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法
钱法
钱法是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上古时代人们以贝壳为通行货币,故财、贿、贵、赋等与钱相关的字均从“贝”。春秋时期,金属铸币成为主要货币,除黄金是硬通货可在各国畅行无阻之外,铜币则各国不一,只在本国有效。秦代统一币制,铸两等货币,黄金为上币,单位用“镒”(二十两);铜钱为下币,重半两。此后,方孔圆形成为中国铜钱的固定形状。因秦钱重,不便使用,汉武帝时,铸五铢钱替代秦钱。五铢钱轻重合宜,自汉到隋基本行用不废。唐代在铜钱上铸“开元通宝”(意为通行宝货)字样,此后,“通宝”成为钱币通称,各代冠以自己的朝代、年号,此即是制钱。唐末,原只作为器饰材料的白银开始进入货币领域,至宋大盛。当时白银以五十两为一锭,俗称“元宝”。至此,金、银、铜三级货币体系正式形成。其中,白银成为最常用的计价单位。明清时期,国家财政都以银两计算,工商赋税也交纳白银。另外,宋代起,已经开始小范围使用纸币,称作“交子”。元代时,曾一度禁止金属货币流通,统一使用纸币,但因通货膨胀而作罢。明清时期,又实施过纸币政策,均不怎么成功。另外,清代也开始模仿西方铸造银元,与银两制并行,一直使用至民国时期。 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