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世间通透的女子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她的名字,宛若蓝色鸢尾,
让太多都市小资为之沉溺、为之疯狂。 她的文字,如同妖娆的罂粟, 让读之的人在一种灰色的压抑中疼痛地感知着颓靡的美。 一如魔咒。 在钢筋水泥的冰冷都市,她和她的文字成了一剂强心的吗啡, 阅之,上瘾;看之,中毒。
而她用就纤纤指尖塑造的—— 忧郁、沉默,穿着麻布长裙、光脚穿球鞋, 披着一头海藻般长发,寂寞望天的女子的形象, 更如同一抹神话,萦绕在爱她的安迷们的灵魂之上。 只是,任由外界风卷惊涛, 她一人的世界,仍自顾自地美好着。
若极她新写就的《春宴》一般,自有潋滟,自有温情,自爱意满满。 我承认,对于她。
我亦是爱极、爱煞了的。
人说,愈爱愈恐失去,愈恐失去愈无法将其镌刻于心。这样的情 绪,我想就是古人所言的“近情心怯之”吧!
安妮宝贝,这个叫人心欢喜的女子,给予我的,就似这心境。 还记得那个阳光温暖得让人困倦的午后,闺密捧着一本幽蓝封面的《告别薇安》来到我的身旁。就此,安妮和她带着罂粟气息的文字便将 我蛊惑。如同大多数“安迷”一般,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的文字。 那一个瞬间,我被她指尖下敲击出的宿命、自由、漂泊、死亡等 带着颓靡之美感的命题击中。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种来自于骨子里 的欢喜。于是乎,在那一个长长久久的季节里,我反复地阅读着她的 文字。压抑有时,疼痛有时,我知道,这是她文字带给我的致命的触 感。然而,我亦知道,我的青春岁月里是需要这些敏锐细小的疼痛,来抵抗住生命中呼啸而来的麻木的。 她这个带着伤口、衣锦夜行的写字的女子,带着她独有的阴郁冷艳之文字,慰藉着钢筋水泥冰冷都市里的那些男男女女寂寞的灵魂。 爱上她的文字,并在她的文字里颓靡沉陷着,心境灰色而忧伤,却不 再空洞苍白了。
我想,这便是她文字的魔力吧!颓靡的、晦涩的文字里,尽现的 是那因糜烂而芳香更盛的妖娆。在浩瀚的书海里,摇曳着,散发着鬼 魅而凄绝的美丽。
于是乎,人人便有了一种感觉,像是中了罂粟的毒,一边痛斥,
又一边用灵魂去浸润。 真真是一种无奈至极的感觉。 有人说,这是一种意念中幻灭的快感。凡俗之身,总免不了情不
自禁地爱上和迷恋。 说得真好,入了我的心坎。 从《告别薇安》到如今的《春宴》,她的文字陪伴我走过经年的
美好时光。常常想,或许她文字中的颓靡沾染了妖精的味道,如同我 喜欢的曼玉扮演的那个妖娆至极的青蛇,一颔首间,散发的味道全然 让人心向往之,并还生了占有之心,欲将其久久地缠绵在心尖,好让 其那低回的婉转,一次次,打在心头上。
世间,能有文字这般散发出抵死缠绵的味道来的,我笃定地认为 只她一人。而于我,能在生之岁月里阅读到这样的文字,真真是心欢 喜的。
我亦承认,我是个爱屋及乌的极端分子。一旦爱了,会顺便爱她的 所有。由此,我爱她的文字,势必亦爱着她的人。只是,她始终如那《镜 花缘》里的一抹欲隐欲现的花,从不在公众面前展现自身以及生活。
这,越发越发让我对她痴迷不已。 好些时候,我在心底揣测着一个自认为的她——她就是那个文字下的,真真正正被寂寞和伤痛一点点割伤过的女子,滴滴彻悟的文字 里,述说的全然是自己满满的悲绝和无奈,以及装满宿命的影子。
我知道,这样的揣测,有些武断了。 但是,请原谅一个被她文字蛊惑的人的真心意。 要知道,经年时光里,因她的文字,她这个人于我就是那散发着幽蓝色迷幻馨香的媚惑鸢尾花朵。 一直在彼岸。
我,从未近得了身。
即便如此,接下来,我依然要执拗地以文字的方式跟她有个不诉 离别的约会。
她写过:“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 我,何尝不亦然!
