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潞府风云

第99章 王命粮差

潞府风云 诀明子 6761 2021-04-06 11:35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潞府风云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传王爷令旨,宣王府领护卫内统领陈卿,即刻到长锦宫觐见!”

  陈卿领旨谢恩,心中掩饰不住地激动。

  半年了,他终于等到了重回王府的这一天。

  周围,静悄悄的。院子里只有他一个人。初春的风还带着些寒意,一冬的冰雪还未完全消融。

  一路上陈卿小心翼翼的跟在那公公的身后,朝王府走去。

  眼前通往王府的道路对他而言,并不艰难更不陌生,此刻他却觉得走得并不轻松。

  “这,这位公公,赵怀恩,赵公公怎么……他不在吗?”

  临近王府大门牌坊街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问道。

  “你说赵承奉啊,他回家探亲去了。”那公公阴阳怪气的道。他说到这里忽的停下脚步,转身看着陈卿道,“你刚才叫我什么,这位公公?你不认得我吗?”

  陈卿愣怔下,摇摇头。

  那公公皮笑肉不笑的道:“陈首领真是贵人多忘事啊,要知道你在这王府里的第一次升官就是杂家给传的旨啊。怎么着,你看能想起来吗?”

  “第一次升官?”陈卿努力回想着,终于想起什么,眼前这个公公可不就是当初传旨升他为承运门护卫首领,后来还带他去世子府的那个,好像姓王……。

  想到这里他赶忙拱手致意道:“原来是王公公,实在是好久没见。”

  那公公原本绷得紧紧的脸孔上这才裂开了点,拱手示意道:“还算你有记性,杂家名叫王敏,你记住喽,以后可千万别忘了。

  说着打量着他,啧啧叹道:”陈护卫果然是英雄出少年,这才短短两年不到的功夫,居然就做了王府的六品官,真是可喜可贺啊。”

  陈卿抬手谦让道:“哪里哪里,这还不是借了公公您的吉言!”

  那公公的脸上这才渗出一股笑意:“哎呦呦,瞧这张嘴,可是比来的时候会说多了。难怪升的这么快。”

  陈卿心里暗骂一声“这话说的,老子有今天那是拿命换来的,跟嘴有个屁关系。”脸上却一脸谦恭道,“多谢公公赏识,小的年少浅薄,日后还少不了仰仗公公多多照顾啊。”

  “好说好说。”那公公笑的合不拢嘴。

  两人又互拍一会儿。

  那个姓王的公公长叹一口气道:“陈卿啊,我看你这个小后生人也不错,杂家也就认你这个小兄弟了。我这里有几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陈卿做出一副谦卑的样子道:“公公这是说哪里话,有什么要指教小子的,还望请讲才是。”

  那公公装腔作势一阵子,忽的抬高嗓门道:“还记得当初我带你第一次见世子爷的时候,出门怎么跟你说吗?”

  陈卿愣怔下。

  只听他说道:“我当初就曾告诫你,世子爷就是未来的沈王爷,是这潞州城的王,多少人巴结他还来不及。他抬举你,给你升官,你却帮着那朱勋潪在背后对付他,这叫什么,这是恩将仇报。”他说话声音有点大,好像生怕他听不到一样。

  陈卿没想到他会来这么一句,一时木然,静候着他的下文。

  他果然接着又数落了他几句。

  正待陈卿以为他要开始劝自己不要再跟世子爷作对的时候,却见那公公忽的像是中了邪一样,话锋一转,长叹了一口气,慢慢凑到他身边,压低声音道:“不过话说回来,这世子爷有时候也是心胸太过狭隘,当初容不下自己的亲弟弟也就算了,今天连自己个侄子也容不下,这样的气度有朝一日怎么君临这潞州城啊。”

  “啊?”陈卿一怔,以为自己听错了,瞪大眼睛看着他。心想到“这是怎么回事,我没听错吧,这个刚还以世子府第一公公自居,维护世子权威的人,怎么突然一下子骂起了自己的主子?而且还当着他这个明显跟朱勋潪关系密切的人的面,暗示是世子爷害死了郡王爷,这,怎么听得……。”

