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色
用色
中国画历来十分讲究色彩的运用。早在南齐谢赫的《画品》中,就把“随类赋彩”作为“六法”之一。这种以区分物象种类并赋予不同色彩的理论,即是中国画用色的基础。此外,用色还十分重视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物象的色彩也相应发生变化。南朝萧绛是中国画论中提出色调冷暖、色与光关系的先驱者之一。他在《山水松石格》中说“炎绯寒碧,暖日凉星……高墨犹绿,下墨犹赭”,意思是说绯红色看来让人感到炎热,碧绿则使人感到寒意。高处的墨色犹如翠绿的颜色,下面的墨色则与赭石色的土地颜色近似。他用简单的句子概括了冷暖色调使人产生的感觉不同和景物高下、远近对色彩的影响。
中国画用色有勾线重彩填色、水墨淡彩、淡彩与重彩结合3种方法,设色的具体方法包括干染、湿染、平染、分染、罩染、碰染、衬染、用水、用胶、用矾等。
色学原理中,红、黄、蓝为三原色。中国画调色也是在原色与原色之间互相调配,可调成间色,间色与间色相调配成为复色。曙红、藤黄、花青是中国画色彩中的基本三原色。由于中国画讲究用墨,而赭石能在墨与色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所以赭石是应用最多的颜料之一。此外,其色彩丰富性还体现在基色配比不同所产生的相应变化上。如用三分花青与七分藤黄,就可调配成嫩绿,当改变配比时,还可以产生草绿、新绿、老绿等多种绿色。加入墨色后,又能产生不同色调的墨绿等。总体而言,中国画的色彩要求是体现出大气、典雅、稳重的特色,表现干净而和谐的美。 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