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逆天行

第204章 伐赵(七)

逆天行 乌丸校尉 6210 2021-04-06 10:2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逆天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接连数日,陈余采纳贯高所献之策,极力拉拢与打压赵歇手下的一批将领,致使邯郸城中大部分军中指挥权都落入陈余之手,赵歇所能控制的,只剩下王宫卫士和极少数死党。两下相比,陈余占据绝对优势,邯郸城中一些文官见其得势,也纷纷投靠附和,一时间,坚持采用绝对优势兵力集中歼灭韩信的声音甚嚣尘上,大军开拔,城外迎敌之举已成定局。

  当然,对于如何夺取邯郸保卫战的胜利,并非人人都像陈余那样自大,或者像赵歇这样太过于保守,门客贯高对时局的认识就非常理智与清醒,他看出全线出击和一味龟缩防御皆不可取,要么是太过于冒险,要么就是太被动挨打,所以,趁着军议之时,他向陈余提出了第三种打法。

  贯高道,“代王,韩信为客军,所希望的应该是速战,但是却围困邯郸数月,想来应是粮草充盈,所以,请代王能否拨付给贯高一支上万人的精锐军马,由高为统帅,绕道邯郸南部,奇袭韩信的粮草辎重大营或者运粮部队,估计要不了数场战役,就能彻底打破韩信对邯郸的封锁,请代王固守城中等我消息,只要韩信粮尽兵退,我们就能全线出击,击溃韩信当易如反掌!”

  听贯高一下子要带走一万多人,陈余心疼了!

  身逢乱世,他比任何人都明白手头有兵的重要性,虽然贯高的为人陈余比较放心,但是绝对还没到将一万多精锐士卒统统交给贯高统帅的地步,这当中万一有个差池,那真是追悔莫及!

  陈余心思一转,哈哈大笑,“贯高,你将一件最简单的事情想的太复杂,我军固守疆土,保国卫民,乃是正义之师,岂是韩信之流所能抵挡,况且我军数倍于敌军,我大军压进,堂堂正正,以正义对不义,如何不能取得胜利!”

  贯高默然,他猛然发现,陈余这个人让他玩一点权力斗争的小伎俩倒还行,真到了关键时刻,运用自己的远见卓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夺取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根本不行。说句不好听的,他是属于羊质虎皮、凤毛鸡胆这类人,看上去擦亮光鲜,实际里面是一包糟糠,根本难以成事!

  贯高默默退到一旁,照现在的情形下去,陈余、赵歇恐怕要输个精光,他心中已经开始做最坏的打算了。

  陈余见贯高一副怅然若失的样子,心有不忍,说道,“各营将校听令,各营三日整训完毕,三日后,全军开拔与韩信决战,各部同心协力,务求一战而胜!贯高,本王命你为军师将军,随同出征!”

  众将一听,皆上前向贯高道贺,从门客一下子变成十万大军的军师,这可不是一般的好运气啊!

  贯高拱手,“谢代王信任,卑职当尽心尽职为代王办事!”实则心中惨然,一个有名无实的军师,忠言不能进,谏言不能听,到时大军惨败,则死无葬身之地!

  军议草草结束,夜幕降临,贯高回到家中,心中郁闷,胡乱用完饭后,便准备早早睡下,恰巧,仆人来报,“有人求见,称是受故人所托。”

  “故人所托?”贯高有点迷惑,不敢怠慢,连忙将人请到正屋。

  来者是一位中年人,相貌平常,贯高瞧着仔细,确系不认识,问道,“受故人所托,不知是哪位故人?”

  来者微笑,从怀中取出一封用绸布书写的信交于贯高,“先生看完便知!”

  贯高打开信件读道,“贤弟多年未见一切安好否?汉王仁厚,海内知名,为兄亦受其恩泽,拜为赵王。今汉军压境,邯郸危如累卵,破城在旦夕之间,贤弟何不弃暗投明?兄虽愚驽,却知贤弟才学,愿拜贤弟为赵国相,共谋大业! 张耳拜上。”

  贯高一个字一个字读完,久久未发一言,来来回回在屋中踱着步子,随后来到烛台前,将此绸布点燃,直至燃烧为灰烬,“不知阁下是何人?大战在即,邯郸守卫甚严,你如何得进?”

  来者微微一笑,他明白贯高心中的顾虑以及疑惑,“早在两军交战之前,受赵王所托,我就偷偷混进城中,当时,赵王以为先生在邯郸,故写信命我交于先生,谁知先生随陈余北上井陉关,所以,直到今日,才能将此信交到先生手中。”

  说完,来者从怀中取出一枚玉佩,上前说道,“先生请看,这枚玉佩与您公子的玉佩是否一样!”

  贯高将玉佩取来一瞧,确实如此,旋即放下心来,来人必是张耳的使者无疑。

  原来,当初张耳与贯高素来要好,有一次,张耳之妻与贯高之妻皆要产子,张耳购买了两枚一模一样的玉佩,将其中一枚赠与贯高之子,寓意将来子孙世代友好,相互扶持。

  后来,张耳与陈余翻脸,被陈余击败后逃到汉国,而贯高也因为和陈余相识,念其旧识没有受牵连,成为陈余手下的门客,保全了自身。此事本就是私事,若不是张耳所托,外人根本不可能知晓。

  少时,贯高下定决心,回道,“好吧,请使者转告赵王,我答应他了,至于以后怎么做,我会见机行事!”

  来者大喜,“好!先生当世名士,而今弃暗投明必有大作为,某就此告辞!”

  贯高微微摆手,“您太过誉啦!有劳奔波,他日联系,就以此玉佩为信物!”

