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产物,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而产生的。在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说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作为既定的前提,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证明这两种假设都是不符合现实的。凯恩斯提出,资本主义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使用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因而国家有必要采取干预经济的一系列政策,这样就可以使资本主义解决“失业”,仍是“理想的社会”。垄断资本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说明资本主义通常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他主张由国家实行旨在刺激总需求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达到充分就业,缓解经济危机。凯恩斯的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20世纪50~60年代,在对凯恩斯理论长期化、动态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解释、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两大派别:以P.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和以J.V.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凯恩斯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前,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的原有理论难以进行解释和提出相应政策,并受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等的严重抨击。 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