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讲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列子臆说(中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五十二讲
刚才讲到这个力量大的故事,第二个大王出来了,唱道,“独住深山闷悠悠”,占山为寇,占一个山头住在那里,自己很烦。“两眼盯到猫儿头”,四川人卖饭,一碗饭添得很高,高得冒出来,叫做猫儿头。“若要孤家愁眉展”,当领袖都是称孤道寡的,在山上做英雄,要怎么才会快乐呢?“除非是豆花拌酱油”。这是个什么意思啊?就是做英雄也好,做大人物也好,目的就是为了吃饭,被逼得没有饭吃,走投无路,只好上山当大王,当土匪。
所以我常常说,从明朝那位状元杨升庵以来,四川平民的文学非常发达,每个老百姓讲话,那个文学的气味都很幽默,经常看到抬轿子的,前面讲话后面答应,记下来都是很好的文学。
我们把插进来的故事说完了,再看这个公仪伯答复的话,就像川戏中山大王的力量一样大,“开箱的豆腐打得烂,打不烂除非是豆腐干”。原来天下闻名的大力士,力量只有那么大。
“王作色曰”,周宣王一听脸色变了,拿我们现在青年同学讲的,就是脸都变绿了。“吾之力者能裂犀兕之革”,兕,像犀牛,长一个角的,这一种珍奇的野兽现在很难得。他说我这些大将军、勇士很多啊,他们的力量能够活活地把犀牛、老虎这些野兽,一抓就撕开了。“曳九牛之尾,犹憾其弱”,他说我的部下力量功夫这么好,一手能抓住九条牛的尾巴,九条牛都跑不动了,可是我还嫌他们不够强;你是世界上闻名的大力士,只能够把小虫的膀子折断,原来那么差,这是什么道理?
公仪伯长息退席,曰:“善哉!王之问也!臣敢以实对:臣之师有商丘子者,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以未尝用其力故也。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故学视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撞钟。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于外无难,故名不出其一家。’今臣之名闻于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能者也。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
真有武功的人
这是个人生大哲学了。“公仪伯长息退席”,公仪伯叹一口很长的气,从席位站起来,退两步。“曰:‘善哉!王之问也!’”换句话说,这是倒过来的文字写法,就是讲周宣王,你问得太好了。“臣敢以实对”,“敢”是个谦虚之辞,他说现在我老实向你报告。
“臣之师有商丘子者”,他说我的老师叫做商丘子,“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他的武功最高,天下无敌手。虽然他有那么高的武功,家里最亲的父母、妻子等统统不知道,为什么呢?“以未尝用其力故也”,因为一辈子没有用过力量,也没有打过人,也没有杀过人。注意哦!这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这才是武士道的精神。
武是什么道理?戈是武器,止戈为“武”。所以真正武功到了家,世界是太平的,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军事哲学思想,武的目的是使世界上没有战争,永远过着太平的日子。因此中国功夫,所谓少林、武当,功夫学得最高的人,看起来好像一点功夫都没有。过去我们练武功有几个戒条,第一不打出家人,第二不打叫花子,第三不打老年人,第四不打女人。什么原因啊?尊重社会上这些人,尤其尊重老太太,尊重出家人,尊重讨饭的。因为人已经到了讨饭的地步,你受他一点气也没有关系,他们是可怜的人嘛!另一个原因是,这些人不出手则已,算不定一出手武功是天下最高的,所以动不得手。古代有个老太太专门练筷子,那个筷子一出去,被击中的非死不可。古代还有些缠小脚的,走起路来摇摇摆摆,腰啊屁股都在扭,老太婆的功夫就在屁股上,你一碰,她的屁股一甩,不晓得几丈远就出去了,因此也不敢随便打。
所以武功虽学到了家,因为这些戒条,武功等于没有用,手不能动嘛。因此学武功的人,指甲都留长了,要打人时看到长指甲,就不打了。学武的人戴上戒指,也就表示不打了。武功再高,人家打死你也不还手,当然他也不会被人打死。
我还看到过一个老前辈,的确武功最高,而人家不晓得他有武功,尤其到了所谓内功练到家的地步。太极拳是由武当内功长拳变化出来的,武当内功的长拳,脚踏在动摇的楼板上,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个叫内功。所以太极拳练得好的,在饭桌下面这么一转,或是站在四块砖头上,就可以打完一套拳,那才叫太极拳。现在打的拳,我叫它是摇滚太极拳,已经不成话了。
他说我的老师武功是这样高明,“臣以死事之”,所以我拜他为师,一辈子跟定了他,他要我死都可以。“乃告臣曰”,因为对他太忠心了,老师叫我做什么都可以,所以得到老师的认可,才告诉我一个学武功的原则。要记住,这也就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原则。
如何修练武功
