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剑出隋山

第16章 江湖井,紫武山

剑出隋山 柯智 4632 2021-04-06 12:0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出隋山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十六竷江湖井,紫武山

  近几日的朝堂之上氛围格外凝重,人心惶惶。文武百官这一周可谓是度日如年啊,归其原因并非是民间有乱,也不是朝堂有争,而是北莽皇庭来了迎亲的使者。

  六百年的大唐发展至今其国力可谓是空前绝后,在上国家库存充盈百官兢业,在下百姓人人温饱安居乐业。只不过因为多年的安逸让唐朝的中心由当初生逢乱世时的穷兵黩武,变成了当下的文治升平。因此大唐九州除了地处边境常年需要和蛮夷交手的河北道燕州、陇右道凉州、剑南道蜀国尚且还存着剽悍的民风外,其他各地几乎是人人想着经商、务农、读书、学文,哪里还有人会去参军习武。由其是中原地带,地处平原地域肥沃广袤,多年的安逸富足让老百姓们早就忘了该如何提刀御敌,反而是新学诗文成了当下的风潮。就连田间耕地的农民都能够随口点拨几句当下的政事,唱上几首朗朗上口的辞曲。

  可大唐如此却并不代表外敌也在歌舞升平,北莽之地处唐境之北,虽然地域辽阔却异常贫瘠。各部落间的冲突在六百年内从未停断过,昨日可能是哥哥杀了父亲当上了大汗,明天就有可能弟弟将哥哥逼下了王位,朝堂局势都如此之乱,更何况下治的臣民?

  北莽之地的民风在于尚武、尚勇、尚斗。虽然这些北莽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秉性常常为关内“知书达理”的百姓们所耻笑鄙夷,但也正因为他们荒蛮的民风才促成了如今北莽的强大。在加上其环境常年处于一种,风沙过后一阵霜,才见日照又下雨。

  如此之恶劣环境,如此之匮乏资源,如此之彪悍民风,其军队当为一只盘旋在中原北端的猎鹰。近几年来更是秣马厉兵对着中原虎视眈眈,好似只要北莽汗王一声令下,那六十万北莽突骑便会奔挥南下直至中原腹地。

  唐策宗李嗣为了稳定北莽,便在前几个月派遣了使者希望以公主下嫁汗王和亲和边境通商的方式来安抚北莽。一来只要联姻便能为唐莽两地换的至少十年的平底,二来两者一旦通商两国边境便会模糊,进而能够弱化北莽对于中原的仇视,长久以往甚至可以同化蛮夷。

  就在李嗣派出使者的同时,北莽皇庭的旧王完颜茂刚死,其儿子完颜洪新王上任。这时候的北莽局势上不稳定,完颜洪此时还在为平叛各个部族的内乱忙的焦头烂额,哪里还顾得上挥师南下的事情,自然也是顺水推舟的答应了和亲的事情。不日便派出了迎亲的使团到了长安。

  可问题就出在了这里,迎亲的使团入了长安觐见了皇帝,却从始至终没有看到那位下嫁的公主。使团在长安城中已经住了近七天的时间,每一日都会上朝和李嗣商讨迎驾公主的事情。而李嗣则总会找各种这样的理由来推脱,一会是公主下嫁并非儿戏需要置办彩礼,一会是礼法制度还需礼部操办,后来干脆就说公主今日身体有恙不可受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之乏。

  使者一日日的求见,气势一日日的见涨。不断的逼问着大唐的天子,所谓君忧臣辱,君辱臣死,这满朝的文武百官见着皇帝莫名其妙被一个小小的北莽使者不断追逼,却就是不交出公主。身在云里雾里不是事情何为,还得看着他国使者天天在自己的朝堂之上耀武扬威,你说怎能不憋屈?怎能在上朝下朝是不各个紧锁着眉头?

  而为何皇帝总以各种理由推脱却就是不交出公主,甚至连面都不让北莽的使团见上一见呢?

  因为大唐皇帝的小公主,霓裳公主李洛阳失踪了。

  “退朝——”随着司号太监的一声长喝,文武百官行完了礼便纷纷退出了大殿。今日一同往常一样,皆是各个眉头紧锁,皆是满面的憋屈。

  退朝之后,皇帝移驾处到了处机殿中批阅奏折。李嗣还未进门,却已经发现有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监正恭敬的跪在案前等着自己了。见到此人李嗣满面的愁容顿时一扫而空,他赶忙挥了挥手上属下人全部都退出了殿外。李嗣之所以这么高兴是因为他的这名属下无事绝不登三宝殿,而有事也绝对是报喜,他父皇唐凉宗李显在位十年里这个太监是这样,他在位的三十年间这个太监也依旧是这样。似乎天底下就没有他办不成的事。

  这太监身披一件大红绫缎,满头白发在跪着时能直直触到青石地砖。双手修长苍白,但指甲缺如那一身衣服同样鲜红艳丽,看着像是用血染出来似的。

  太监听到了脚步声,赶忙转身行礼。李嗣快步的走上了案边一屁股坐下摆了摆手示意那人平身说道:“锁匠毋须多礼,霓裳有消息了吗?”