以激扬的文字吹皱文坛一池春水的余杰说:“女性作家写小说有 三个顶峰,一个是张爱玲,那个演尽末世繁华的女子;一个是王安 忆,那个纤细而精致的女子;最后一个是安妮宝贝,那个互联网黑暗 世界里绽放的一朵花朵。”
他赞誉的这三个女性作家,皆是我心欢喜的。 但是,只安妮宝贝笔下的文字最“腐蚀”我心。她那带着清冷意味的字句,常常会带给我大片大片措手不及的空洞,以及内心流离失 所的荒芜。我深知,这是她指尖下深蕴的忧伤。同为女子,心有戚 戚,那宿命、那落寞、那伤痛、那颠沛流离……皆能感同身受。
所谓共鸣,即是这般吧! 从她指尖敲击下的那些忧伤文字中,看到的是那个走散了的自己,从体内剥离出去的曾经的自己,如同黑夜看到了白,飞鸟遇见了鱼。 有人说,读安妮宝贝的文字,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在她文字里 可以直见到生命的贴近与痛彻心扉,会不由自主地心生寒意,甚至悸 颤。面对那些行走在字里行间,真实而暗黑的生之迹象,或张扬、或 静止、或沸腾、或凝固地伫立在尘世,任谁都会惊怖,惊怖原来人是这样挣扎和寂寞、又是这样炽烈地为爱而陨落的。
于我,却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看到了灵魂的懂得——她的,她 赋予的人物的。并且,一路读来,见证她文字带给我的那种至深的决 绝的完美和桀骜。
从《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二三 事》《素年锦时》,到如今的《春宴》,我执拗地依着自己的心意阅 读,看到了被她赋予生命的各色女子,她们面貌同一:黑发披肩,明 眸皓齿,颓废张扬,却各自有着自己的个性的一面。我知道,这各 色女子全然存活在她一个人的心间,静默地陪伴她看世间风景、世间 风月,然后,在某个艳阳潋滟的时光里,她会提起笔将她们一个个抒 写下来,并赋予她们存活于世间风景、风月里的八面玲珑的本事。不 过,她一人的力量微薄,世事森严下不免让她们在各自的故事里受 伤。于是乎,我们便看到了那些令人悸痛的挣扎、寂寞、炽热、陨 落,以及浓稠黏着的爱。
写到这里,想起她说过的:“只要你以相同绝望的姿势阅读,我 们就能彼此安慰。”诚然,只有以相同姿态才能够阅读她那指尖下敲 击出的忧伤文字。如是,亦可深懂她文字的力量。看,她言说的:
“而我知道自己不会轻易对人提起。我将只是记得它,或者把它 书写下来。书写只对个人发生。等到书写变成文本并且面对大众,它 就与自己断了任何关系。仿佛是另一种存在。它被别人猜度,评断,或 者误读。意义在完成的那一刻,成了终局。所以这只是一个人的事。大 雪的夜晚,时间,回忆,生命的旅途,以及小说,都是如此。”
独断的自我剖析般的文字,是纯朴平静生活下的我们大家的内心 沉郁的真相,只不过,她以个人的名义给抒发出来了。可是,回头 想,如果像她说的那般,你若用跟她相同的姿态来看,所言的未免就 是一个自己。
我越来越笃定,她的这些文字是可给人带来深沉的力量的。给你的、她的、他的、我的。
经年里,她执着执着地用自己花儿怒放的出场来表白:何以安 乐,徒说永伤。
她用自己的伤之心触来印证这伤之世界。她给生死下决然轻盈的 最后注脚,她给真心以悲剧收场。她无声地用文字表述,表述人世间 那些皓洁的灵魂受困于现实的残酷无情。
这样的安妮宝贝,在邪恶与纯真间摆渡,在明媚与幽怨间愁肠百 结,杂乱着、破碎着。在她的文字里,在她的忽明忽暗的故事里,在她 赋予的飞扬桀骜和神圣里。你,或会瞬间爱上她,抑或会瞬间遗弃她。
不过,无论你以哪种方式对她,她都会一如既往地自我执着着那 既定的指尖下的忧伤!
