我回去,当一辈子兵有什么出息。”
“表哥,你别傻了,乱世出英雄,上学有才没有出息呢。”
“你,你”孔韧气呼呼的,竟然抬手就要打自己的表弟。
赵书礼赶紧制止,他现在已经喜出望外了,本来还以为这个陈驰不过是个贫苦农家的儿子,没多少文化,只是个猛夫而已,没想到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大学生啊,怎么舍得给孔韧打呢。而且看孔韧那身子,估计也不是陈驰的对手,两人都是自己的得力手下,伤了哪一个都不好。
“孔兄,消消气,消消气。李忘川,陈驰,你们两个都有,立刻跑步回营。”
赵书礼赶紧先把自己李忘川和陈驰打发回去。
接着问孔韧道:“对了孔兄,你来找我什么事啊。”
见赵书礼问,孔韧终于想起了自己来的目的,脸上又浮现出了喜色,终于把刚才的事抛到了一边,赵书礼打岔成功。
“是这样的,苏联人来找我们,说是上次在贸易会上买到我们的样品机器性能不错,而且价格公道,想要大规模采购,先订货300台,300台啊,都是大型机床啊。”
孔韧用财政中挤出来的资金,置办了一个先进的机床厂,可是生意却一直很冷淡,除了仿制子弹机的时候,用这些机器做过一些模具外,平时只能接一些小工厂的非标准件订单,到头来一个先进的机床厂的技术人员竟然只能承接一些修理机器的工作。这次终于来了真正的大订单,怎么不让孔韧高兴。300台的机床订单,足够他吃几年了。
赵书礼也替他高兴,说道:“那就恭喜孔兄了,你的机床厂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没错,不过还有件事需要赵兄帮忙啊。”
“什么事,但说无妨,对你我是能帮要帮,不能帮想办法也要帮啊。”
“那就先谢过赵兄了,是这样的,苏联采购我们的机床是有条件的,他们希望永利碱厂,将技术转让给他们,他们也在筹建一个大型的碱厂。”
赵书礼犹豫了,这是个问题,永利碱厂的制造工艺完全是自己研发的,他们也对此知识产权十分看重,非常保密,随便转让,而且是为了几百台机床恐怕他们不会答应,而且自己也不好意思张口啊。
“怎么样赵兄,有办法吗,你能说服范旭东那个顽固的吧。”
“这个恐怕不好办啊,你知道范旭东的碱厂就算是在世界上也是颇有名气的,在中国是绝对的明星企业啊,走遍中国那个政府都得给面子啊,让我去劝他出让技术,这恐怕不好办啊。”
“那怎么办,我的机床厂难道就不办了吗,你当初可是说过的,我搞实业你保证全力支持的啊。”
“说是这么说,可是永利那边也是实业啊,这手心手背都是肉”
“反正我不管,机床厂如果因为这次事件倒了,我也就不干了。”
“哎,你别急吗,我想办法就是了,别动不动把不干放在嘴上了,这哪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该说的话吗。”
“好了,我不跟你斗嘴了,反正就交给你了,无论如何你也要让这些苏联人购买这些机床。我还很忙,就不跟你多说了。”
说完孔韧急匆匆离去。
“这家伙最近工作确实很拼命啊。”
赵书礼看着孔韧的背影,脸上浮现出得意的笑容,他确实应该得意的笑。
最近不仅是孔韧拼命,赵书礼手下另外一个干将徐新六也非常的拼命,当然这两人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但是这段时间格外卖命。孔韧一刻不停的把招商成果纷纷落实,同时又着手建立了数个大型国营工厂,几乎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他的工业部门也几乎是没用节假日,天天加班。而徐新六不但革新了绥察蒙地区的货币制度,而且努力维持住晋商,让他们继续承诺维护三地的物价。还参与帮助刘澍健全政府架构,先后请来了法律,税务等方面的人才加盟绥察蒙地区,而且对于兄弟部门的困难极力帮忙。比如刘澍说办教育需要钱,可是战争刚刚结束,虽然绥察蒙建立了大量工厂,但税收一时半会还收不上来,而且很多企业根本就是免税的。为此徐新六发放了专门的教务债券,但没有全部卖出去,最后剩余了三分之一徐新六私人全部包圆,总算凑齐了一期一千万的教育经费,让刘澍新建了一百多所中学,让绥察蒙地区大批小学即将毕业的学生可以顺利升学了。
而两人之所以如此拼命,一个不眠不休,一个废私为公,是因为半年前赵书礼发现这两人虽然是不错的朋友,但是却在暗暗竞争着,看谁的工作成绩更出色,看谁才是名符其实的绥西第一文臣。看到此情形,赵书礼在一次请两人吃饭的时候,故意扇了一股阴风,他告诉两人绥察蒙三地已经连为一体了,体制也应该顺便改改了,而自己精力有限,以后恐怕还得更多的去应付外界的其他势力,内政方面便没有多少精力搞了,说是想设立一个新的职位,这个职位将全权负责民政,也就是说相当于国外的首相职位,果然赵书礼扇的风,点起了两人心中的火,都对这个职位虎视耽耽势在必得,便开始更白热化的竞争。
这些自然是赵书礼乐意看到,并且有意为之的,所以相当的得意。
手下在拼命但是他们解决不了的困难,赵书礼也不能不管啊,孔韧提的要求倒是正当,赵书礼觉得应该想办法,如果苏联以后都能从绥西购买机器的话,他们那庞大的市场完全可以支持绥察蒙完成重工业化。
