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一十九(八柱)
对于这些从古至今的家族为何能够延续至今,齐聿颇为好奇,于是问道:“后来呢?北魏就此灭亡了?”
独孤慈笑道:“北魏分裂了,不过在分裂的过程中,少不了一个被鲜化了的汉人。”
“谁?”齐聿好奇道。
独孤慈道:“他叫高欢,高欢不仅有一个“贺六浑”的鲜卑名字,还娶了一个鲜卑贵族出身的娄昭君之后为妻。他实则是一个鲜卑化了的汉人。”
北魏正光四年,北方爆发六镇戍卒和各个附属北魏的独唯部落起义。高欢认为时机已到,便带着个人野心,先后参加了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领导的起义队伍。在义军中暗集死党,窥测时机,发展个人势力。后来,他看到契胡酋长尔朱荣势力强大,便与死党尉景、段荣等叛离义军,投奔尔朱荣,并很快赢得尔朱荣的信任,取得亲信都督(注:尔朱荣卫队长)的职位。
永安三年,魏孝庄帝诱杀尔朱荣于洛阳,高欢乘尔朱氏混乱之机,说动当年被尔朱荣兼并的六镇起义军二十余万众军民归顺自己,并把他们带往河北,这二十多万之众的六镇兵民,遂成为日后高欢起家的政权资源和兵马雄狮力量。
第二年,即北魏普泰元年,高欢率众进据冀州(注:今河北冀县),笼络当地世族地主,利用独唯部落的隔阂,煽动反尔朱氏情绪,一时人声鼎沸,势力陡增。
永熙元年三月,尔朱兆率二十万大军进攻高欢。高欢以逸待劳,以少胜多,重创尔朱军,乘胜进据魏都洛阳,成为实际控制北魏政权的“太上皇”。这年的七月,高欢攻克晋阳,彻底铲除尔朱势力。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定居晋阳遥控朝政。从此,高欢及后来的北齐历代帝王,刻意经营晋阳,使晋阳成为北魏、东魏、北齐三代实际上的政治中心,史称“霸府”。
永熙三年,北魏孝武帝不甘作高欢傀儡,高欢兵进洛阳废其帝位,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注: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另一军阀宇文泰率领自己的部众西入潼关,亦拥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
北魏遂告消亡。
面对愈演愈烈的兵变,北魏只好反过来勾结原先设立六镇所要防御的柔然人共同镇压六镇兵士的叛乱。破六韩拔陵战死后,北魏把起义失败的六镇兵士二十多万人押送到冀州、定州、瀛州等地安置。但在葛荣率领下,各路起义兵士复合一处,号称百万,声势更大,洛阳为之震动。
这时候,被北魏政府安置在秀容的残余羯族部落的酋长尔朱荣,带领本族八千强悍骑兵,趁葛荣轻敌,设伏山谷,伺机突袭,葛荣兵败被杀。
也就是说,万俟丑奴兵败被擒后,六镇变乱暂时告一段落,但北魏政局并没有因此而稳定下来,反而在尔朱氏军阀的干政之下,走向灭亡之途。
永熙三年,北魏孝武帝不甘作高欢傀儡,高欢兵进洛阳废其帝位,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另一军阀宇文泰率领自己的部众西入潼关,亦拥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
独孤慈道:“东魏、西魏的开始,也就是关陇豪强的开始。”
齐聿问道:“关陇豪强是有那些势力党羽?”
独孤慈道:“东魏、西魏开始,关陇豪强登上历史的舞台,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庾、桓、谢这些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土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就在当时,八柱国横空出世,当时关陇豪强中的主力有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
独孤慈继续道:“而本王的祖上,就是独孤如愿,也就是独孤信。当年由于宇文泰率领自己的部众西入潼关,亦拥立元宝炬为帝,所以宇文泰也就成了十二大将军之首。”
齐聿笑道:“‘八柱国’,想来应该是周礼治六军之意。后来呢?独孤家族如何?你们又为何要反武媚娘?亦或是为何要将我请来?莫不是要将我绑在你们的战车上?”
独孤慈道:“齐公子可知道八柱国几位重要将领的结局如何?”