  正在他纳闷的时候,只见那公公又靠向他身边几步,这下干脆把嘴巴凑到他耳边,小声道:“陈卿啊,我刚才虽责备你几句,说你不识时务,不该跟世子爷作对,那也是为你好。虽然咱们接触不多,但在我心里一直认你是条好汉,尤其是你对郡王世子朱勋潪,那份忠诚,那真没的说。”

  “正因为如此,我接下来说几句话,你千万要记住。”他说着四处张望下,声音压的更低道,“依我看,王爷此番召见你,定会让你官复原职,继续在王府效命,说不定还会把你留在他身边。不管怎么样,你今后都得小心世子,和他身边王琳那些人,千万别让他们抓住把柄,那可就不得了了。

  我说的这话你回头也可以告诉朱勋潪,让他也多提防着点,世子这人你别看他平时话不多,背地里那是真狠,他要是动了杀心,那是很可怕的。你可记住了,等闲不要招惹他,尤其是朱勋潪,千万别重蹈他父王的覆辙,明白吗?”

  陈卿愕然的看他一阵,不知他这话是什么意思,只得默默点点头。

  两人这才继续朝王府走去。

  甫入王府大门,门卫恭恭敬敬的把他迎了进去,陈卿走在府内的甬道上,看着周围曾经无比熟悉的景色,竟然生出一种恍如隔世般的感觉。

  一路上,很多内使宫人见着他过来都恭敬的闪退到一旁,和上次离开王府时很是不同。

  直到走到长锦宫门口,他努力搜寻着郝义的影子,却没看到他,只觉得这宫门的护卫好像也换了不少,有很多是新面孔,见了他一点反应都没有,仍旧一动不动的目视前方。

  长锦宫内,风和日丽,春意略浓。

  一座殿脊华丽的厅堂内,猩红的地毯铺满了几乎整个地面,两个朱红的廊柱旁立着十几个太监宫女,在侍弄着一个个精致的火炉,炉火烹出的火焰,冒出的青烟中似乎散发着一种香气,将整个屋子烘的暖暖香香的。

  一张紫檀木鹿纹宝座上,沈王穿着一件华美的锻地钉绣龙纹夹上衣,笑容可掬的看着陈卿。

  “你恢复的怎么样了?”一见他进来,他就亲切的问道。

  陈卿一个头磕在地上,被这温馨的画面感动的说不出话来。

  好半天,他才抬起头来,看着眼前这位慈祥的老人,动情道:“谢王爷挂念,陈卿已经恢复如初。”

  沈王高兴的起身,连说了几个好字。又问他在家可好,父母家人可好这些话。

  寒暄了一阵子,他方才做出一副略有所思的样子,直入话题道:“陈卿,孤王今天特意找你过来,是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交你去办。此事说大不大,但却可能天长日久,也可能会历尽辛苦,但年轻人嘛,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机会,你可愿意考虑下吗?”

  不待他回答,他又说道:“当然,我没有下旨,而只是把你请过来,就是在征询你的意见,你可以去也可以不去,没人会强求你,这也不是什么王命。你如果不去,即刻以六品王府护卫首领的职位在府内继续任事;如果去,则是以本王特使的身份,只是怕几个月甚至半年,你都回不来。”

  陈卿听老王爷这么说,想都没想,毅然道:“王爷但说无妨,只要陈卿能胜任,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

  沈王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半晌,点点头道:“好,有你这句话,就好。”

  他说着慢慢走到他身旁,捋着雪白的胡须,慢慢道:“这不眼下正是开春时节,本王得到消息,从去年秋后,蒙古鞑靼一直不时骚扰我大明北方边境,作为九边重镇的大同时常战事不断。塞北苦寒之地,粮少而兵多,如今前方军粮吃紧,而太仓之粟米早已是力所不及。

  我听说朝廷户部年前已经发文开中,面向全国征调军粮二十万石,让商人押送往大同仓,作为回报给他们一些盐引,让商人可合法取得食盐贩卖以获利。此举为当年太祖皇帝所行之法,本意是要商人运粮助边,以解边陲粮草之急。”

  “我这么说,你能明白吗?”