赵书礼先是找来采购设备的苏联外贸部代表,宴请他们,并请他们参观绥远的机床厂,想要直接从他们这里打开突破口,可是几顿酒过后,这些苏联人透露他们来是带着硬性任务的,那就是必须拿下纯碱厂的项目,哪怕为此付出一些现金也不在乎。至于机床倒是可买可不买,那不过就是个诱惑而已,因为不在绥西买,也可以从德国或者美国得到同样甚至更好的设备。
这可为难了赵书礼,范旭东肯定是不愿意出卖自己的技术的,要知道这段时间他们在二连浩特的新碱厂才刚刚开工,苏联是一个大客户,要是把技术卖给苏联,恐怕会有不小的损失。左思右想数个晚上,赵书礼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但可能还是要永利做出一点牺牲。
他亲自到了天津拜访了范旭东,现在范旭东坐镇天津碱厂,而二连的厂子交给了得力助手侯德榜管理。
“范兄,这段日子可好啊。”
赵书礼打着哈哈进到了范旭东的家门,范旭东的家倒是不奢华,二层老楼房,内设也朴素,丝毫不像个千万富翁的家。其实赵书礼不知道的是,他大部分时候都是直接住在工厂里的。
“哦,什么风把赵兄请来了,听说司令可是很忙的啊,上次从东北回来路过天津都没时间让我给你接个风啊。”
“哎呀你怎么还提这事,上次那不是急着回去吗,好了算我不对,这次我做东,给你赔罪如何”
“好,那就利顺德吧。”
利顺德可天津最贵的酒店,至于味道就未必跟价格成正比了,比如赵书礼更愿意吃小铺子里的狗不理包子。
在利顺德包下了一个包间,点了一桌子丰盛的大菜后,赵书礼又频频给范旭东敬酒,知道他微醉的时候,才开口谈正事。
“范兄啊,有一件事情想请兄台帮忙,可实在是难以启齿啊。”
“诶,赵兄直说就是,我范某只要能做到,义不容辞”
“好,你我兄弟我也就不客套了,苏联人看重了你们碱厂的技术,你看看是不是可以有条件转让啊。”
范旭东突然像是酒醒了一般:“绝对不可能碱厂可是我的命根子什么条件都不让。”
“难道就没有一点可能,如果他们出的起价呢。”
“不可能,这碱厂可是我的心血,容范某说句不客气的话,这厂子不仅是我个人的光荣,也是我们全中国的光荣。”
“没错,没错,哎可惜了。”
赵书礼叹气道。
范旭东安慰道:“可是那俄国罗刹人给你压力了。”
“这倒没有,只不过他们答应购买一些机器,条件就是你肯出让制碱的技术。”
范旭东一听怒了:“什么为了卖几台机器,你就让我出让我们的宝贵技术,这,这,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到底是你那机器厂重要还是我这碱厂重要,机器美英日俄法意多少国家都能造,可是这制碱呢,全世界比我们技术好的我敢放豪言打着灯笼都难找。如果是为了国家利益我倒还能接受,可是你竟然只为了卖几台机器就让我出让技术,这真是岂有此理。”
范旭东的发怒不但没有让赵书礼生气,反而让他茅塞顿开,对呀为了几台机器确实不值得,但是国家利益呢,这个制碱技术能换取什么样的利益呢。
赵书礼又是几天的琢磨,就想好了算计苏联人的计划。
他不仅仅是要卖几台机床给苏联,而且要苏联以后买同类设备都得从绥西购买。
当然语气不能这么直接,他是一个很讲究说话方式的人,他跟苏联人提出了一个合作的提议。那就是,双方签订一个互惠的商业协议。协议中规定,如果苏联今后要购买机器设备,如果在技术水平同等的情况下,要优先从绥西采购。而绥西有义务把所有的苏联感兴趣的技术对其转让,比如永利制碱的技术。其实这样的条约对苏联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就像国外对中国封锁制碱技术一样,这个时代他们对苏联的封锁还要远甚于中国,很多中国能够买到的技术或者产品其实很多苏联未必能够得到。
而且此条款中,只规定了绥西有义务对苏联开放技术,而苏联并没有对中方的同等义务。因此对他们非常有利,一旦签订了条约,相当于赵书礼控制下的绥察蒙会成为苏联一个技术中转地,可以帮助他们得到他们想要得到,而西方对其封锁的许多技术和设备。
但是此次来的代表团并没有这个权限,他们表示只能把赵书礼提出的条件向国内请示。赵书礼有信心史太林会同意的,果然没过多久传来消息,苏联人同意了。但是他们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一旦他们需要的机器和设备中国可以生产,但是苏联其他友邦也能够生产的话,出于考量苏联不能完全从中国采购,但是愿意分配至少三成的份额给中国。同时还要求赵书礼答应,当他需要设备的时候,也优先从苏联采购。
三成不少了,赵书礼知道,苏联工业化时代采购的机器设备可是数以千亿计的,只需要三成的市场足够中国完成工业化了。而至于苏联出口设备问题,也不是一个问题,苏联巨大的工业化让他自己几乎不会出卖设备,就算是有富余,而赵书礼这里有需要的话,采购谁的不是采购啊。
于是他愉快的答应了,他心里明白,这个条约说白了,就是后世中国市场换技术的反版而已,是用技术换市场,而且不止中国自己的技术,而是全世界中国可以买得到的技术,换取苏联无限庞大的市场,如果此协议运行顺利,很显然他将独霸苏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