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水煮商人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1.利用新“买办”
买办,即旧上海那些由在华洋商雇佣从事经营管理的新式商人。
旧中国的大上海,由于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而成为万商云集之地,成为繁华显赫的十里洋场。洋人要在上海站住脚,必须依靠当地人才能办事。
这些可被依靠的本地人就是买办。他们精明强干,熟悉商情,在洋人与中国商家之间穿针引线,或组织货源,提供出口;或寻找下家,推销外货,他们自己在这些进出口业务之中,除获得薪金之外,还有佣金和分红的收入。有的人年收入可达几万两白银。
在旧中国的大上海,买办俨然为高等华人,跻身于当时的上层社会。据统计,自旧上海开埠至1949年为止,上海的买办已达万人之数。
旧中国的“买办”中不乏精明族。当时大上海的商界精英,多半是从做买办做起,一步步走上成功之路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解放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总忌谈“海外关系”,“买办资产阶级”的帽子使相当一批人吃尽了苦头。上海人谈“买办”色变,巴不得离“老外”远一点。
改革开放以后,历史仿佛开了个玩笑,突然之间,那些与“海外”沾亲带故的人吃香起来了。
改革开放后,上海特有的投资环境使港资、台资、美资、英资纷纷进军上海滩。在崭新的历史背景下,外商又来了,上海新买办族应运而生。
外商投资者在上海兴办合资企业后,投资者除一年数次到工厂巡视,或与中方召开董事会之类的会议之外,一般来讲,他们不可能在中国耽搁时间太久。精明的外商多会物色自己信得过的亲戚、朋友作为代理。这些代理人只对外商负责,一应报酬也由外商支付,这就是现在的新买办。
例如,杨某原先是上海某高校的处长,自从受聘港商高先生以后,就辞去了处长职务,到教研室任教。因为高校教师不坐班,他有时间为港商四下奔忙做事。
港商高先生在上海郊区投资开办了一家服装厂,产品大部分由高先生外销。杨某的职责就是每个月到工厂去看一次生产情况,并查阅一下当月资金运行账册。如发现问题,如实向高先生汇报。另外,杨某还有一项任务是,当高先生的香港订货单下达到工厂后,他下厂去检查产品质量,直到装箱前夕,他应尽可能仔细地逐一检验产品。这样,产品运抵香港后,高先生不用开箱检查,只要换一下唛头后即可转运客户。
时下,在上海做新“买办”行当的人已为数不少,方式各异。在上海举办交易会时,在场内川流不息的多是新“买办”,他们胸前佩挂的都是外国公司的代表证。听谈话,知道是地道的上海人,但谈起生意来,“买办”的精明程度丝毫不亚于真正的外商。
上海新“买办”的产生应当说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至于新买办中会不会像旧买办那样涌现出商界精英来,这只有等时间来验证了。但是,无论怎么讲,“买办”的经历给上海人人格的形成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西化、其精明、其开拓精神与契约观念,无不与“买办”有关。因此,要认识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商人,认识“买办”是必不可缺的。
外地的生意人如果要在上海做外贸生意,或与外商厂家、企业洽谈合作最好重视新“买办”,与他先套近乎,这样会获益匪浅。 水煮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