因为,那是她的盛宴,亦是她的王国。
最早看到安妮的样子,是她接受《新京报》的采访时拍摄的照片。 黑白照,清冷淡雅的眼神,凝视着远方,看不出喜悲,只让人森森地感受到一种美的沧桑。耳鬓间别着一束花朵,不知是甚颜色,但 可以深刻感受到她对美的追求,是孩童般纯真的需求。
这种气息的安妮,是我想象的安妮;流露出的气质,亦是我断定 的那般——孩童般纯净;而在她那些清冷的回答中,我亦深刻感应到 她身上那种小兽般的气息在川流不息地奔涌着。
我,甚是喜欢这般的女子。
我亦承认,经年时光里,我是这样热爱着有着女童小兽般内心的她。我说过,我是那种极端的爱屋及乌的人,所以我更爱她文字里相 似着的着棉布长裙、光脚穿球鞋、皮肤干燥、表情颓废的女子。她们 不美丽、不张扬,却在沉默中散发出万千迷人的风情;她们孤独地活 着,抽烟、写字、自残,总是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颓废着。最终的最 终,她们或获得爱情、或失去生命。
我知道,在这些被赋予颓废气质的角色里,有着某一个我的影 子。所以,我才这般与之共鸣着。
有时我想,这样的角色里,应也会有安妮的影子吧,至少,应该 有其思维的一部分。
我的猜测应验了。 某一日,我看到这样的文字:“仙湖植物园的鸢尾花开了,在湖边,白色、粉色与蓝紫色。这是安妮最喜欢的花儿,曾经在2000年春 天盛开在上海某幢写字楼的格子间。榕树下网站的旧友们清晰地记得 她是一个孤僻的女子,喜欢赤脚,格子间头顶的日光灯永远拒绝打 开。吸烟,偶尔向后仰倒在电脑椅上,脚丫摆在办公桌上,向天空吐 出一口烟雾。”
能写出如此文字的人,势必也是安妮的忠实粉丝,因为字里行间 显见安妮的句式。再或许,她(他)应是安妮榕树下的旧友人,否 则,描述不会如此精准又极富画面感。
有这样的文字可散见于网络,于我,是极其心欢喜的。因为,这 样的文字里可以使我更近距离地靠近我热爱着的她。
同室合住良久的闺密很不喜欢这样痴迷于安妮文字的我,她常 说:“读多了安妮,心境会接近荒凉”。每每我都不知如何回说她, 但是,我知道她只是看到了那清冷文字中的颓废意味,而没有看到清 冷文字构筑下的强大温情,那是犹如阳光般充裕的温暖,给人以光亮、以支撑、以依赖……尤其对内心有着阴暗面的人来说!
这样的解释,凡喜欢安妮的人,皆会深懂的。因为,在安迷的心 中,亦都住着一个纯净女童,及一颗小兽般奔腾着的内心。
我深信,如此。
据说,心有宿命感的人,必然经历过沧桑、曲折。我翻阅了关于 安妮成长的文字后,对这样的说法便生了深信不疑的心。
原名励婕,成长于靠海的城市宁波。有着寂寥的童年,自小就孤 僻、倔强。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一个人躲进院子后面的草丛中,捉蜻 蜓、蟋蟀,抑或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自娱自乐时,会披上母亲的围 巾对着镜子扮越剧名伶。长大后,朋友多为男子,偶有女子却必是中 性化的,甚至有些邋遢。
这样寂寞成长起来的女子,身体里一早就深蕴了宿命感,如同她 笔下那些宿命中的女子一般。
如是,她的青春岁月,亦如她文字下的灰。 不清澈,还带着些许褐色伤痕的青春,是漫长而难忘的,亦是无处安放的。所以,她在这灰的青春里渐生了叛逆的刺。辞掉人人艳羡 的银行铁饭碗,果断地离家出走,独自一人从宁波到上海。日子,开 始处于一种颠沛流离之状,每天写作5小时以上,深夜开始黎明结束。 睡眠不到三小时,就得爬起来按部就班地开始一天的工作。有时,会 在深夜一个人乘末班公交车回家。常常能看到有情侣亲密地依偎在前 排座位上。她看到女孩儿微微侧着的笑脸中,有简单洁白的幸福在隐隐流动,若一朵夏日绽放的栀子花,会不由得微笑,眼睛却忽然湿润。
这段日子后来被她称为乞讨的日子,因为,为了生存下去,只能 偷偷摸摸低三下四地跟命运乞讨。那时的她,还未出版第一本书。苦 闷、辛苦、不快乐,如影子伴随着她。
接下来,《告别薇安》爆红。她以漂泊姿态呈现的人生,开始了 一种名人的恣意状态。只是,她的心依然漂泊,文字间,依然宿命感 浓重。她,仍是那个充满宿命感的安妮。这是因为,在她心间爱情依 然漂泊,没有归宿。
细想下,这是巨蟹女子的通病。她们极度缺乏安全感,又自虐, 容易爱上一个人,也容易从中抽离。她说过,她害怕任何过分依赖的 感情,总觉得人一旦不够独立终要受伤。自我保护之心过强,因而不 容易获得想要的爱情,然而又爱情至上。
如此之下,她要的纯粹的爱情,怎会不在现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中 失败呢?
