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振兴川剧,关键是领导重视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李致 3423 2021-04-06 09:0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振兴川剧,关键是领导重视 注释标题 本文系在振兴川剧三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最近两三年,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讲话,中央有一系列传承发展戏曲、复兴传统文化等文件,形势大好。我们需要抓住机遇,落实措施,把振兴川剧向前推进。

  三十五年前,198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振兴川剧”的号召,并认真落实为行动。这个号召,得到小平同志的鼓励,中宣部、文化部的表扬。曹禺说:这对戏剧界是“空谷足音”。

  振兴川剧,关键是领导重视。

  李致与陈智林(左)、沈铁梅(右)

  20世纪50年代,小平同志、贺龙同志,“强迫”干部看川戏。所谓“强迫”,是锁住门让外来干部看川剧,不许擅自离开。曹禺称赞,让外来干部熟悉老百姓喜爱的传统艺术,是最大的群众路线。“文革”中,原有戏曲一律成为“封资修”的“封”,全被扼杀。1978年,小平在成都看川剧,新华社发消息,使全国所有剧种得以新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谭启龙任省委书记时,省委、省政府在1982年提出了“振兴川剧”的号召。谭启龙曾题词:“振兴川剧,务求实效,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我理解,务求实效,是不搞形式主义;精益求精,是不轻言精品。当年的领导,杨汝岱、何郝炬、聂荣贵很重视振兴川剧,每请必到。谭启龙、任白戈、杜心源等老同志,多次说:“如果川剧在我们这一代枯萎,上对不起祖宗,下有愧于子孙。”当然也有例外,有一位省长很不重视振兴川剧,我请他看戏,他向我作揖,要我“饶”了他。以后,席义方同志很重视振兴川剧。总的来说,振兴川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魏明伦、徐棻为代表的剧作家写了很多好戏,属全国一流。共有二十三位艺术家和优秀演员获梅花奖。晓艇第一个获梅花奖、沈铁梅获大奖、刘芸、陈智林、田曼莎、陈巧茹获二度梅。《易胆大》《变脸》《金子》等戏,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得过大奖。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长期做了很多工作,仅《川剧传统剧目集成》已出三十卷。川剧理论研究会坚持活动,自1984年以来,举办了三十届年会;《川剧与观众》报出版了三百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可是,以后若干年,领导不如以前重视川剧,省委、省政府的文件没有再提“振兴川剧”的号召。当年,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总是以省委一位常委或副书记任组长。这个非常设机构,位于部厅局之上,这样才可能动员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现在领导小组位于文化厅之下,力量有限。川剧界反映,副厅长窦维平对振兴川剧很积极,抓工作实在,这很好;但文化厅的职责有限,管不到广播、电视、出版,管不到报刊。领导小组要认真抓工作,不要形同虚设。

  我这样说,是我见证了这一段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专家表示,将“文化自信”与前三个“自信”并列,扩展成为“四个自信”,是一项深谋远虑之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鲁迅早就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在20世纪80年代,曾与省川剧院去西柏林参加过“地平线艺术节”,继去荷兰、瑞士、联邦德国和意大利,耳闻目睹川剧受到欧洲观众的热烈欢迎。意大利报刊对川剧作出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西方的歌剧、舞蹈、话剧和杂技演员,只要熟悉和精通本行就行了,中国的戏曲演员则各行兼备,很了不起。以后,我又两次随川剧团去日本演出。单在东京,《白蛇传》演出十八场,《芙蓉花仙》七天也连续演出十四场,都是售票演出,这很不容易。

  我们恳切期望,有关领导重视振兴川剧。首先要看川剧,看了川剧才了解川剧,了解了川剧,才会重视振兴川剧。川剧是我国的一个大剧种。它的文学性强,唱腔丰富,表演细腻多彩,极富幽默感,老少咸宜。周扬曾对我说:“川剧在国内外,远远超过一个地方剧种的影响。”李长春同志以前只看过变脸,没看过川剧,看了《巴山秀才》以后,大为赞赏。马识途老人多次说,不仅要重视川剧,还要热爱川剧。希望宣传部和文化厅的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要经常看川剧,和川剧人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目前,川剧观众不多。魏明伦曾说,台上振兴了,台下没有振兴。同时,剧作家、导演、演员各方面都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怎么办?

  何郝炬同志在2006年提出要下“猛药”:送戏上门,政府买单!上什么门?学校,从学生娃娃抓起。

  这里涉及三个问题:

  一、必须要有政府支持。听说四川省大约有五千多所中小学。川剧即使一年进一次学校,有那么多川剧团来送戏上门吗?目前,全省建制较为齐全的公有制川剧团大约十个,民营剧团成规模的不多,民间班社不少。我看见一份材料:越剧、黄梅戏、豫剧的专业剧团都有一百多个,民间戏班数量更多。因此,这些剧种在当代的影响远盛于川剧。川剧的传承、振兴要靠剧团。如何保住现有的川剧团,对那些招牌还在,但是人员严重不足的剧团给以重点扶助,包括对民间草根剧团进行专项扶贫(九十高龄的王诚德同志对此经常呼吁),是需要认真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如何合理使用有限的经费是一个问题,更不要把川剧的经费、人员编制移作他用。1985年,在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我参观了该州歌剧院。卖票收入仅占剧院整个费用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由州政府补贴。我这话的意思,是戏曲要力争进入市场,但不能全靠市场,政府得扶持。当然,剧团申请经费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主管单位经过调查研究,可适当宽松。我听说,四川省抓音乐产业,投入的经费远远超过对川剧的投入。

  二、剧团必须有演员。现在省内还有十来个所谓的“挂牌”剧团,基本队伍是不到退休年龄的演职人员,年龄都在五十岁左右,等待退休。据说政策是“退一减一”,不再增加人员。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些挂牌剧团不久也会消失。培养川剧人才,是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省老领导廖伯康同志,也在2006年提出,川剧学校学生应享受师范生同等待遇。不交学费、伙食费,成绩优秀的给奖励。这有利于培养川剧演员。这件事,重庆、成都两市解决得较好,省上迟一点,但已解决。四川省川剧学校被合并为艺术职业学院,设立了戏剧系,含话剧、川剧和其他。有同志建议专设川剧系。陈智林任学院院长,有利于解决。与此有关,对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要给他们创造工作条件。鉴于剧作家青黄不接,剧团要力争设编剧,有编剧的要以写川剧为主。

  三、演出质量。还是老话:若要人迷戏,除非戏迷人。这话是刘俊明提出的。如果质量不好,会倒观众的胃口。不能让学生只看变脸、滚灯。要说的话很多,但不能多占时间。我说过,我既不是现职领导,也不是专家学者,连帮腔也学不会,只能为振兴川剧当个“吼班儿”。以上所“吼”,只供参考。

  最后一句话:向所有为振兴川剧做出贡献的同志致敬!

  2017年6月1日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