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德国同盟之建设
德国所受拿破仑之影响(一) 小国之灭亡
拿破仑占据德国之影响有三:第一,自法国得莱因河左岸地后,德国领土之因之合并者及小邦之因之灭亡者不一而足。至维也纳会议讨论组织德国同盟以代神圣罗马帝国时,德国小邦之存在者仅得三十八。
(二) 普鲁士地位之优胜
第二,普鲁士之内外情形为之丕变,卒为他日继奥地利而独霸德国之基。盖普鲁士虽丧失第二、第三两次分割波兰所得之领土,然因之反得萨克森王国之半及西部莱因河畔之地,领地人民纯属德国种,而异族不与焉。与奥地利国内之五方杂处者大异。至于内部之改革则自耶拿战后有斯泰因及哈登堡辈尽力革新,其成绩之优美几可与法国第一次国民议会等。废止阶级,释放佃奴,经济发达造端于此。军队改组实为一八六六年及一八七〇年战胜他国之预备。
(三) 立宪之要求
第三,自拿破仑战争以来,德国之民族精神为之大盛。国民既抱救国之忱,又有参政之望,则其要求立宪不满王政又势所必然者矣。
一八一五年之德国同盟
当维也纳会议讨论德国统一问题时,提出方法有二。普鲁士代表所提出之计划在于组织强有力之同盟,与北美洲合众国相仿,国内大政操诸中央。反对此种计划最力者为奥地利之梅特涅,而有德国诸小邦为其后盾。盖奥地利深知其国内人种之复杂断无统一德国之希望。无论在匈牙利及南部诸省绝无德国人,即其西部诸地亦有多数斯拉夫种人杂居其内。而且奥地利向欲独霸国中,则非使国内诸小邦形同独立不可。其结果则奥地利之计划见诸实行。
德国同盟为君主之联合
德国同盟并非联邦可比,实包有“德国之君主及自由城市”者也。如奥地利之皇帝及普鲁士之王皆有领土在同盟之中。此外丹麦之领土好斯敦(Holstein)及尼德兰之领土卢森堡(Luxemburg)亦均在同盟之列。四国之君主皆为同盟中之分子。故同盟之中有二君纯属外人。而其他重要二君之领土又非全部属诸同盟者。
法兰克福公会之无力
同盟之公会设于法兰克福(Frankfort)城。为会员者皆代表君主而不代表人民。公会之权力极小。既无干涉各邦内政之权,而会员又不能任意表示其可否,凡事均须请命于其国君。权力既微,议事敷衍,适足以为欧洲人士谈笑之资耳。
德国同盟之弱点
同盟中各邦均有与他国缔结各种条约之权,不过不得妨害同盟之安全,并不得与同盟诸邦宣战。同盟之宪法不得各邦君主之全体同意不能修正。此种组织缺点显然。然卒能维持至五十年之久,至一八六六年普鲁士与奥地利战役后方解体也。
德国学生之政治组织
维也纳会议未能为德国建设强有力之政府,德国之新党中人无不失望。大学学生群起而非议之,而抱德国自由之望。一八一七年十月十八日大学学生群集于瓦特堡(Wartburg)堡垒,举行路得改革宗教及来比锡大战纪念之祝典。演说中多赞叹因与拿破仑战争而阵亡之爱国者。
科策部之被刺
此种学生之运动欧洲政治家闻之无不惊恐,而梅特涅尤甚。学生颇有痛恨新闻记者科策部(Kotzebue)为阻止俄罗斯皇帝维新之事业者,竟刺杀之。新党之信用益为之堕落。梅特涅益有所借口,以为学生之集会,政府之维新,及出版之自由,其结果必皆可怖。
卡尔斯巴德议决案
梅特涅于一八一九年八月召集同盟诸大邦之代表开会于卡尔斯巴德(Carlsbad)地方。通过各种议案以限制新闻纸及大学学生之言论自由及逮捕革命党。此种卡尔斯巴德议决案由奥地利提出,虽有抗议者卒通过于大会。既限制出版之自由,并干涉大学之教授,妨碍进步莫过于此。然德国人亦无有力之反抗,屈服梅特涅制度之下者盖垂三十年也。
南德诸邦之立宪
然在德国南部诸邦政治上仍颇有进步。一八一八年巴威王即有编订宪法建设国会之举。二年之内巴登、符腾堡及厄斯诸邦无不闻风而起。至一八三四年又有“关税同盟”(Zollverein)之组织。各邦货物通行无阻,昔日税界一扫而空,影响他日政治上之统一者甚大。关税同盟以普鲁士为领袖,而奥地利不与焉,实为他日德意志帝国统一之先声。 近世欧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