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范氏、中行氏
这种想法其实有一定道理,吴国当时确实迎来了称霸中原的机会。
这时的晋国,内部暗流涌动,六卿之间已经撕破脸,公然开打。国际形势也对晋国严重不利。齐景公联合一众小国,组成反晋同盟,联手遏制晋国。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还要从当初韩宣子执政说起。
赵氏孤儿赵武死后,韩宣子继任为正卿。但他是个心术不正的小人,只忙着保护自己的家族利益,对国家利益漠不关心。在他执政的二十多年里,韩氏迅速壮大,国家却基本处于空转状态,只能说勉强维持霸业。
韩宣子末期,公元前五一四年,晋国爆发祁杨之难。晋顷公跟六卿家族联手灭掉祁氏和羊舌氏,瓜分了这两个家族的田产。晋国公族势力因此彻底凋零,六卿完全把持了政权。
韩宣子过后,魏献子执政。
这时候六卿家族已经渐渐地分成了两派,韩、赵、魏、智成一派,而范氏跟中行氏结盟。在瓜分祁氏、羊舌氏两家田产的时候魏献子就公然打压范氏、中行氏两家,之后更是明争暗斗不断。
公元前五〇九年,魏献子在打猎回来的路上暴病身亡。范献子夺得了政权,马上就找借口打压魏氏,甚至公然削减魏献子的葬礼规格,强制以大夫的规格安葬了他。
范献子目光短浅,贪得无厌,他执政的短短四年间就把晋国搞得乌烟瘴气。其间最重大的事件是十八国诸侯会盟的召陵之会。这次会议本来是晋国打击楚国的绝佳机会,但中行寅向蔡昭侯索要贿赂不成,怀恨在心,跟范献子合谋抛弃了蔡国,也失掉了天下诸侯的拥护。
齐景公看到了机会,把晋国原来的小弟们拉拢过来,共同挑战晋国的霸权,使晋国的国际地位遭受重大打击。
晋国国内,两大派别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激烈,终于在范献子过世之后彻底爆发出来。
公元前四九七年,晋国两大势力发生大规模冲突。
那时候执政的是智文子,他的副手是赵简子。这两人曾经亲自带兵干掉王子朝集团,都是一等一的狠人。
当时邯郸的大夫是赵穿的后人赵午——他们家族好像总是晋国动乱的根源——论辈分,他算是赵简子的远房叔叔(另一种说法认为两人平辈)。
三年前,赵简子曾经攻打卫国;卫国只好进贡了五百户人家给晋国,赵简子把他们安置在邯郸。现在赵简子想把这些人迁到自己的晋阳去,用来壮大自己的势力,于是就向赵午提出这个要求。
但邯郸那边的人却觉得卫国是把这些人献给他们的,现在把这些人交给赵简子,肯定会得罪卫国。于是就想出一个损招:他们先发兵去攻打齐国,然后齐国肯定会来报仇;他们就假装说害怕齐国,被迫把这五百家迁到晋阳去避难,这样就不会得罪卫国了。
但不知什么原因,赵简子却没明白邯郸那边的意思,看到他们迟迟不肯迁移五百户人家,以为他们抗命不从。赵简子大怒,当即把赵午叫到晋阳关了起来。
赵午手下人去探望他,又为了不肯解佩剑跟赵简子的人吵了起来。赵简子更加暴跳如雷,派人直接撂给邯郸人一句话:“我这边把赵午杀了,你们再立一个族长,随便谁都行。”
随着赵午人头落地,邯郸那边彻底怒了。大家都是赵氏的人,你赵简子竟然嚣张到这种程度,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赵午的家族立即发起叛乱,据守邯郸,跟赵简子对抗。
赵午是中行寅的外甥,而中行寅又是范昭子的女婿。范氏和中行氏听说了邯郸那边的情况,都表示同情,公开派兵支持他们。而韩、魏、智三家则支持赵简子,并且晋定公也站在赵简子这边。双方积累多年的矛盾终于爆发!
赵简子跟邯郸氏的矛盾最终演变成了六卿两大派别的内战,双方都全副武装上阵。最终赵简子一方因为有国君的支持,打败了范氏和中行氏,后者被迫逃到了朝歌。
韩、赵、魏、智的军队立即包围朝歌,震动国际社会。齐、鲁、卫联合起来救朝歌,随后,郑国、周王室和狄人也加入,共同支持范氏、中行氏两家。晋国的内部矛盾终于演变成了国际联军跟晋国的大战。
双方围绕朝歌展开激烈的攻防战,打了六年之久。一直到公元前四九〇年,朝歌终于失守。中行寅和范昭子被迫逃往齐国,范氏和中行氏在晋国国内的势力也遭到彻底的清洗,两大家族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的晋国只属于韩、赵、魏、智四大家族,晋国再没有人可以对抗他们了。晋定公将为自己的错误决策付出惨重的代价! 春秋:五霸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