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川剧传统剧目集成》前言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李致 3012 2021-04-06 09:0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川剧传统剧目集成》前言 注释标题 本文系与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杜建华共同撰写。

  川剧剧目丰富,艺人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之说。这当然是一个比喻。据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资料室20世纪80年代的目录统计,川剧传统剧目数量有四千余个,其中一些剧本已经失传,仅保留下剧目名称。现在仍然保留着完整剧本的传统剧目还有两千余个。仅以历史演义剧为例,数量就十分可观:《封神演义》故事大幕戏四十四本,折子戏二十六折;《东周列国志》及春秋战国故事大幕、中型戏九十四本,折子戏七十折;《三国演义》故事大幕戏一百四十二本,折子戏一百一十六折;《隋唐演义》故事大幕、中型戏十六本,折子戏二十折。成系列的还有薛家将、杨家将、包公戏、岳飞戏、聊斋戏、神话故事戏、传奇故事戏……长期以来,这些剧目在川剧舞台上常演不衰,向一代又一代的四川百姓讲述着历史的故事,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脉。

  新中国成立以来,川剧的改革发展曾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贺龙、聂荣臻、杨尚昆、李先念、张爱萍等都十分关心川剧的发展,关心川剧艺人的生活,对川剧工作作出过许多重要指示。川剧演员们都记得,1959年川剧第一次出访东欧四国,周恩来、陈毅曾亲自帮助修改川剧剧本。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实行了“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古装戏三并举”剧目政策,推动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

  与京剧以及其他剧种相比较,川剧地域特色鲜明,即便是同名剧目,川剧与其他剧种的故事情节、角色形象也有差异,比如《白蛇传》,各剧种的青蛇都是女性,唯川剧中的青蛇拥有男女双重性别。作为白娘子侍女的小青,有着妩媚、灵巧、善解人意的一面;《金山寺》一场,青蛇恢复了男性本身,在率领众水族与法海一方天兵天将的鏖战中勇猛、机智、奋不顾身。这样在不同场景中同一角色性别转换的处理,不但有利于展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也丰富了演员舞台表演的色彩。类似这样的一些独特之处,彰显出川剧的奇异灵活与独创精神。

  川剧是四川人民群众和艺术家共同创造的艺术瑰宝,凝聚了川剧艺人的智慧,表达了四川民众的感情,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大喜大悲、诙谐风趣、文学性强、贴近生活、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文化品格,深受四川民众的欢迎。川剧尤其擅长喜剧,《拉郎配》《乔老爷奇遇》《鸳鸯谱》《一只鞋》《借亲配》《评雪辨踪》《迎贤店》《秋江》《黄沙渡》《花子骂相》等都是著名的传统喜剧剧目,体现了四川人天性开朗、机智豁达、无拘无束、敢作敢当的精神风貌。

  始终拥有自己的剧作家队伍,是川剧保持鲜明艺术个性的关键所在。晚清以来的各个时期,川剧都涌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川籍剧作家,塑造了许多独特的艺术形象,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乾隆年间的蜀人奇才李调元曾改编过川剧弹戏四大本,晚清著名作家黄吉安留下了人称“黄本”的一百多出剧目,翰林院编修川籍人士赵熙,撰写了百年传诵的经典名篇《情探》。擅长时装戏创作的刘怀叙曾被郭沫若先生评价为“川剧创作家”。50年代以改编传统戏著称的徐文耀、吴伯祺、赵循伯、李净白、何序以及才华出众的李明璋,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心血为川剧贡献了数以百计的名篇佳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振兴川剧”的旗帜下,魏明伦、徐棻、隆学义、谭愫等享誉全国的剧作家又为川剧奉献了《金子》《变脸》《死水微澜》《山杠爷》《巴山秀才》等优秀剧目。一个多世纪以来,川剧作家以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奉献出众多的优秀剧目,成为川剧剧目中一个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

  数量繁多、质量上乘的时装戏,也是川剧的一笔宝贵财富。辛亥革命爆发不但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带来了戏曲舞台艺术的改良革新,由于受到文明戏的影响,20世纪20至40年代的川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时装戏,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刘怀叙、王觉吾等都是当时的著名作家,他们编写了许多反映社会时事、世间百态、各色人等的新戏,昔日舞台上蟒袍官衣、宫装裙袄加身的川剧演员换上了西装、旗袍,显得格外时尚。

  在李致的童年,有一段关于时装戏的难忘的记忆。那是一对相依为命的姐弟,第二天姐姐就要离家远去,年幼的弟弟为了不让姐姐离开,睡觉时用小手抓住姐姐的衣角,以为这样姐姐就不能走了。弟弟睡着后,姐姐望着梦中的小弟,心酸无奈地抽出衣角,又将蚊帐的一角塞进弟弟的手中,伤心离去。七十年过去了,这个令人心酸的场景一直保留在他的印象中。

  可见,当时的川剧时装戏确有感人至深之处,也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否则怎么能风行一时,吸引如此众多的川剧观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各种因素所致,时装戏的整理出版似乎成了一个禁区。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有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对时装戏这笔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清理,选择其中优秀的部分进行校勘整理印行,也是对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一种新的尝试,希望能以此举为中国戏曲文化大厦的建立做一点添砖加瓦的工作。

  “振兴川剧”不仅是口号,更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工作。2006年,川剧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抢救、继承、改革、发展”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振兴川剧”以来,我们在抢救录像保存老艺人代表剧目、培养后继人才、鼓励新剧目创作、举行各种调演会演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全省各地也有许多新举措,比如绵阳的同志在系统整理川剧“三国戏”方面成绩突出,一些民营企业家自愿投资兴办剧团、拍摄川剧画册,这些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希望有更多的同志投入川剧的振兴行动中来。

  《川剧传统剧目集成》的校勘整理出版是一项文化积累工作,也是振兴川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领导下,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承担并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此项工作,并以每年五卷的规模陆续推出。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渐重视,保护措施逐渐落实,为此项规模浩大、历时日久,需要较多人力、经费投入的工程提供了支持。相信数年之后,此项工作定会取得丰硕成果,璀璨瑰丽的巴蜀文化将在历史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2009年12月25日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