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楼栋神秘兮兮的模样,钟南一头雾水,“帮我解什么围?”
“大人可是在为银子发愁?”楼栋微笑着问道。
“是啊,你是自己人,我就不瞒你了。”钟南苦笑着。
“大人,其实这笔钱,我们可以帮朝廷出了。”楼栋语出惊人。
“什么?”钟南差点跳了起来。他定眼看了看楼栋,发现对方并没有开玩笑的意思。
“你知道银子的缺口有多大吗?至少四十万两,咱们上哪儿去找这么多银子?”钟南将楼栋拉到一边,小声质问着对方。
“大人,难道您忘了那天我说的话了吗?我不是告诉过您,去年半年,咱们就有二百万两银子的利润吗?因为是第一年,所以打点各方的费用,要稍微多一点,算下来,最后到咱们手上的有近一百万两银子。”
楼栋的话让钟南看到了希望,他喜出望外地问道“那咱们手上,能拿出这四十万两银子来吗?”
“给我半个月的时间,凑出四十万两银子,问题不大。要不是咱们的生意,必须得有一定的流动资金,就是再多一些,也是能拿得出来的!”楼栋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不过这个时候,钟南却是怎么看,怎么也觉得顺眼。
“楼掌柜,你赚这钱也不容易,要不是因为我的缘故,估计你是不会作此打算的吧?”
“大人,这可不光是我的钱,是咱们一起的钱,您可一定要记住这一点。”楼栋乐呵呵地说道,“只要大人舍得,我有什么舍不得的!”
“楼掌柜,啥也不说,钟某人在这里谢过你了!”钟南郑重地鞠了一躬。
“大人,您不用给我客气,我可是有条件的。”楼栋补充到。
“对,是应该有条件,不能让你白出这么大一笔银子。”钟南反应过来。
“是啊,咱们挣钱也不容易,得向朝廷要点好处才行。”楼栋露出了狐狸般的笑容。
对于楼栋的表现,钟南不但不反感,反倒是很认同——在商言商,就算是父子兄弟,也应该好好计较一番。
“算起来,是咱们帮朝廷解了围,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上面应该不会反对的。”钟南回应到。
“是这样的……”
随后楼栋说出了他的要求。
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作为交换,楼栋希望朝廷能设置一个海商名录,名录里面的商行,不但享有朝廷的各种政策优惠,还有各种优先权利。换言之,名录里面的商行,是朝廷扶持的对象,他们会越做越大,逐渐挤垮那些小商行。
对于楼栋的要求,钟南的分析是朝廷肯定会同意。其实政商一体,在古代是太正常不过的情况,楼栋只是把这一切明朗化而已。
“楼掌柜,到时候我会给上面建议,给你做一个捐赠仪式,这样可以提高你在京师商人圈里的名望,对之后商行的发展也是大有帮助的。”钟南想起了后世的那些慈善晚会,做公益的同时,也让商家做了广告,出了名,不妨借鉴一二。
“那就太好了!”楼栋没料到,钟南会给他争取这样一个福利。那时候的商人地位不高,所以他们对名声更加渴望,钟南的这个做法,无疑是挠到了楼栋的心尖儿上,顿时就让他兴奋不已。
事不宜迟,第二天一早,钟南安排好了蓟州这边的事情,就和楼栋一起返回了京师。
楼栋的商行叫做“鸿运商行”,总部设在京师,福建和山东各有一家分行。此次帮朝廷出银子,给蓟州将士发放部分饷银,就是以商行的名义进行的。
钟南找到内阁首辅赵志皋,先是通报了蓟州军营的最新动态,然后再告诉了对方一个好消息京师的“鸿运商行”,得知蓟州将士生活困难,愿意捐赠白银四十万两,帮助他们改善改善。不过,商行那边,希望朝廷能够拟出一份海商名录,并将“鸿运商行”纳入名录。凡名录里的商行,将享受优待。
另外,钟南提议应当给“鸿运商行”的掌柜楼栋,举办一个捐赠仪式。此举不但可以教化其他商人,也算是给商行做了广告,算是表达对商行的感谢之情。
赵志皋略微思考了一番,就同意了这个方案。
半个月后,楼栋将四十万两银子凑齐,捐赠给了朝廷。朝廷也投桃报李,整理出了一份海商名录,名录里面仅有十家商行,“鸿运商行”也在其列。并规定凡名录里面的商行,可以优先参与朝廷的部分招标采购,可以在港口优先通关,可以优先收到朝廷水师的保护……
