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史铁生作品全编

第476章 附录:史铁生研究资料要目

史铁生作品全编 史铁生 16294 2021-04-06 15:0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史铁生作品全编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986—2014)

  1986年

  艾平:《史铁生其人及其他》,《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

  1987年

  北帆:《论史铁生小说的艺术变奏》,《小说评论》第4期。

  魏威:《心弦与琴弦——〈命若琴弦〉哲理主题的揭示》,《名作欣赏》第4期。

  李运抟:《复兴的历程:由自我走向人生——新时期知青文学评价之一》,《文艺评论》第4期。

  1988年

  李劼:《剃刀边缘的两种奏鸣——〈原罪〉〈宿命〉之评》,《文学自由谈》第5期。

  1989年

  吴俊:《当代西绪福斯神话——史铁生小说的心理透视》,《文学评论》第1期。

  吴俊:《大彻大悟:绝望者的美丽遁词——关于史铁生的小说》,《文学自由谈》第4期。

  1990年

  季红真:《形式的意义》,《上海文学》第6期。

  1991年

  何立伟:《关于史铁生》,《文学自由谈》第1期。

  蒋原伦:《史铁生小说的几种简单的读法》,《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

  胡河清:《史铁生论》,《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

  苑湖:《沉入静穆——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小说评论》第3期。

  姚育明:《我所认识的史铁生》,《上海文学》第7期。

  1992年

  吴健敏:《史铁生小说的悲剧意识》,《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张凤珠:《从〈我与地坛〉看史铁生》,《文学自由谈》第2期。

  于飞:《中年情味》,《读书》第2期。

  汪政:《超越小说——史铁生〈中篇1或短篇4〉讨论》,《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

  荣松:《残疾意识与人类情感——史铁生小说新论》,《当代文坛》第6期。

  张新颖:《平常心与非常心——重读史铁生》,《上海文学》第10期。

  1993年

  汪政:《生存的感悟——史铁生〈我与地坛〉读解》,《名作欣赏》第1期。

  石杰:《新时期文学中佛教发生的深层原因》,《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洪治纲:《追踪神秘——近期小说审美动向》,《当代作家评论》第6期。

  汪政:《试说史铁生》,《读书》第7期。

  1994年

  张玉善:《禅趣盎然话铁生——史铁生及其小说孤独意识之我见》,《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石杰:《史铁生小说中的宗教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

  石杰:《史铁生小说的佛教色彩》,《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陈顺馨:《论史铁生创作的精神历程》,《文学评论》第2期。

  穆涛:《有远见的手艺人:异想天开的史铁生》,《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

  1995年

  陈虹:《生命之思:散文的别一种作法》,《文艺评论》第2期。

  邢孔辉:《史铁生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张家口师专学报》第3期。

  1996年

  杨守森:《生理病残与文艺创作》,《社会科学辑刊》第1期。

  石杰:《史铁生散文的佛教意识》,《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王尧:《生命由梦想展开——论史铁生散文》,《当代文坛》第2期。

  胡山林:《论史铁生小说的宗教性意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1997年

  邢孔辉:《重复与超越——史铁生小说创作论纲》,《琼州大学学报》第2期。

  胡山林:《史铁生的命运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薛毅:《荒凉的祈盼——史铁生论》,《上海文学》第3期。

  张柠:《史铁生的文字般若——论〈务虚笔记〉》,《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

  周政保:《〈务虚笔记〉读记》,《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

  胡山林:《生命意义的探寻——史铁生作品的中心意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1998年

  刘明银:《“采访之外”的史铁生》,《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

  孙郁:《通往哲学的路——读史铁生》,《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

  安妮·居里安:《当代中国小说的死亡与记忆》,《天涯》第3期。

  李林荣:《作为文体的散文:灵魂的彰显与照亮——兼论史铁生、余秋雨的散文》,《文艺争鸣》第4期。

  1999年

  蒋述卓:《论史铁生作品的宗教意识》,《南方文坛》第1期。

  胡山林:《终极域:史铁生创作的基本视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2期。

  胡山林:《史铁生的文学观》,《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邢孔辉:《重复与超越——史铁生小说创作论纲》,《琼州大学学报》第2期。

  胡山林:《有意味的形式:对生命和存在的感悟》,《写作》第2期。

  周国平:《读〈务虚笔记〉的笔记》,《天涯》第2期。

  韩元:《史铁生:边走边唱——走出美的距离》,《当代作家评论》第4期。

  胡山林:《对人本困境的思考——史铁生创作的中心主题》,《当代作家评论》第4期。

  胡山林:《置身神界看人界——史铁生创作视点分析》,《中州学刊》第5期。

  胡山林:《创新之源——从心的角度到新的角度》,《写作》第8期。

  2000年

  韩元:《漫漫朝圣路:史铁生的宗教和哲学》,《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景秀明:《论90年代散文创作的理性精神》,《当代文坛》第1期。

