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与天争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不过这个传言不可靠,因为徐达占领北京是1368年,而朱棣出生于1360年,明朝建立时已经8岁。而且朱棣还有个同母弟周王朱肃,如果石贡妃当时就死了,周王谁来生?因为是元朝嘛,蒙古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朱元璋作为势力很大的吴国公,抓个把漂亮的蒙古女人当小老婆,也不算多困难的事情。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朱棣的父亲,就是史上最凶残皇帝朱元璋,在老朱眼里,世界上的男人只分为两种,一种是暂时可以不杀的,另一种是随时可以杀的。世界上的女人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暂时可以不上的,另一种是随时可以上的。
朱棣从记事起,就能深深感受到父亲身上那股子霸气、杀气和邪气。朱棣的很多性格,无疑继承了他的父亲。朱棣的许多行为,无疑有深深的朱元璋的影子。也许这也正是朱元璋不希望朱棣接班的原因。朱元璋更喜欢朱标,但朱标的性格一点都不象他,最多有点象马皇后。
朱棣可以说是听着炮声长大的,元末战争的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血液中,已经牢牢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不需要更多的证明,不需要额外的提醒。一切都是天经地义。
虽然朱元璋不把小四放在眼里,但小四的出生,真的给老朱带来了好运。
小四出生的当年,陈友谅大军进攻应天,被朱元璋部将康茂才的诈降计,被打得大败,朱元璋乘机收复太平,攻下安庆,第二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元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陈友谅在激战中,一时心血来潮,从船舱里探头张望,结果很不光彩地被射死。最大的对手就这样GAMEOVER了。
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连象征性地给小明王打个招呼都懒得打。虽然小明王还活着,但已经被朱元璋控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游戏都懒得玩了。
元至正二十六年,吴王朱元璋率军进攻另一个吴王张士诚,节节胜利,这年底,朱元璋杀掉小明王,斩草除根,为自己当皇帝扫清障碍。
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定国号为吴元年,十月,派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五万兵马,北伐元朝。
第二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登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洪武元年。封吴王后马氏为皇后,立老大为皇太子。
八月,北伐军占领无人把守的大都,元惠宗孛儿妥懽帖睦尔事前得到消息,根本不想防守,逃到了上都。
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一个汉族政权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蒙古人;这是中国历史上头一回,一个政权由南向北统一了全中国。
1368年,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却自那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之后,将近五百年来,汉族人再次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政权。
不过,欢欢喜喜迎接朱皇帝的知识分子和老百姓们,却发现朱元璋打跑了蒙古人,手中的屠刀并没有放下,而是向他们砍了过来,一个中国历史上最血腥、最恐怖的政权,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一个十八层地狱,在人间以神圣的名义建立起来了。
在这个国家,除了朱元璋及其家庭,其他人可以说都是他们的奴隶。而朱棣,从小也感受到了这分森严的等级,见识了权力的巨大魅力和作用。在他幼小的心灵中,那些弱肉强食、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理念,也许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也许他自己还不知道,也许他根本就没这样的意识,但这种性格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
环境,确实能够造就人。环境,逼迫他比一般的孩子,成熟得要早很多。
老朱登基的那一年,他的儿子已经增加到了七人,老大朱标已经十三岁,搁现在,手脚麻利的已经在找女朋友,甚至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了。小四也已经八岁,早应该上小学了。朱元璋在天下大事忙得差不多之后,这才觉得,是得给小兔崽子们取名了。