捐赠当天,朝廷特意举办了一场仪式。户部左侍郎陈升雁和兵部右侍郎钟南等朝廷高官,参加了捐赠仪式,并且给“鸿运商行”颁发了一块牌匾,上面是内阁首辅赵志皋手书的商行名称。至此,“鸿运商行”在京师,乃至全国名声大噪。
之后,四十万两银子,分两次下发到了蓟州将士的手中。钟南全程兼管,保证了所有银两全部发放到位,没有被人克扣一丝一毫。
当然,也有人拿“鸿运商行”和钟南的关系说事儿的。毕竟,楼栋和钟南的关系,在京师的上层圈子里,并不是什么秘事。
只是这一次,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没人理睬这种“捕风捉影”的抨击,相反,大家都一致称赞侍郎大人的高尚情操。
御书房里,朱翊钧和钟南相对而坐。
“钟南,这一次的事情,你办得不错,算是给我长了脸。当初我力排众议,让你坐上兵部右侍郎的位置,还有不少人说三道四的,如今个个都交口称赞,说我慧眼识珠。哈哈……”朱翊钧甚是得意。
“我也只是为皇上分忧而已。”钟南并不居功。
“真的是为我分了忧啊!你也知道,现在朝廷上下,到处都缺银子,连我夏季的冰块和冬季的木炭,都减少了不少。朝廷真的是一时半会儿拿不出来那么多钱,所以才拖欠了蓟州将士的饷银,我也很无奈呀!”朱翊钧感叹着。
“皇上,其实我倒是觉得,朝廷的税制方面,还有一些改进的余地。”钟南斟酌着说到。
“哦,你对这些事务也有研究?”朱翊钧觉得很意外。他原本以为钟南只会带兵打仗,哪成想对方还“多才多艺”。
“略知一二吧,再加上户部有位官员,给了我不少的启发。根据我的分析,要是改制得当,肯定能给朝廷增加不少的税银。”钟南诱惑着朱翊钧。
“当真?”朱翊钧果然很感兴趣。不过他也有顾虑,“改税制哪里有那么容易,先缓缓再说吧。”
钟南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想说服皇帝,并不容易。他没有继续改税制的话题,而是附和着对方,“确实是不容易。”
“改税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只能慢慢来。平日里,你可以先做做方案,待时机成熟了再说。”
朱翊钧给钟南的提议定了调可以先行调研做方案,至于其他的,暂时先缓缓。
“还是皇上想得周全。我会和那位户部官员,多沟通沟通的。”钟南答到。
“对了,是哪位户部官员啊,看来,他还有些才干,能够得到你的认可。”朱翊钧突然问起了这个问题。
“是户部员外郎靳士程。”对于下属,钟南从来都是抓住机会,帮他们不断进步。他当着朱翊钧的面,说了不少靳士程的好话。
“既然如此,一个员外郎也太委屈他了。刚好,户部这边,尚书的职位一直空着,陈升雁和柳成远就各自提上一级;你说的那个靳士程,先做一段时间的郎中,要是表现不错,过个一年半载的,就可以升任右侍郎了。”朱翊钧一锤定音。
“多谢皇上!”钟南没想到皇帝如此大方。
“你现在的力量还比较弱小,我不帮你提拔几个人,怎么斗得过那帮老头子呢。”朱翊钧笑道。
“皇上,我们定不负你所望。”钟南上前叩谢。
离开皇宫后,钟南找到靳士程,向他提前通报了好消息。靳士程知道自己能够得以升迁,全仗着侍郎大人的保荐,一向谨小慎微的他,当即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意愿。
之前,靳士程投靠在钟南麾下,更多的是申时行和许国的意愿,他本人对钟南并不是很看好。在他看来,钟南虽然深受皇帝器重,可是根基很浅,跟着侍郎大人,并不会有多大的发展。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钟南的势力不断壮大,也渐渐有了主动来投的官员。特别是打垮汪仲华的那一次,让靳士程看到了钟南的厉害之处,从那时候开始,他才算是真的心甘情愿为钟南效力。
结果,没过多久,钟南又给了靳士程一个惊喜——在户部做了五年多员外郎的他,终于再进一步,坐上了郎中之位;更让靳士程兴奋的是,搞不好再过一段时间,他可能会升到右侍郎的高位,那是他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职位啊!
看来,正如许国离京后,给靳士程的信中写的那样只要紧跟着钟南,他的官途肯定会更加顺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