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节 副舟骨
第19节
副舟骨
副舟骨(accessory navicular)也称外胫骨(ostibiale externum)或赘
(prehallux)。副舟骨作为一单独骨块,在人群中占10%。胎儿时期副舟骨可为一单独的化骨中心,到少年时期多数与舟骨结节融合,但其中的4%~14%仍保持为一单独骨块。常双足均有副舟骨,也可能每侧有两块。Mekusick认为此畸形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副舟骨居舟骨的内侧。胫后肌腱于该处附着。胫后肌绕过舟骨内侧,止于副舟骨上,而不再固定于舟骨下方。因此,维持脚的纵弓力量削弱,从而产生外翻平足。患儿走一段长路后,诉足中央部疼痛,由于鞋的摩擦压迫,副舟骨局部可因炎症而产生滑囊,发生局限性肿胀和压痛。另外,可并发胫后肌的非特异性腱鞘炎。
临床上将副舟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副舟骨很小,直径在0.2~0.5cm,圆形,患儿无自觉症状;另一型的副舟骨较大,呈长方形或钩状。
(一)X线检查
在舟骨的内侧近端可见副舟骨,外形圆滑,可与边缘不规则的骨折块相鉴别。到青年时,副舟骨可与舟骨融合,使舟骨内侧异常突出,称为角状舟骨,症状与副舟骨相同。
(二)治疗
对有症状者开始应采取保守疗法。鞋内加0.3cm厚的纵弓垫加以支持。发生急性疼痛时,可在滑囊内和胫后肌腱处注射氢化可的松。此外,可用膝下行走石膏,为时2周左右。
保守疗法无效时,可手术切除副舟骨,并将胫后肌腱加固于舟骨跖侧面(Kidner法)。
Kidner手术:切口起于内踝茎突尖下1cm、前2cm处,向前达第1跖骨基底,全长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显露胫后肌腱和舟骨的内侧突起。一般胫后肌腱附着于舟骨结节,3个楔骨的跖面和第2、3、4跖骨基底进入骰骨。手术时,尽量将其在副舟骨的附着点加以剥离,不去干扰其他附着处。
副舟骨切除后,再将舟骨的内侧面削平,使之与距骨和楔骨平面一致。骨松质的出血点用电刀凝固止血。胫后肌腱向外、向跖侧而滑入舟骨下方的自然沟槽内。再用2~3针间断缝合,固定于骨膜和跖腱膜上。一般不需在舟骨上钻孔固定肌腱。缝合切口后,用膝下行走石膏制动。
于2~4周后去除石膏,然后加用纵弓平足鞋垫。
Kidner手术的效果很好。疼痛可缓解。但不能期望术后能矫正外观平足。
北京儿童医院共收治31例,采用作者自己设计的胫后肌附着点深层切除副舟骨,同时将松弛的胫后肌腱折叠缝合(图6-48),术后用短腿石膏管型保持足内翻和高弓位6~8周。经随访3~ 10年,效果良好。
图6-48 先天性副舟骨切除术
胫后肌腱附着点下切除舟骨,重叠缝合胫后肌腱 实用小儿骨科学(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