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
《内经》对根结和开阖枢的认识
根结是一种部位的名称。根部在四肢末端,结部在头胸之间。由于人体多取垂手直立式,故张景岳说:“下者为根,上者为结。”根据这一概念,主要是用以阐述经气的起始部位和出入情况。即是说经脉之气起于根部而止于结部,出于根部而入于结部。根结既是该经经气流向、流量的标志,又是约束经气的两扇门户。《黄帝内经太素》认为:“根,本也;结,系也。”所以在根部具有汇聚经气的能力,在结部具有维系经气的能力。在根结的约束下,经气源源不断而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其运行方向均是从下向上,犹如树木供给营养一样。在《灵枢·卫气》中,标本也是一种部位名称,本部在根部附近,标部在结部附近。标本概念主要是用以阐述经脉(运行气血的通道)的起止部,经气汇聚后进入经脉的部位称为本部,经气从经脉中游散出来和进入人体内的部位称为标部。如张志聪所说:“标者,犹树之梢杪,杪绝而出于络外之径路也。本者,犹木之根干也,经脉之血气从此而出也。”
可见根结主要是指经气而言,标本主要是指经脉而言。犹如水和水管一样,是既互相关联又有所区别的事物。可以认为,经气从根部开始汇聚,成为一定规模之后,通过本部进入经脉之中,从下向上运行,在标结部沿着经脉,逐渐向外渗透流出,弥散充盈,渐浸渐深而进入体内。所以一般来说,根部之后为本部,而结部与标部则比较接近。
1.根结现象是五输穴确立的基础
五输穴即指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据《灵枢·本输》可知,五输穴的排列是从四肢末端开始,以从下向上为序(从远心端向近心端)。这种排列说明经气的流向均呈向心性,流量均从小到大,与十二正经气血循行阴阳相交如环之无端的情况不同,那么五输穴所描述的经气流向、流量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呢?从本篇来看,这一基础就是根结现象。根结所阐述的经气,无论从流向、流量上均与五输穴一致,而且比五输穴更为具体详细。如在经气流注的穴位上,本篇所说的根、溜、注等穴即五输穴中的井、原、经穴,穴位次序、穴位的内容完全一样。而本篇的“入”穴,还包括了络穴和颈部的穴位。可见五输穴既是以根结现象为基础,又是根结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总结根结现象来看,这一经气运行情况应该是经气从井穴(根部)开始汇聚,至结部结束(经气弥散而不归聚),其中在五输穴处与脏腑有各种不同的直接通道(经气可以互相灌输),在下“入”穴处(即络穴)与表里经流注沟通,在上“入”穴处与十二经脉中的气血流注贯通,可见根结现象描述了一个经气运行的独立系统。
根结现象在治疗上的价值可以从五输穴的功用上体现出来。
2.根结现象是划分经脉表里开合枢的标志
《内经》用开合枢的概念,一方面说明经脉之间表里相对位置,开在外、合在中、枢在阴阳相交处,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另一方面说明经脉在功用上的区别。如《素问·皮部论》所说:太阳为关枢,阳明为害蜚,少阳为枢持,太阴为关蛰,少阴为枢儒,厥阴为害肩。总之,这些差别是以经脉为单位进行区分的。但从十二正经通常的概念上是很难进行这种区分的,那么这种区分是以什么概念为基础的呢?
