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与天争锋

第三百四十五回双龙力争嫡位稳【三】

与天争锋 涅槃 5097 2021-04-06 14:14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与天争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务乞皇祖细说其详——”太孙允文轻声泣道。

  “嗯!”太祖躺在榻上,微微点头,说道,“……方孝儒乃国之贤能之大才,朕早已为尔察得,并曾令其前往天府蜀地考察。此人博学多才,才高而不孤傲;雄胆赫赫,胆大而心不粗乱。其忠心耿耿,堪为栋梁……”

  “皇祖,孙儿记住了!”允文哭着点点头,“皇孙定当聆听方先生教诲!”

  “……而后之事,尔当内靠侍读方孝儒及黄子澄、齐泰、连楹、景清等大臣辅佐,……外靠中山王长子太子太傅徐辉祖及铁铉、梅殷、耿炳文、平安、瞿能等宿将保国……。此一切……朕方才已与各王公大臣嘱托过了,尔当慎重处之。”太祖断断续续地说,“……朕曾嘱托驸马梅殷,说明‘诸王强,太孙弱,烦尽心扶佐。如有犯上作乱,应为朕讨伐。’……”

  “孙儿谨记,皇祖放心!”允文泣道。

  “……大丈夫切勿哭泣。朕本上天之子,上天当传朕去也!朕去后,尔也千万不要让各方藩王来京悼祭,以免徒生枝节,引出祸端……”太祖说罢,泪流满面,溘然逝去了。

  太孙见了惊叫起来,宫殿内外的王公大臣、侍卫宫女顿时呼号,哭泣之声震地。

  “太祖驾崩——”宫内外一片呼叫、繁忙和混乱.

  新皇登基大典刚刚结束,朝中诸事还在进行,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宫女太监拥聚在殿中。兵部尚书齐泰操持政务,也在极力维持着宫内外秩序。

  “先皇遗诏命太孙继承大明大统,且言诸王各自镇守在各自国中,不必来京朝拜。”太常侍卿黄子澄站在太孙朱允文之侧大声向诸位叫道,“目下大行皇帝梓棺业已安葬在孝陵,与马皇后同在。新皇帝嗣位也已诏令各藩王,毋须来京,只须遣使朝贺。京城内外各种人等,均各就各位,坚守原地——”

  “各位爱卿各尽职守,乃先皇帝遗愿。朕已令方孝儒大人议定了更定官制及内外官品勋阶的方案。此案悉仿周礼更定,且逐条细订了礼制。凭此,本朝贤臣和各地读书人正可以大展宏图了。望众爱卿遵之诵之!”大明建文皇帝朱允文向众说道。

  言罢,全场又一次高呼万岁。

  接着建文皇帝转身,面向站在一旁的侍讲方孝儒,命道:“方爱卿即日可将新定官制官衔颁行天下!”

  方孝儒面带笑容,微微向众人点头。

  新皇初登大宝,诸事千头万绪。当夜,建文帝紧迫地与方孝儒在寝宫计议。

  “……先生乃海内大儒,才高八斗。先帝临终时已将先生荐出,朕之大幸——”建文帝对孝儒说。

  “先帝过誉微臣了,臣决不负先皇重托!孝儒本江南一介儒生,自幼向刘伯温、宋濂大师学得一点学问。然而,孝儒最为持重的乃是先师们做人本份。为人在世,誓为正直,志在一个‘忠’字而已!舍此臣何他求?”孝儒感叹道。

  “今日之事,先祖初逝,海内震动,先生有何治国安邦大计?”帝问。

  “……今日先皇既逝,邻邦倒无多变,只是国内各藩颇有动作,此乃臣之最大忧虑!”孝儒慢慢地说。

  “如何处之,朕愿闻其详!”帝说。

  “……如今朝内,多有良臣,黄子澄、齐泰、连楹、景清、程济等大臣皆为有能有德之人,足可辅佐陛下于内庭,太子太傅魏国公徐辉祖等将帅驻防四郊,足可保京畿无误;驸马梅殷等将帅驻守淮上,可扼南北要冲……;太祖用兵数年,凡四方邻邦大多畏我大明,亡元余孽自上次被魏国公扫荡后,也已分崩离析。陛下外靠梅殷、铁铉、李景隆、耿炳文、盛庸、平安、瞿能、庄得等宿将保国,江山基业也可安泰……”孝儒说罢,又话头一转,叹道,“外患不足惧,内忧足可虑!今日之事,最大隐患莫过于皇家内部之争。陛下当火速行动!”

  “先生是说要削藩王?”建文帝道,“此事为何是难解的心腹之患?”

