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剑歌

章二百三十六(灭佛有因)

剑歌 映月 4872 2021-04-06 12:50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三十六(灭佛有因)

  后秦僧人,为名僧鸠摩罗什的弟子,曾助道安译律藏,又讲《正法华经》和《光赞般若经》,听众常达千人,后随鸠摩罗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译经,为译场中重要人物,除译有《妙法莲华经》外,尚著《法华义疏》,并注《中论》,卒年七十。

  南北朝僧人,俗姓崔,清河人,十岁便以博见而驰名,少年出家为僧,曾赴庐山师事慧远,后赴长安师事鸠摩罗什,晚年居建康道场寺,不同意竺道生顿悟成佛说,主张渐悟说,南朝宋元嘉中圆寂,世寿七十一岁,著有《辩宗论》、《十喻序赞》、《胜鬘经序》、《涅槃经序》、《修行地不净观经序》等。

  南朝宋僧人,俗姓范,十六岁出家,师事鸠摩罗什,为其门下四哲之一,后赴建康弘法,居东安寺,受到宋文帝刘义隆的礼遇,在其教化下,宋文帝亦信佛。著有《老子略注》、《无生灭论》,译有《涅槃经》等。

  后秦僧人,汲郡林虑人,十二岁出家,云游四方,博通内外诸典,后入长安,从鸠摩罗什译经,并讲新译之《菩萨戒本》、《中论》、《法华》等,受到鸠摩罗什的赞许,曾代表僧众与师子国入华婆罗门学者辩论,获得胜利,从此名声大著。

  南朝宋僧人,俗姓范,十六岁出家,师事鸠摩罗什,为其门下四哲之一,弘法,居东安寺,受到宋文帝刘义隆的礼遇。在其教化下,宋文帝亦信佛,著有《老子略注》、《无生灭论》,译有《涅槃经》等。

  后秦僧人。汲郡(今河南汲县)林虑人,十二岁出家,云游四方,博通内外诸典,后入长安,从鸠摩罗什译经,并讲新译之《菩萨戒本》、《中论》、《法华》等,受到鸠摩罗什的赞许,曾代表僧众与师子国入华婆罗门学者辩论,获得胜利,从此名声大著,晚年居彭城弘法,弟子三百,问学者千余。

  著有《法华经》、《金光明经》、《十地经》、《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等义疏,世寿七十四岁。

  后秦僧人,俗姓傅,北地泥阳人,出身官宦之家。

  初为长安大觉寺僧,师事弘觉法师,后为鸠摩罗什的弟子,受秦王姚兴的重用,委以“僧正”之职,负责整肃僧尼戒行,为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位“僧正”。

  东晋僧人,受戒于庐山慧远,受学于长安鸠摩罗什,后秦国主姚兴命其为僧官,充任悦众知事,二十八岁圆寂。

  唐代僧人,世称牛头六祖。亦称“道钦”,俗姓朱,昆山人,二十八岁时,始发心入道,礼玄素禅师为和尚,从居鹤林,修习牛头禅法。

  后得其旨,乃赴余杭径山,结茅独处,僧俗闻其名,来参学者甚众,德誉遐彰。

  后秦僧人,俗姓马,扶风人,十三岁出家,负笈至长安师事鸠摩罗什,后避战乱,在淮南寺中仍讲《涅槃》、《大品》诸经不辍。又与颜延之、何尚之等为友,谈儒论佛,十分相得,著有《实相论》、《明渐论》、《申无生论》等。

  后秦时僧人,姓氏不详,京兆人。十岁出家,从师受业,初学《观世音经》,后读《法华》一部,十八岁,博读转多,与僧叡相善,受具足戒后,造诣愈深,禅律经论兼通,秦主姚兴甚为钦重,及鸠摩罗什入关,译出经论,导并参与详定,又精研众典,博采真俗,著成《成实义疏》、《三论义疏》及《空有二谛论》等。