  邢孔辉:《宗教精神:史铁生作品意蕴解读》,《琼州大学学报》第2期。

  董萃:《史铁生残疾主题小说的精神内核》,《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黄忠顺:《思索的小说——昆德拉的小说学与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李东芳:《存在的忧思:史铁生的出发点与归宿——史铁生小说创作论》,《北京社会科学》第3期。

  胡山林:《史铁生作品中的类宗教意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陈翠平:《绝对的孤独体验和永恒的沟通欲望——论〈务虚笔记〉》,《小说评论》第6期。

  贺雄飞:《愧对史铁生(外二篇)》,《文艺争鸣》第6期。

  杨珺:《共语之外的个人独语——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小说的死亡话语分析》,《文艺评论》第6期。

  邢孔辉:《〈务虚笔记〉的结构艺术》,《写作》第9期。

  2001年

  赵毅衡:《神性的证明:面对史铁生》,《花城》第1期。

  胡山林:《走向审美之境——史铁生心路历程追踪》,《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洪治纲:《洪治纲专栏:先锋文学聚焦之八——在强劲的想象中建立真实》,《小说评论》第2期。

  赵毅衡:《神性的证明:面对史铁生》,《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

  陈村:《去找史铁生》,《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

  赵艳:《生命的处境与存在的勇气——存在主义与史铁生的小说创作》,《当代文坛》第4期。

  王宏图:《超越于真实幻觉之外——兼论〈纪实和虚构〉〈务虚笔记〉》,《当代作家评论》第6期。

  孙德喜:《让小说走向哲学——论〈务虚笔记〉的语言》,《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凌讯:《“测不准”·“并协”·“嵌入”:感受史铁生》,《当代小说》第8期。

  2002年

  李松:《熔铸绝境的壮美:论史铁生的生存美学》,《当代文坛》第2期。

  柏定国:《从残雪、韩少功、史铁生的创作看文学的现实性对抗》,《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周国平:《病隙碎笔(史铁生著)》,《当代作家评论》第5期。

  2003年

  陈朗:《因为追问所以信仰——〈务虚笔记〉中的基督教思想》,《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

  梁鸿:《史铁生:残障生存与个体精神旅程的哲理叙述》,《北京社会科学》第2期。

  马云:《史铁生散文:生命的留言》,《当代文坛》第3期。

  张路黎:《〈务虚笔记〉之虚——论史铁生〈务虚笔记〉形式上的新探索》,《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罗云锋:《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与重——史铁生创作中的生死主题浅析》,《哈尔滨学院学报》第11期。

  2004年

  涂险峰:《神圣的姿态与虚无的内核——关于张承志、北村、史铁生、圣·伊曼纽和堂吉诃德》,《文学评论》第1期。

  张宏:《现代性叙事中的个体言说——从史铁生笔下的宗教精神谈起》,《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胡山林:《史铁生创作的终极关怀精神》,《北京社会科学》第2期。

  陈婉娴:《一道独特的文学风景线——史铁生散文的审美价值》,《当代文坛》第4期。

  王军伟:《加缪和史铁生生存哲学的双向阐发》,《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

  郭传梅:《史铁生意象词典》,《南方文坛》第6期。

  邢孔辉:《史铁生的写作观》,《当代文坛》第6期。

  范丹虹:《试论史铁生作品中的宗教意识》,《韶关学院学报》第7期。

  2005年

  李永中:《走向审美路——谈〈务虚笔记〉》,《文艺理论与批评》第2期。

  胡山林:《走向神性“大我”——史铁生回答“我是谁”》,《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徐源:《诗性的追问——论史铁生创作对生命意义的四重构建》,《理论与创作》第3期。

  胡山林:《苦难把你引向存在的意味——史铁生与存在主义》,《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戴国庆:《残疾及其拯救——论史铁生创作的心路历程》,《雁北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李谫博:《史铁生中短篇小说创作三步曲》,《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刘文辉:《避“实”就“虚”——论史铁生小说的文体策略》,《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

  唐小林:《极限情景:史铁生存在诗学的逻辑起点》,《文学评论》第5期。

  龚敏律:《精神圣者的仰望之路——论史铁生创作中的宗教意识》,《理论与创作》第6期。

  荆亚平:《神性写作:意义及其困境》,《文艺研究》第10期。

  2006年

  姚倩:《在虚无中坚定地生存——史铁生小说中的观望意象》,《理论与创作》第1期。

  于永顺:《论史铁生小说建构的哲思化走向》,《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李锐:《自由的行魂,或者史铁生的行为艺术》,《读书》第4期。