  “说它为何是陛下难解的心腹之患者,乃因如今藩王势大,‘尾大不掉’也,此为一;再者,陛下乃仁义之君,不忍骨肉相残,朝廷欲胜此战,必有一番血战也!”孝儒说。

  “可否两全其美,既已削藩,又不至骨肉相残?此策细节如何?”建文帝问。

  “臣非圣人,只能尽力而为矣!”孝儒说道,“以臣看来,虽然王有二十,势力各异,但各王心意也非同一。陛下当将诸王分为四种:一如谷王惠等,常住京城,多有静享天年之心,陛下应当以恩安之;二如宁王权等镇守大宁,虽有私心,但与燕王不和,陛下当以名抚之;三如周王等皆与燕王沾亲带故,陛下当多以厉害镇之;四如燕王,乃诸王之首,朝廷削藩之战首当其冲,是我削藩的劲敌,陛下应一意除之,决不可犹豫!否则,悔之晚矣!”

  “详情如何?”帝问。

  “臣唯愿,陛下应当每日君臣细心研察国事,凡事臣不能事前尽述!”孝儒道。

  “虽如此,先生也如孔明也!”建文帝感叹道。

  “谷王惠、左都督徐增寿大人求见——”正当此时,小太监报道。建文帝招了招手,就见谷王惠偕左都督徐增寿进得厅来。

  “叔王和徐大人有何急事?”建文帝问二位。

  “陛下莫非正在议论国事?臣等适才闻得陛下有兴兵削藩之意。”谷王和徐增寿齐问。

  “二位的意思?”建文帝反问。

  “诸王本为同宗,纠纷乃为家常琐事,肤外之疾不足虑,何必大动干戈?臣等思虑再三,觉得如今国中百事待举,宜静而不宜动!倘若因家事引来外患而入,将有损国家根本。”谷王说,“况且,各王即使有错,陛下也不能绳之以重法。父皇尸骨未寒,如果同室操戈,陛下又何以面对太祖高皇帝?陛下年轻,切勿误听外人之言而疑虑同宗!”

  “王爷之言极是!”左都督徐增寿点头称是。

  “诚然朕不能加害同宗,然而叔王中有不驯行迹,也当惩之”帝道。

  “同宗之事,只须晓之以理足矣,何必干戈相向?”惠王说。

  “朕自知之,二位且先退下!”建文帝沉默了一会后,向二位摆了摆手说道。

  谷王惠偕左都督徐增寿出去了。

  谷王惠与左都督徐增寿出去后,帝与皇后马氏双双对视了一会。

  “皇后且不必理会刚才谷王他们的话,此二人近日一直如此。只是卿方才所说‘况且’——如何?”建文帝问。

  “时事迥异,人亦异呀!”马后叹息道,“陛下虽为贤德之君,然而少有太祖气慨,而藩王之中,譬如方才谷王神态,桀骜不驯之气弥漫。治国者当有太祖魄力。”

  “这……”建文帝沉思良久,“谷王等已有‘不能绳之以重法,不同室操戈’之说。朕当慎察!”

  正说间,忽报侍讲方孝儒大人求见。建文帝急忙召入。

  “启奏陛下,臣近闻风声愈紧,外藩举止甚是可疑。尤其是北方燕王智虑过人,酷类先帝,现在镇守北平,地势形胜,士马精强,万一有变,不可控制,应改封燕王去南昌为好。”尚未能落座,侍讲方孝儒立即向建文帝密奏道。

  “哦……叔王们虽有异动,无非图谋藩镇势力,未必会有篡位之胆?如今朝廷大军数百万,其一藩国之军岂敢妄动?况是同宗血脉,更兼朕已有卿等忠实之臣呢!倘若因此而将藩王调动,举国震荡如何是好?”建文帝问道,过了一会又转念道,“……先生既有防患于未然之心,朕当细思之,可矣。”

  “陛下岂不闻隋文杨广的故事?父子至亲,尚具逆谋。”孝儒再三提醒建文帝。

  “陛下,当遵重方老先生忠诚之言!治国者仅有仁义贤德不够啊。”马后也接着说。

  “容朕再三思之。”建文帝忧郁地说着,回头命身旁太监小林子道,“速请太常寺卿黄子澄大人来见!”

  太监领命去了。这里建文帝接着与马后、孝儒研讨安藩对策。

  “以先生之言,国家委实危在旦夕!”许久后,建文帝感叹。

  “‘日晕而风,础润而雨’,在此多事之秋,陛下万勿疏忽。如今天地惶惶,事情宁信其有,勿信其无。我等当防患于未然,以免大事出时,措手不及——”孝儒再进言道。

  “如先生之言,朝廷危矣——”建文闻罢孝儒之言,浑身抖动地说了一句。

  一会儿,黄子澄随太监小林子赶到后宫,参见建文帝。

  “黄先生还记得东角门的谈话么?”建文帝急切地问黄子澄,“今日之势已非当时,朕已临朝,四野已有不平。适才朕与方先生已谈及国中奇事,不知黄先生意下如何?。卿与方先生、兵部尚书齐大人皆朕之临危受命大臣,当竭力辅翼,帮朕监督和抑制外藩啊!” 与天争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