  至南朝宋孝武帝升位,遣使入关征请,导欣然应诏,至于京师中兴寺,孝建初,敕于瓦官寺开讲《维摩经》,后辞还寿春,卒于石涧寺。

  东晋、南朝宋僧人,俗姓王,河内人,初从长安梵僧鸠摩罗什,专意于《十诵律》,被人喻为“持律第一”的释迦牟尼大弟子优婆离,后应吴人之请,在闲居寺说法,据传身边常有异香飘散,吴人视为神异。

  北魏僧人,曾入鸠摩罗什译场,得其所译《成实论》,赴彭城开讲,听者如云。

  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元宏专程去白塔寺,听其讲《成实论》之义,门徒辈出,名著者有僧渊、道登等,为北方《成实论》学派的重要人物。

  佛教术语。指鸠摩罗什门下的十位高徒:道生、僧肇、道融、僧叡(以上亦称“什门四圣”)、昙影、慧严、慧观、道恒(以上八位亦称“什门八俊”)、道标、僧正。

  仓央穆嘉听了刘晓泊精彩的讲述,拍手称快,道:“刘先生对佛家真是了解甚多啊,不去修佛法可惜了,若是刘先生真的修了佛法,以刘先生的聪明才智,定能够修的大乘境界。”

  听了仓央穆嘉的话,众人哈哈大笑。

  白夜行跟风笑道:“是啊,晓泊,你倒是不如去修佛算了,哈哈……”

  刘晓泊无奈道:“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我刘晓泊又怎能负了各位弟兄?”

  说完,刘晓泊看向仓央穆嘉,问道:“高僧莫不是也是梵僧鸠摩罗什的子弟?不然如何认识凉州鸠摩罗什寺的僧人?”

  仓央穆嘉闻言,眼中露出一丝落寞,随后摇摇头道:“我本是长安城的僧人,拜在名师之下,奈何因为太宗时期师傅犯了大错,师傅门下一脉的弟子全部都死于非命,只有我被我家主人狸猫换太子,死里逃生。至于我如何认识鸠摩罗什寺的僧人,这说来就话长了。”

  “哦?”刘晓泊道:“如何说来话长,不妨说来听听。”

  仓央穆嘉道:“前秦时期至隋唐时期,灭佛扬道历经两次,而佛家在中土当时也在当时的屠杀下,遭到了灭顶之灾。”

  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一般认为是于汉明帝时。

  佛教自传入中土以来,曾几度辉煌。

  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起初佛教极度疯狂,贪奢淫欲,大肆宣传割肉饲鹰、铁钩挂体、剥皮书经、烧身供佛等残忍行为,当时百姓对佛教极端狂热,如有人当着大众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鸟,遍体流血却颜色不变,又有僧人自以铁钩挂体,燃点千灯,一日一夜,端坐不动,在这样的狂热下,唐朝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今天。

  然而盛极必反,佛教的发展,给寺庙和僧人带来巨大的钱财利益,加上佛教寺庙往往享有免税,田地,女婢,奴隶等贵族特权,这造成了当时中原财富向佛寺的极大集中,严重影响了中土帝国的发展,所以就有官员说“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

  另外,由于僧侣不事生产不服劳役,还拥有大量仆役,女婢。

  在人力劳动匮乏的情况下,佛家不用劳服役的情况对帝国的发展和兵马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

  寺院钱财力量的过分发展,终于引起了中原世俗朝廷官员的强烈不满,而僧侣不守戒律霸占田产鱼肉百姓的行为更积累了大量帝国矛盾,种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时,导致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

  当时佛教史上所谓“二武一宗”之难,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在宰相崔浩的劝谏下,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魏道武帝、魏明元帝、魏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以期使后魏帝王容易接纳。

  魏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从此笃信道教。

  魏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

  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起义,有众十余万人。

  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

  崔浩趁机劝魏太武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剑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