  曾令存:《史铁生:寻找救赎与走向“过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金凤杰:《于苦难处转身——论史铁生后期创作的转变》,《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

  张小平:《论史铁生的“残疾”世界》,《兰州学刊》第5期。

  张小平:《无法释怀的爱——解析史铁生作品中“爱”的主题》,《兰州学刊》第6期。

  胡山林:《永远的行魂的心灵实验——读史铁生新作〈我的丁一之旅〉》,《理论与创作》第6期。

  王鸿生:《信仰与写作——北村与史铁生比较论》,《上海文学》第10期。

  2007年

  张在中:《原罪与爱的救赎——论基督教对史铁生的影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期。

  齐亚敏:《史铁生的辨证——对〈我的丁一之旅〉的思考及存疑》,《当代文坛》第1期。

  刘文辉:《记忆的诗学——论史铁生创作话语资源的生成策略》,《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宋洁:《当代文学中的非常态视角叙事研究——以〈尘埃落定〉〈秦腔〉〈我的丁一之旅〉为个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张渝生:《论史铁生散文的终极追问与世俗情怀》,《江西社会科学》第2期。

  季红真:《冥想中的精神跋涉》,《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

  顾晓红:《不被遗忘的存在——史铁生的生存哲学分析》,《理论界》第2期。

  洪治纲:《多重文体的融会与整合》,《文学评论》第3期。

  刘剑格:《匿名的基督徒——史铁生及其作品解读》,《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

  张英伟:《疾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贾平凹与史铁生比较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荣吉:《生命的悲怆与诗意——论〈命若琴弦〉的人生哲理》,《湖南第一师范学报》第4期。

  杨金芳:《破译人生密码的生命寓言——评析〈务虚笔记〉》,《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洪治纲:《“心魂”之思与想象之舞——史铁生后期小说论》,《南方文坛》第5期。

  黄河:《史铁生小说中知青文本的乡土叙事》,《文艺争鸣》第6期。

  2008年

  金生翠:《卑微者的精神之歌——论史铁生创作中的“残疾”意识》,《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张路黎:《史铁生哲思文体的创建及特征》,《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期。

  许心宏:《论史铁生“梦醒说梦”的叙事图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戴雪花:《史铁生作品中的哲思意象》,《湖南第一师范学报》第2期。

  于戈:《寻找夏娃与文本解读——论〈我的丁一之旅〉》,《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

  施旸:《试论史铁生作品中的宿命情结》,《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期。

  叶红美:《感悟终极——从史铁生的小说看他的苦难意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樊星:《当代哲理小说与神秘主义》,《理论与创作》第6期。

  江少英:《“自我”的“印象”——析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怀化学院学报》第9期。

  2009年

  张均:《史铁生与当代文学史书写》,《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1期。

  唐敏:《意识时间的还原——论史铁生的写作之夜》,《德州学院学报》第1期。

  杨雪梅:《论史铁生作品的宗教精神》,《烟台职业学院学报》第1期。

  赵彩霞:《“生本不乐”——浅谈史铁生作品中的佛学思想》,《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期。

  张勐:《史铁生作品中的〈圣经〉原型》,《文艺争鸣》第3期。

  王文胜:《论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与心理疗伤》,《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孙晓娉:《存在之澄明——史铁生散文中的形而上思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李军峰:《现代伦理的戏剧阐释——评〈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底线思维写作》,《当代文坛》第5期。

  邓树强:《论史铁生创作中的“苦难”主题》,《作家》第6期。

  陈福民:《超越生死大限之无上欢悦——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当代文坛》第6期。

  段崇轩:《论史铁生的小说创作》,《小说评论》第6期。

  欧阳光明:《论史铁生的后期小说》,《小说评论》第6期。

  张细珍:《史铁生小说的意象分析》,《山花》第10期。

  2010年

  魏景霞:《选择的英雄——从存在主义视角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州大学学报》第1期。

  马敏:《史铁生生命意识研究综述》,《文学界(理论版)》第3期。

  张建波:《心灵与世界的对话——史铁生复调小说的审美现代性》,《山东社会科学》第3期。

  周怡:《都市文化在乡村的传播与冲突——“知青”小说的一种文化解读》,《当代文坛》第3期。

  叶立文:《从迷途到“相遇”——史铁生小说的宗教哲学》,《甘肃社会科学》第4期。

  张建华:《〈我与地坛〉感悟生命形而上哲学意义的升华》,《安徽文学(下半月)》第4期。

  程桂婷:《论疾病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为例》,《当代文坛》第5期。

  王凤民:《试析〈我的丁一之旅〉的艺术创新》,《文学界(理论版)》第5期。

  宋云芳:《情爱的另一种书写——史铁生〈务虚笔记〉的情爱叙事伦理》,《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苏喜庆:《自卑与超越——中国当代残疾作家创作心理初探》,《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王文胜:《论史铁生抒情小说与“京派小说”的艺术关联》,《南京社会科学》第7期。