  陈卿愣一下,点点头。

  沈王继续道:“前些日子,本州知州申纶前来找我,说潞州本地有义商申家,接到户部榜文后已在河南粮草富庶之地采购粮食三万石,准备北上解运往大同。商人固然是趋利而去,但毕竟国策在前,我自然是鼓励。

  本王作为大明皇族,子孙世代受朝廷恩养,当此前方战事吃紧,国家需要之时,岂可袖手旁观。前些日子我已向皇上上了折子,愿捐出半年俸禄,出粮五千石以助军需。这笔粮食也将随那申家的车队一同解往大同,所以本王需挑选一得力之人亲往护送,将粮草安然送往边关,想来想去,这王府里,也就是你了。”

  说了半天陈卿终于听明白了,原来是要他解运一批粮草到大同边关。

  这有何难,想都没想他慨然答应道:“王爷放心,这差事陈卿接了。我就是农家人出身,知道粮食就是命,此行一定不辱使命,粮在人在,请王爷放心交给我就是。”

  沈王似没想到他答应的这么痛快,愣一下,高兴的点点头道:“好,好,年轻人知道吃苦,知道报效朝廷,这就好。你此番多操心,回来之后,本王一样为你接风庆功,算你大功一件。如何。”

  陈卿双手高高拱起:“谢王爷抬举,陈卿也吃朝廷俸禄,分内之事,何敢言功!”

  他心里却是想着“大功一件,大功一件,那我不是又有机会满足一个愿望,这次我一定要老王爷做主把锦儿许我,呵呵,真好,我就知道机会还会有的。”

  他发呆片刻,又似想起什么,抬头问道:“可是,这么重要的差事,这次还有人跟我一起去吗?”

  “只有你一个人!”沈王道。

  “你也知道,自永乐朝以后,朝廷对藩王多有猜忌,若不是本王虚活了这么大岁数,在诸王中一向……这次你一个人去,依旧不可太张扬,就跟着他们一起就行,本王还写好了书信两封,是给太原晋王和大同代王的,此去路途遥远,也好让他们多多照顾,你去了帮我亲自交给两位王爷,明白吗?”

  陈卿心领神会,拱手道:“王爷放心,陈卿定不辱使命!”

  ……

  出长锦宫门,陈卿远远看到张安正在门口,高兴的迎了上去。

  两人和从前一样在甬道旁的那座六角亭内坐下。

  “什么?竟是让你去大同?”陈卿将王爷说的话跟他说了一遍,张安显得有些吃惊。

  “我倒是听说过,朝廷确有开中之法,为太祖皇帝当年所定的一项国策,为解决九边粮饷军需,每逢边关粮草不济之时,户部便发招商榜文,以朝廷控制的盐引为酬,召天下大商筹集运送粮草到指定边地粮仓,这样既能为国家省去各种费用,又能使边储充足。”

  “不过这跟王爷有什么关系?”他回头问道。

  陈卿又将王爷捐粮之事也说了一遍。

  “竟会是这样!”张安皱眉道。

  “没想到王爷如此大气。要知道从正德三年开始,朝廷已经拖欠王爷俸禄三年了,按例该每年给禄米一万石,其中本色六千,折色四千。可最近三年加起来好像也只有一半,当此之时天下诸王都是纷纷上折诉苦,和朝堂索要俸禄,他却上折捐粮,这真是……”

  “是吗?”陈卿讶然,随之感叹道。“难怪皇上如此尊敬老王爷,老王爷不仅在天下诸王中辈分之高,原来也最是深明大义,堪为王族表率的。”

  张安点点头,又想起什么,问道:“你方才说什么,申家一个商贾居然能一下子采购粮草三万石,好大的手笔啊。” 潞府风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