从出生到八岁,朱棣都是跟着老爸辗转于炮火之下,以当时的情况,就连朱元璋本人,也不敢相信最后取得天下的一定是自己。虽说幼教非常重要,但无论是朱棣的亲妈还是王后马大姐,恐怕也就只能简单地吃饱肚子哄睡觉,朱元璋更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
今天的孩子那是要多幸运有多幸运,他们才是真正的小皇帝。他们的父母会购买很多图书和光碟来学习,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教育孩子可以说是不惜代价,他们的投入不可谓不巨大,态度不可谓不端正,目标不可谓不长远,但实际效果呢,还真的是不好说。
而朱棣贵为皇子,学前教育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没办法,那时候没有这个条件。他的胎教,就是在娘肚子里时,就没少听江南的炮火,朱元璋的斥责;他的幼教,就是跟随母亲,看着军队一次次前进又撤退,在军营里担惊受怕;他的早教,就是耳濡目染吴王府森严的等级,深深体会到生存的艰难,人心的险恶。
朱元璋打小就是个滑头,他给地主放牛时,和几个孩子为了吃牛肉,居然把一头小牛当场击毙,就地生火给烤了,吃完之后,把年尾巴插在岩石上,楞说是牛自己钻进去,出不来了。
朱棣比他老子幸运,从小没吃这么多苦,想吃个牛肉不是多难的事,但他也没有父亲这般自由。尽管还不是皇帝,只是一个吴王,朱元璋在那些读书人的怂恿下,已经越来越讲规矩,讲排场了,即使远离权力中心的小孩子,也能感受得出来。
他在听取了那帮读书人的建议后,朱元璋给儿子们全取了木字旁的名字。老大朱标,老二朱樉,老三朱棡,老四朱棣,老五是朱棣的同母弟朱橚,老六朱桢,老七朱榑。
他们也是朱元璋后代中,唯一使用两字名的一代,因为老朱给子孙的名字都定好了,朱标的后代是“允炆遵祖训,钦武大胜君,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而且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也是按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排列的。
我不会穿越,不知道当时的情形,八岁的小朱棣会不会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激动地向天大喊:“我终于有名字啦!”
顺便说一下,对了解明史很有帮助:朱棣后代的排名顺序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立羽常,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前尊猷”。他的三个儿子,老大朱高炽,就是后来的明仁宗,老二是汉王朱高煦,老三赵王朱高燧,名字中有火,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最后一个字中有土。明朝的亡国之君明思宗,就是朱由检。最后一个字中又有木了。
朱元璋奋斗了半辈子,完成了从社会最底层的乞丐到皇帝的乾坤大挪移,坐到皇帝位子时已经整整四十岁了,而他的七个儿子,根本不需要这么辛苦,就已经超过了这个帝国的绝大多数芸芰众生。当然,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对儿子们的要求,那不是很高,是相当地高。作为朱元璋的孩子,显贵是显贵,但想舒舒服服地当王爷,轻轻松松地当官二代,那是白日做梦。
朱元璋自己是大老粗,没读过几天书,但从刘基、李善长等读书人那里,朱元璋见识了知识就是力量。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朱元璋是一个表面宽容大度,实则心胸狭窄的两面派,在他的眼里,只有自己生出来的才能信得过。所以,他特别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
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南京修建了大本堂,作为太子和诸弟学习的场所。《明实录》是这么说的:
洪武元年十一月戊戌朔辛丑,宴集东宫官及儒士,各赐冠服。先是,上建大本堂,取古今图书充其中,延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充伴读……
到底是皇帝,既可以把古今的经典集中起来给儿子们阅读,又能从全国范围内选调大儒给王子们授课辅导,还能找来甲方青年才俊,充当皇子们的伴读。这算以权谋私吗,当然……不算,这是为了天下苍生的长远利益嘛。
当然凡事有利也有弊,这么好的条件,如果再学不好,如果被老爸考住,这帮儿子们可有苦头吃了。虽然有无数的奏折要批阅,无数的国事要拍板,朱元璋经常挤出时间,来到大本堂,和他们交流思想,讨论问题,当然,这个气氛是相当友好的,虎毒不食子,朱元璋也不会因为皇子一半句话有失,就象对付朝臣一样,按倒在地上打PP。
洪武二年四月的一天,朱元璋当着诸王子和博士孔克仁的面,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如果有我一块金子,我得找手艺高超的工匠去打造,如果我有了一块美玉的毛坯,我就得找世界上最好的玉匠来加工,至于我的孩子,都有很好的潜能,如果不请明师来教授,岂不是说我爱孩子还不如爱黄金美玉?我的各位皇子将来是要治理国家的,各位功臣的后代也要为国出力。教育孩子的方法,最要紧的是正心。心只要正,什么事都能办好;心如不正,什么邪念都来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要教给皇子们实在的学问,不能像一般文士那样,只会死背辞章典故,没一点好处。” 与天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