  ***************

  三日后,赵国近十万大军开拔,遮天蔽日,极其雄壮。

  临行前,有斥候探得消息禀告,“代王,韩信畏惧我军声威,率军后退两百里,依滏阳河背水结阵。”

  陈余哈哈大笑,环顾左右道,“你们瞧瞧,孤王大军所至,无不披靡,咱们何须长期困守于城中,孤观韩信,庸才!退便退了,却背水结阵,这是准备陷数万大军于死地,此役,咱们必胜!”

  众将皆点头称是,独贯高不知可否,总觉得事出反常,都说汉王刘邦有识人用人之名,能将韩信如此重用,数年便封王,试问会是个庸才吗?

  贯高心中笃定,骄兵必败,他开始为自己设计退路了。

  *************

  滏河岸边,韩信结阵迎敌。

  众将虽不解,但却深知韩信用兵如神,每每皆出人意表,故全军上下士气高昂,对赵之战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早有斥候探知陈余、赵歇领军倾巢而出,韩信心中大喜,正中下怀,背水结阵必能大显神威,旋即召集众将商议,务求一战可定,不得出现差池。

  军中大将萧开道,“大王,背水结阵意在置之死地而后生,但仍需将敌方引入设计的彀中,末将愿为先锋迎敌陈余,假装败退,一步步削减敌方之锐气,待到敌方士气已竭,大王正好率军趁势而起,则此战必胜!”

  韩信道,“萧开此言甚是,孤甚为赞同!”

  一旁蒯彻却有一丝忧虑,“主公,我方背水结阵与之对敌,胜负本就五五之数,陈余来势汹汹,我们也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韩信道,“军师过虑了,若是陈余、赵歇一家前来,我们反倒要慎重,今两家汹汹而至,却不足虑!”

  蒯彻不解,愿闻其详。

  韩信道,“凡行军打仗,首在将令统一,令行禁止,今陈余、赵歇两人,皆庸碌之辈,见小利而忘大义,干大事又爱惜身,既互不统属又难以相容,两王不和,将校离心,士卒散漫,孤以精锐之师一鼓作气而击之,如何不能得胜!”

  蒯彻听完拜服,“主公真乃高见!”

  张耳一直都随韩信出征,见此,也说道,“陈余、赵歇之辈虽然庸碌,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将其彻底消灭,防止其死灰复燃。我有一人可为内应,今日之战,正好一用!”

  韩信一听,也来了兴致,问道,“哦?何人可堪大用!”

  张耳道,“此人是我至交,现为陈余的门客,名叫贯高!”

  韩信思虑片刻,问道,“不知计将安出?”

  张耳道,“如今,贯高已是陈余帐下军师将军,萧开为先锋与陈余对阵,我将亲信混在军中,趁着混乱偷偷摸进敌营,与贯高取得联系,让其在陈余、赵歇出兵迎战之时,假传军令,调走陈余、赵歇在大营中主要军马。与此同时,大王另遣一军,多带汉军旗帜,偷袭敌方营寨且遍插军旗,如此,当陈余、赵歇败退时,见大营已失,会更加惶恐,兵无战心,两下夹击,张耳以为必能擒杀陈余、赵歇!”

  韩信听完,连连称妙,“想不到赵王能出如此计策,真乃国之名士,非同凡响!”

  张耳微微一笑,“蒙汉王收留,又久随魏王,理当为其分忧!”

  见诸事皆商议已定,韩信旋即派兵布阵,张耳等营中各将皆拱手领命而去,纷纷着手准备,独军师蒯彻未曾离,韩信知道蒯彻必有话说,于是问道,“怎么?军师有什么话要单独对孤说吗?”

  “正是!”

  “军师请讲!”

  蒯彻道,“张耳虽久在军中,但从未献过策,主公想到没有,今日,他为何如此积极?”

  韩信略微尴尬地笑道,“军师别说,还真是如此,不过孤王对这些事情素来愚钝,请军师教孤!”

  蒯彻道,“张耳此次如此积极,别无他意,意在留守赵地,他有了和汉王分道扬镳的想法!试想,陈余、赵歇若死,以张耳在赵地的威望,加之汉王本就封他为赵王,他难道不想留在赵地吗?”

  韩信道,“既如此,那他为何要献计了,孤王拿下赵地,他再向汉王请求留下不就行了?他和汉王的关系可一般!”

  蒯彻摇头,“不!主公您考虑肤浅了些,张耳其实是摸不透主公的想法,他害怕您也打算留在赵地,所以才献上此策,务求立功,到时汉王有功者赏,再加上旧情,他会占得先机。”

  韩信道,“照军师这么说,那咱们拿下赵地,岂不是又白忙活了一场?到时,孤王还得做回好人,向汉王进言,将张耳留在赵地?”

  蒯彻道,“确是如此,唯有这样,才能体现主公的仁厚!”

  韩信笑道,“今日,军师怎么大方起来,咱们好不容易花费精力拿下赵地,为何要让给张耳?”

  蒯彻亦回道,“不是我们大方,而是必须给张耳,恐怕就连汉王也是这个心思!”

  韩信沉默不语。

  蒯彻见机说道,“主公,您难道感觉不出,汉王对您,是既用之又防之,咱们现在又组建了兵马,倘若再留在赵地,有兵、有地,汉王会寝食难安啊!“

  见蒯彻说着说着又绕到汉王那去了,韩信有些不耐烦,回道,“好了,好了,既如此,孤就不要这赵地就是,那军师请说,难道孤王率军又返回安邑吗?“

  蒯彻起身,“不!我们何必返回安邑去刘邦手下乞食!我军趁大胜之威,天下有什么地方去不得!“旋即手指帐中巨大的图册,朗声说道,”主公,我们就去这里!“ 逆天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