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
一、《内经》中对“标本”的论述
1.《素问·移精变气论篇》中“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黄帝内经集注》解释为“此言病有标本。而草有本末也。”可见本末指植物的枝和叶,标本指医生的诊断、治疗要切合病情变化,即本指病情,标指医生。也就是《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所说的“病为本,工为标”。医生的诊疗要根据病情而来。
2.《素问·水热穴论篇》:“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可见这里的标本指疾病先后关系,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3.《素问·标本病传论篇》:“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可见标本与阴阳、前后、逆从相提并论,含义相同。
4.《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提到“六气标本”。以自然界来说,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反映于地的三阴三阳为标,与标互为联系者为中气。以人来说,六经为标,六气为本,与标气相表里之气为中见之气。又如疾病的原因为本,反映在外的症状为标,与标病互相联系者为中气,见图10。
图10 六气标本图
5.本篇所说标本,主要指疾病的先后、轻重。
二、后世对标本的解释
1.《针灸大成·卷二》:“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标本者,非止一端也,有六经之标本,有天地阴阳之标本,有传病之标本。以人身论之,则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腑阳为标,脏阴为本;脏腑在内为本,经络在外为标也。六经之标本者,足太阳之本,在足跟上五寸,标在目;足少阳之本在窍阴,标在耳之类是也。更有人身之脏腑、阳气阴血、经络,各有标本。以病论之,先受病为本,后传变为标,凡治病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余症皆除矣。谓如先生轻病,后滋生重病,亦先治其轻病也。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为急。若中满、大小便不利,亦无标本,先利大小便,治中满充急也。除此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从前来者实邪,从后来者虚邪,此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也。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假令肝受心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也,当泻其火;然直泻火,十二经络中,各有金、木、水、火、土也。当木之本,分其火也。故《标本论》云: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既肝受火之邪,先于肝经五穴,泻荥火行间也。以药论,入肝经药为引,用泻心药为君也。是治实邪病矣。又假令肝受肾邪,是为从后来者,为虚邪,当补其母,故《标本论》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肝木既受水邪,当先于肾经涌泉穴补木,是先治其标,后于肝经曲泉穴泻水,是后治其本,此先治其标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其本也。以药论之,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经药为君,是也。以得病之日为本,传病之日为标,亦是。”
2.《本草纲目·序例上》引李东垣所说:“又如肝受肾水为虚邪,当于肾经刺井穴以补肝木,为先治其标;后于肝经刺合穴以泻肾水,为后治其本。用药则入肾之药为引,补肝之药为君。《经》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是也。”这里所谓“肝受肾水”,是指水不能生木,肾为母,肝为子,母虚及子,为从后来者的影响,故称之为虚邪。病机是肾中阴寒太过,肾阴受损,肾阳外越,肾原虚弱,影响到肝不得养。肝阳亢旺,脾气受损,以致出现心下满或曰中满证。因此用肾经井穴开窍行水,以治心下满为“急则治其标”。后取肝经合穴以治“逆气而泄”的水寒证,为“缓则治其本”。
三、关于标本的意义及其应用的一般原则
1.治病必求本
一般认为疾病的原因为本,疾病的外在表现为标。同一种原因,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仅仅从外部表现或可见症状上进行治疗,很难认识疾病的本质,往往压住葫芦又起了瓢,很难将疾病彻底治愈,这种治疗就属于治标。要将疾病彻底治愈,就必须寻找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从原因上着手治疗。中医的最大特点是辨证论治,也就是将所有的症状表现归纳起来进行分析,以求得不同症状的同一根源。从根源上进行治疗,称之为治病必求本。根据本篇对标本的认识,是先病者为本,后病者为标。这是从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来说的。还有就是影响生命进程的症状为本,而不影响生命进程的症状为标。有些病情虽然是后病,应该属标,但因影响了生命进程,又属于必须治疗的关键点,因此,本篇所说的几处先“治其标”,实际上就是在以治本为主的同时的一种变通法,与治本有同样的地位。
2.急则治其标
中医治疗疾病的最大长处就是治病必求本,是一种根治疾病的方法。但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又会出现一些特殊症状,这些症状不仅会加重疾病,更主要的是会影响生命进程,使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不解决这些症状,生命会受到损害,之后所有的治本方法都无法实施,因此看起来这些突发症状不是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而只是表现,但必须立即进行有效处理,将标视为本,反标为本,就称之为“急则治其标”。本篇所说急则治其标的情况主要有三种,即中满、大、小便不利(不通)。所谓中满,即腹中胀满,应该主要指腹水胀满,在腹水胀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去掉部分腹水,减轻腹压,是维持正常生命的重要处置,直到现代西医的治疗也是如此,可见当时对此重视的必要性。大便不通,出现急性肠梗阻,从《伤寒论》“急下以存阴”就可知此刻通便的重要性。小便不通就更是危急表现,对生命进程的危害更加明显。所以这些症状,看起来属于标,但由于症状紧急,危害大,都是属于必须立即进行治疗的首选点。
3.标本兼顾
此即指标本虽有先后,但治疗时必须同时顾及。如祛邪扶正、扶正祛邪的治法。这时往往出现标与本的地位相近,治疗时如果仅强调某一个方面,会延误治疗时机,延长取效时间,所以必须标本兼顾。如本篇所说“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这里的先治、后治,是实施治疗时的先后角度,强调的是“本而标之”、“标而本之”,不是治本而不顾标,治标而不顾本。如寒邪直中少阴,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太阳、少阴标本兼顾的治法。在针灸治疗中,使用阳中隐阴,或阴中隐阳的手法,也是此种含义。
4.标本相移
《素问·标本病传篇》说:“逆从得施,标本相移”,就是指标本之间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以互相转换,原先属于“本”的内容,可以转换成“标”,原先属于“标”的内容,可以转换为“本”,也就是治疗的重点出现转移。如本篇所说“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接着马上又说“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同样一个“中满”前者被称之为“标”,后者被称之为“本”,说明无论中满属于先病,或者属于后病;属于因,或属于果;属于主,或属于从,都是属于首先需要治疗的范围,这就是一种标本相移,角色互换。属于本篇所说的“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的内容。 灵枢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