从十二正经的循行现象与根结现象可以知道,经脉中所运行的气血与经脉上所运行的经气,虽然都与经脉密切相关,但经脉中的气血是参加全身气血循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经脉上的经气只仅仅在该经脉上运行,是该经脉的单独表现。全身气血循行是首尾相接,各经脉是以多血少气、多气少血等方面进行区别的(见《素问·血气形志》)。气血多少能反映出经脉功用的一个方面,经气的多少则能反映出经脉功用的另一个方面,二者功能的结合就能反映出整个经脉的功能。由于气血运行在经脉之中,所以气血循行方向就是我们常说的经脉走向。因此有阴阳相交、首尾相接、离心与向心交错的情况。经脉的长度在此是按《灵枢·脉度》为准,以这个认识为基础,形成了所谓五十营的概念。所以本篇也认为:“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说明五十营是指气血在经脉内的运行情况。根据本篇:“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可以认为经脉中气血运行的改变在病理上主要是与邪在体内的进退有关。而经气运行在经脉之上,各经脉之气不直接相连,虽然各经脉有其特殊的个性,但必然有其共性,这种共性就是经气循行的向心性,由于这种向心性与气血循行方向不完全一致,起止部也不完全一样,所以不能用《灵枢·脉度》中的经脉长度进行衡量,故有必要用根结现象予以解释,即:①用根结现象表现该经长度如何计算;②用根结现象表现该经深度如何测定。以这个为基础形成了表里开合枢的概念。如属于开的太阳经脉长度是从至阴至睛明穴之间,部位比较表浅,主要作用是“关枢”。据《素问·皮部论篇》所说:“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禀于肠胃。”可见,经气所表现出的开合枢现象在病理上主要与外邪内犯有关。
当然,十二正经的气血循行与根结所表现出的经络现象,在部位上基本是一致的,但由于循行的深浅、内外不同,所以长度与深度的计算不完全一样,根结部位与十二正经的起止部位也不完全一样,这点是应该弄清的。
3.有关开合枢与关合枢的争论
中医学术上历来有“开阖枢”与“关阖枢”的争论。在现存王冰所注《内经》中,均为“开阖枢”,而杨上善所注《黄帝内经太素》中为“关阖枢”,由于简写或习惯的原因,有时将“阖”字写成“合”,此时二者没有原则上的区别。由于杨注《内经》比王注《内经》要早,所以后世有些注家认为应该以杨上善所注为准,因而引起“开”与“关”的争论。李锄教授认为:①在繁体字中“开合枢”写成“開合樞”,而“关”字的繁体为“關”,但古代写字时,有人有时将“門”字内的“丝”字写成“并”字,与“開”字外形接近,因此繁体字中,开与关二字极易混淆。②开合枢是从动词来理解的,而关合枢是从名词来理解的。从动词理解,说明开合枢,是人体经络、脏腑气机的一种变化,也就是太阳、太阴经络及其脏腑的气机是向外开放、鼓动的;少阳、厥阴经络及其脏腑的气机是在表里之间进出的;阳明、少阴经络及其脏腑的气机是内敛、收藏的。而从名词来解释则说明它们是同一扇门上面的三个部分,“關”代表“门禁”,即门闩,说明太阳、太阴主抵御外邪,留存正气,“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阖”代表扉,即两扇门板,说明阳明、少阴主隔断内外,“胃足阳明令真气止息复无留滞,故名为阖也”;“枢”为“户枢”,即门开关时的转动轴,“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争论的主因是认为杨上善所注,时代最早,所以代表了《内经》的本意,因此列出了王冰所注的种种不足,及其与《内经》经文相冲突、相违背的地方。争论的主要区别有如李锄教授所说,是应该将其动词化理解,还是应该将其名词化理解。而且认为“两者只是一字之差,但实际上其意义却大相径庭”。
“开阖枢”与“关阖枢”,说明了事物的两个方面,即静态方面和动态方面,这样的解读,是希望我们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经络脏腑气机对全身的影响,使我们了解中医对事物的认识是辩证的、全面的。有如近年来对“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止”的讨论一样,其实是各自代表了局部真理,只有结合二者认识生命的形式,才真正开启了生命长寿之门。至于是否有脱简或误写,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以某一处的解读有“困难”,就证明“开”或“关”谁是《内经》中的唯一,进而排斥对方。古代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与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哲学等有着密切关系,在中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运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学说的要点就是动静分明、动静共存,没有静就没有动,不了解静,就无法了解动。如太乙图,就有原态图和升降图,原态图是一种静态图,升降图就是一种动态图;阴阳五行中所指也有静态和动态的区别,如本书在“《内经》导读”中所说,运气学说中也有平年、不及之年、太过之年的区别等。所以“开阖枢”与“关阖枢”没有必要二选一,或者说此时“二选一”反而不是明智之举,而是应该二者并存,犹如阴阳一样,共同来解释中医中纷繁复杂的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灵枢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