  2011年

  吴志菲:《史铁生:站在文坛的“轮椅硬汉”》,《档案天地》第1期。

  张芙鸣:《疾病与叙述——兼论当前散文创作中的两个文本》,《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

  朴晓琳:《生命的沉思人生的解读——重读〈我与地坛〉》,《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张迪平:《淋湿的羽翼——印象〈我与地坛〉》,《小说评论》第S1期。

  谢有顺:《史铁生:一个尊灵魂的人》,《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

  高晖:《史铁生的意义》,《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

  王尧:《阳光穿透窗户洒在铁生身上》,《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

  张细珍:《知青一代理想主义的双声:史铁生与梁晓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2期。

  张新颖:《以心为底——史铁生的文学和他的读者》,《文艺争鸣》第3期。

  许纪霖:《史铁生:另一种理想主义价值、意义、信仰》,《文学界(专辑版)》第4期。

  冯凯:《谈〈务虚笔记〉中的“虚”与“实”》,《文学界(理论版)》第4期。

  刘振生:《肉体的残缺与精神的救赎——解析大江健三郎与史铁生的文学性格》,《时代文学(下半月)》第4期。

  张王飞:《解读史铁生的“零度”审美——点击〈想念地坛〉》,《当代文坛》第5期。

  刘芳坤:《诗意乡村的“发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80年代文学批评》,《南方文坛》第5期。

  夏维东:《史铁生:中国作家里的约伯》,《南方文坛》第5期。

  周国平:《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档案天地》第6期。

  张惠玲:《苦苦追寻“生命”的意义——由〈命若琴弦〉看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时代文学(上半月)》第8期。

  2012年

  戚国华:《论史铁生对生命之路的探寻》,《东方论坛》第2期。

  张细珍:《论史铁生小说的全息人物》,《东方论坛》第2期。

  郭蕤:《铁生和蒙克作品对生命的追问与诉求》,《上海文化》第2期。

  李建军:《论史铁生的文学心魂与精神持念》,《小说评论》第2期。

  胡书庆:《〈我的丁一之旅〉思想基质考量》,《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

  乔以钢:《史铁生的两性观及其〈务虚笔记〉》,《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

  胡书庆:《史铁生的宗教性书写——以〈我的丁一之旅〉为例》,《江汉论坛》第3期。

  张细珍:《启蒙、自由、神性——论史铁生的伦理叙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4期。

  贾雨潇:《论史铁生面对死亡困境的救赎之路》,《文学界(理论版)》第5期。

  叶立文:《启蒙的迷途——论史铁生小说的思想价值》,《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期。

  杨娟:《面对困境寻找救赎——史铁生作品中的救赎图式》,《安徽文学(下半月)》第8期。

  陈秀:《净文哲思——史铁生散文创作思想有感》,《文学界(理论版)》第9期。

  何清:《自我说服中的生命续度——也说史铁生》,《文艺争鸣》第10期。

  2013年

  曾鹏:《心魂的自由恋曲——简论史铁生〈务虚笔记〉的复调性》,《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张玲:《论史铁生文学创作中审美世界的建构》,《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唐丹萍:《“务虚”中的“务实”——〈务虚笔记〉人物形象内涵解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刘广新:《从〈我与地坛〉看史铁生的信仰探索之旅》,《名作欣赏》第17期。

  陈泽曼:《〈我与地坛〉:与“心魂”对话》,《名作欣赏》第24期。

  郭传梅:《走进“写作之夜”——读史铁生〈务虚笔记〉》,《名作欣赏》第33期。

  2014年

  刘莉:《苦厄中的信、望、爱——对史铁生散文遗作内涵的一种解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杜昆:《信徒身份与作家身份的悖论——论张承志、北村、史铁生的宗教认同》,《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秦剑:《唯美与至善: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川端康成与史铁生文学创作之比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李仪婷:《遭遇死亡和以爱涅槃——浅析史铁生散文中的死亡意识》,《湖北文理学院学报》第6期。

  丛新强:《从“写作之夜”到“生命之美”——论史铁生的文学精神》,《理论学刊》第6期。

  邓齐平:《论史铁生创作中的时间意识及其圆形结构艺术》,《湖南社会科学》第6期。

  孙郁:《提问者史铁生》,《文艺争鸣》第12期。

  苏沙丽:《一个人的精神探寻——再读史铁生》,《文艺争鸣》第12期。

  张细珍:《基于“过程美学”的不及物写作——史铁生小说论》,《文艺争鸣》第12期。

  (欧阳光明提供,杨柳整理) 史铁生作品全编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