  白发太监平身后弓着腰朝李嗣报告道:“得线报,三日前霓裳公主正在许昌准备往余杭临安方向行进,依奴才的估算此时霓裳公主已经到了亳州。”

  嘭!李嗣听到这消息气地重重啪了一下书案怒道:“她去好死不死的跑到临安去做什么?”

  帝王一怒吓得白发太监赶忙伏在了地上宽劝道:“皇上息怒,皇上息怒,依奴才所见公主可能是去参加试武大会了。”

  “试武大会?”

  太监继续解释道:“按照当年开国天师周玄龄的建议,唐祖皇帝曾在六百年前设立了江湖井。目的是为了牵制江湖人士的动乱,好让朝廷能够更方便的掌控这群游侠武夫。”

  李嗣深以为意的点了点头:“江湖井朕也是听说过的,只不过这件事情一直以来都是由紫武山的人来操办,锁匠你也是紫武山出来的,先起来吧,”李嗣缓了缓情绪朝太监摆了摆手道:“和朕好好说说这江湖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谢皇上,”太监诚惶诚恐的行礼起身道:“当年天师在辅佐唐祖登基之后华夏九州皆是处于百废待兴之态,虽说兵乱已定但是民乱却未平。而民乱之根本就在于这些江湖游士,他们这群人天性散漫不服管教,全然不顾天下之大体。当时的民间江湖大派有十七座,名门有六十二家,小宗小教更是不计其数,武夫以武犯禁,方士以术蛊民,文庶以文争胜,侠士以游忌安。”

  “当时的乱民与朝廷作对的资本无非两者,一为武,二为文。对于学文者周天师向唐祖皇帝在长安设立寒学府,大收天下文庶寒士入国都进学,并且只给虚职不赋实权。让这群文庶只能皓首穷经青春作赋,却不能入仕登堂左右朝政。此举一方面保护了氏族显贵之利益,另一方面也好似让那批底层文庶见到了升迁庙宇的希望从而稳定了人心。此后六百年文庶百家争鸣之场面早就在寒学府的招揽和打压下不复存在,如今便成了儒术独大的一家之局。”

  “而乱民之中最让人忧烦的确是武者,武者之修为由周身脉门感应天地气机而壮大,武道修为极高者可以靠着天人感应移山搬海,且当时海宇之内武学名门林立不乏根深蒂固的氏族名流。当年天师作为修证武道第一人,甚至江湖传闻天师离着仙人飞升只差那一步之遥,因此天师在江湖上有着极高的名气和威望。于是天师以朝廷之名义招揽了多家武林名门,将其根基迁入紫武山之中。为了提高紫武山在江湖之中的影响力,周天师结合多个为朝廷效力之武道巅峰者在紫武山设了一口井,这口井便是此前提到的‘江湖井’”

  李嗣扶着自己的龙须问道:“那这江湖井到底有什么用?”

  白发太监继续道:“习武之人一生之中的第一个分水岭是在他习武后是否能够感应到气机的流动,若是习武者感受不到天人之应察觉不出脉门周身的气机,那么习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强身健体的一项运动罢了,反之若是能够贯通脉门,借用气机运络周身则说明此人已经跨过了俗人的门槛,能够进一步证武登峰了。”

  “而江湖井之用处在于能够借太阳东出之紫气,环宇夜空之星辰凝聚紫武山中的气机流动。这样一来便能够提高习武者在紫武山中产生天人感应的几率,并且其修行的速度相较于紫武山下至少能快出三倍之余。而当下皇上不乏能为朝堂效命的武者也正是归功于周天师的紫武山和江湖井。”

  李嗣听完爽朗一笑道:“哈哈哈,果然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了。”

  皇帝龙颜大悦神色放缓,可白发太监却依旧不敢显露任何得意之色。

  果不然李嗣眼神一凛,轻巧巧的瞥了一眼白发太监继续追问道:“说了这么多屁话,还是给我道不清试武大会。”

  刚起身还没有多久的白发太监此时已经是第三次跪在地上了,他以额贴地颤巍道:“奴才愚钝不懂简明扼要,耽搁了皇上的军机政事,奴才该死。江湖中人在听说了江湖井对于修炼武道的奇效后便对其趋之若鹜,纷纷想要投靠紫武山。经过了三百年的发展,虽然周天师已然仙逝但是紫武山却成为了江湖人士所拜服的圣地。而也渐渐有了井上江湖和井下江湖一说,紫武山下的江湖便是井下江湖,而紫武山上便是井上江湖。这试武大会便是一场井下江湖人士企望登上井上江湖的试炼,只要挑战者众最后胜出的人能够赢下守井人便可以登上紫武山进行修炼。”

  “可试武便试武,为何要选在余杭临安?”皇帝眉头一皱问道。

  白发太监刚想开口回答,门外侍者却入殿报道:“禀报陛下,两位大人已经在门外候着了。” 剑出隋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