试想,她喜欢的男人,要有婴儿般淡蓝纯净的眼神,要有高贵的 人格,至于有没有权势、有没有金钱,她都忽略不计。她,只要经历 自己爱的男人,因为他们是她过河的石头。可是,这样的男人,如今 石头森林中真的凤毛麟角。
由是,她只得让这种“安式爱情”以文字的形式存活,而她一人 寂寞飘零在自己的爱情中。
曾一度,幸福就那么隔在了她宿命的人生中了。生之状态,就似她 落笔处的那般:“他们漂泊过不同的城市,只为找到一个喜欢的地方留 下来;告别过很多遭遇的人,只为找到一个温暖的人和他相守。”
写下这样的文字时,她正从上海漂泊到北京。 而幸福,离她是那么远。 黄碧云说:“生命是:你期待莲花,长出的却是肥大而香气扑鼻的杧果。”
于她,于你,于我,亦如是吧!
素年锦时,是她一本书的名字。我甚爱。是读着、看着都倍觉温 暖的美好字眼。
我想,她应也大爱。 因为,在那本被如此命名的书中,她写到了自己感知的幸福及美好生活,能看见的爱人及心爱的婴儿。 但是,她确也一直低调。对于现实里的幸福生活,从不言说,爱她的、迷她的读者,只能从一些蛛丝马迹里窥看。不过,我深信,她的 生活状态一如她写的《素年锦时》,是真的锦缎华美、称心如意的。
且看,她文字下的生活状态: 从怀孕到生产,她一直住在他郊区的农场中,种植红枣、蜀葵、苹果树、番薯。逢节假日时,会去农民市集,购买新鲜的蔬菜瓜果, 偶买些青花土瓷碗。他,工作在城里,于是,两人间有了她甚喜欢的 温暖距离。内心,仍还保留着清冷的部分,不喜欢整日腻在一起,也 不需要他每天守在身边。
他,亦是温厚纯良的男子。每次回来,都会带些吃食,有些还是 只有她老家才有的物产,比如慈溪的杨梅、草绳捆扎的青蟹。可以看 出,他爱她胜过她爱他。诚然,这亦是她所认同的女人最好的爱情。
怀孕六个月的时候,知道怀的是个女童,于是,大着肚子到珠宝店 买了一只黄金龙凤镯子,最传统的古老样式,直接将它戴在手腕上。这只镯子,要戴到女儿出生、长大,直到有一天,娇美的女儿出嫁,她
才从自己皱着的手腕上退下,作为嫁妆戴在女儿光洁如玉的手腕上。 顺利产下女儿,无师自通地独自带养着她。幸福地,感知着生命的如花绽放。小小婴儿一点点长大,然后她开始给她讲述自己阅读过 的关于地理和自然史中的充满神怪和令人惊奇的故事;也带着她在花 圃里散步,并教她朗朗上口的农谚:“三月昏,参星夕,杏花盛,桑 叶白,河射角,堪夜作,犁星没,水生骨……”给她的裙边亲手刺绣 上小鸟或花朵的图案,一如她的母亲曾经为她做过的。
某一日,他央求她为这粉雕的婴儿起个小名。她顺口说出,月 棠。取意,他去年亲手栽下的两颗西府海棠。另外,世亦有名叫“月 上海棠”的词牌。意境,真美。
事实上,有如此温暖的家庭,画面亦更美。 曾经,她无数次在自己的小说中写一位单身的母亲,看着自己有着湖蓝色眼睛的小女儿,心中满是喜悦。她说,这是一个花好月圆的 结局。可是,与她的现实生活比较,真是残缺。
如她这般,才真的是花好月圆! 事实上,对于这种花好月圆的生活,她亦甚觉满足。在某报刊中曾如是概述:从上海到北京,从银行职员到网络作家,从不断恋爱的 女子升级为烹饪缝纫的母亲,生活忽然柳暗花明,呈现于寡欢女子面 前的是一个如梦似幻的童话。或许每个不平凡的青春都有一个庸常的 谢幕,且越是庸常越接近于本真与幸福。
是这般的。幸福! 我附和着她,坚决地笃定。 亦唯愿,她这个美在寂寞里的女子,一直处在“素年锦时”的美好中。 世间通透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