齐聿点点头,毕竟齐聿猜测独孤慈邀请他,是为了将自己绑在独孤慈的战车上,若是不知道独孤慈家族的势力,他也无法判定独孤慈就有能力与朝廷抗衡。
独孤慈笑道:“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分别是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皆世之名将。此外另有王思政、韦孝宽、宇文深、王罴、蔡佑等名将,关陇党羽中,其它后起将才如宇文宪、尉迟迥、长孙晟、贺若弼、韩擒虎、李靖、侯君集等。”
齐聿道:“杨忠是杨坚的父亲,这个我倒是晓知,不过十二大将军里,贺兰祥、宇文导等流又是何人?”
独孤慈道:“宇文导是宇文泰侄儿,贺兰祥是宇文泰外甥,除此之外,十二大将军之外的武将,宇文宪是宇文泰第五子、尉迟迥是宇文泰外甥、长孙晟是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的父亲。在这家族中,大多数家族都是相互通婚,所以根深蒂固,而我们独孤家族才被孤立无援。”
齐聿道:“看来你们独孤家族相比其他世家,倒是弱了不少。”
独孤慈笑道:“弱未尝不是好事,而他们强势的家族,一般都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宇文泰家族,宇文泰是南北朝名震天下的兵家大将军,他所创建的丰功伟绩,直到今日还深深的影响当世的将军。
宇文泰生于乱世,养成了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他所在的时代,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这与南北朝众多荒淫放荡的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这种执政风格也被后来的周武帝,隋文帝所继承。
在他数十年的将军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后世向称良法,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影响,可以从隋唐的军事体制中找到,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折点,中原的帝国权力体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他率先废除了流行千年的宫刑,结束了这一不人道刑罚的历史,在与东魏,南梁的三国鼎立过程中,纵横捭阖,攻城拓地,先后袭取了蜀地和江陵,大大扩展了西魏版图,使西魏在军事政治斗争中逐渐转弱为强,为北周统一北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功业若此,盛矣哉!
宇文泰做为能与高欢抗衡的一世之英雄豪杰,可以说西魏北周的辉煌都出自他的手中,虽说他与另外七人并称八柱国,但实际上他是府兵乃至整个西魏的真正领导者。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
虽然最后宇文氏的北周为隋所灭,而后又代隋以唐,但宇文氏一族早就与杨氏李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当年的并肩共患难,或是后来的联姻,以至宇文皇族后来虽经隋文帝大量捕杀,但仍有其它同姓旁支以高门大族的形式繁盛不已,其中有许多人也继续担任显贵,如隋朝的宇文庆、宇文恺,唐朝的宇文士及等。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厚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隋特别是为唐所沿习,而宇文氏因此在后来被保存下来,可以说也是福报吧。
赵贵家族,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在战乱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荣军,葛荣战败后投入尔朱荣麾下,后又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以军功做到了镇北将军。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之后,赵贵诈降于侯莫陈悦,骗取其信任后为贺拔岳收尸,随后出奔平凉,拥立宇文泰为主帅。平定关中后赵贵又参加了宇文泰与高欢在河桥、玉璧、邙山的激战,而后在广武大败柔然,斩首数千。“寻拜柱国大将军,”“孝闵帝践阼,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宇文泰死后,宇文护辅政,而赵贵自认为当年于宇文泰平起平坐,而今却要居于宇文护之下,甚为不平,于是与独孤信密谋杀掉宇文护,但在即将动手之前被独孤信制止,随后为开府宇文盛告发,赵贵因此被宇文护诛杀。赵贵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元欣家族元欣字庆乐,其父为魏献文帝之子广陵王元羽,其弟为北魏节闵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国皇室近支。元欣为人粗鲁率直,素以飞鹰走狗为乐,并不见得有什么大才,但当魏孝武帝为高氏所迫出逃关中投靠宇文泰时,元欣率先响应,这一步好棋给他带来了后半生的煊赫荣华,一下子成为西魏皇室诸王之首。“为大宗伯,进大冢宰、中军大都督。大统中,为柱国大将军、太傅”。“后拜司徒。恭帝初,迁大丞相。”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