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
古韵
古韵指的是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两汉韵文的韵,是古音学的研究对象。因为语音的演变,上古时期的韵文有很多以后代的语音去读就已经不押韵了,而当时又没有音韵学书籍,所以后代只能根据流传下来的古代韵文来推知早期的音韵,依借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里的韵字和《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的其他韵文,以及重文、异文、通假、读若、音训等。古韵分部是古韵研究的关键,也是古音学的主要成就所在,其基本方法是首先考察《诗经》中的韵字,进行韵部的归纳,然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如此推衍而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再将汉字分别归入各韵部。古韵面貌的探求工作始于宋代吴棫所著的《韵补》。明代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书,通过对古音的精微考订,彻底廓清了唐代以来“叶韵”说的谬误,提出了古今音异的观点,这是古音学的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可以说是由此而创设了古韵研究的前提条件。清代顾炎武著《音学五书》,摆脱了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古韵的实际,将其划分为10个韵部,以后的古音学家所进行的更加精密的研究都是以此为基础的。而后江永著《古韵标准》,分古韵为13部,段玉裁著《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6类17部,至此则古韵分部基本确定下来。后来戴震著《声韵考》与《声类表》,分古韵为9类25部,每一类都有阴声、阳声、入声三分,开阴阳入相配的先河。孔广森著《诗声类》,在段玉裁17部的基础上把冬部独立而成18部,又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王念孙和江有诰都分古韵为21部。章炳麟先分23部,后来又主张冬侵合为一部,即成为22部。黄侃将古韵分为28部,王力又主张脂微分部。至此,古韵分部的工作臻于完善。 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