“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我的老师说一般人的心理,都想做到别人看不见而自己看得见。尤其你们打坐想学神通,想闭着眼睛三个电视台都能看到,过去、未来什么事情都想知道。更要看看七月半究竟有没有鬼,要是真看到鬼,恐怕吓得发疯了。“欲得其所不得”,想得到别人都得不到的东西,所以为什么大家来学道啊?因为听说会学得很高明,就盲目来禅堂受罪,这就是受“欲得其所不得”这个欲望的驱使。“修人所不为”,想修养到一般人做不到的,这是人类的通病。
上面这四句话,把所有古今中外人的心理,都说完了。下面他说既然你想要做到这样,见人所不见,可以啊,先要练,怎么练?“故学视者先见舆薪”,要眼睛练到有天眼通,所谓要透视,有第三眼,你先要看一大堆柴薪堆在那里。孟子也讲过,一般人,尤其是眼睛快要坏了的人,“见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一点点小东西都看得很清楚,一大堆木柴堆在那里却看不见。我们一般普通人的心理,也是这样,小地方之聪明啊、计算啊,上市场买菜,最后都要抢两根葱回来,才觉得占了便宜。其实卖葱的人晓得你这个毛病,早就把价钱加在菜里头了,可是人都是这样啊,贪小便宜。
所以要想了解最细小的地方,你要先了解大的。“学听者先闻撞钟”,想学到天耳通,在台北这里打坐,想要把高雄的事情都听得清楚的话,要先听打钟的声音。街上的噪音吵得不得了,你到那里去静坐,最后练到所有噪音都听不见了,就是功夫练到了。在最亮的地方,各种颜色照进你眼睛里,而眼睛不受妨碍,你这个眼睛就练出功夫了。
“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所以最高的修养在于内心,不是在外面的东西,因为眼睛、耳朵、身体机能都好办,就是自己的思想与观念最难以克服。如果人能够克服自己的思想与观念,功夫就差不多成就了。内在做到了这样的话,“无难于外”,发出去的外用功夫,自然就到了。所以学拳练功夫,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外国人的表演,噼里啪啦,那个皮肉打得越响,放心,越打不伤的,贴一点膏药就好了;真打到身上没有声音时,内脏受伤了,回去可能命就没了。所以真正练内功的,是内养到家了,武功也到家了,对外面一切的障碍、一切的困难也不在意了。真的,我过去看见这些武功很高的老前辈,脾气好得很,随便怎么开玩笑,他也不生气。
我曾在我的家乡,看到一个内功很高的老先生,一脸白胡子,白头发,在河边钓鱼,他蹲在那里,两脚大趾头在河边踏住。那边码头上做工的人,从前都拿两个长棍,为抬东西用的。有三四个年轻人拿着长棍,想要从他背后一捅,把他捅到河里去。快要到他边上时,他头都没有回,一把抓住那个棍子,向前一甩,这四个青年都被摔到河里去了。他还在那里说,唉!你们怎么开这个玩笑?我还以为我钓到了大鱼呢。他不动声色,也不生气,看见这几个人从水中爬上来,只说“年轻人,不要开玩笑啊”,也不骂他们,修养到了这个程度。
“故名不出其一家”,他说我师父有那么高的武功,那么大的力气,连家里的人都不知道,这就叫高手。“今臣之名闻于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能者也”,他说我出来以后,天下有大名,都说我力气大,武功高,这违背了老师的教训,在外面出风头,不是一个学武人该有的修养。
“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但是,我这个天下第一不是假的,有这个名就有这个实。“以能用其力者也”,这就是武功的哲学了,也就是军事、政治最高的指挥哲学。武功到家了,可以通最高的军事谋略学。他说我的大力气,是善于用力,不是被力所用。如果生气了,脸红起来,气呼呼的一拳打出去,打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这个是被力所用。他能把知了翅膀摘下来,把手里一张纸一甩出去就是武器,可以杀人,这叫善于用其力者也,是知道重点在哪里。“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因为善于应用其力,真的武功学到了,虽然只隔一件衣服也不会被人打伤。有些女同学说,学个武功,上街就可以防身。我说你们女孩子自然有防身之道,用指甲一抓,对方一痛就跪下了,这不是防身之道吗?不过,这是外行用的武功。
这一段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哲学,其中有很多的道理。《仲尼》这一篇,是讲修道,为人处世之道,把入世之道了解了,才能谈出世的最高成就。不过真的出世,也是在入世中出世,这是常道;不懂这个,光以为逃避一切去打坐才是修道,那是最初步的,还不能用。佛学里叫做小乘,大乘是入世的,所以这一篇讲人生之道。
公子牟与公孙龙
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乐正子舆之徒笑之。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悦公孙龙也?”子舆曰:“公孙龙之为人也,行无师,学无友,佞给而不中,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与韩檀等肄之。”
接着是另外一个故事。“中山公子牟者”,中山是河北一带,春秋战国时重要的军事地区。公子牟是“魏国之贤公子也”,贤公子是我们现在讲的“公子哥儿”,这是从旧文化的通称来的。普通人家的孩子不能称公子,要世代有功名爵位、书香官宦之家的后代才能称公子。“好与贤人游”,他不因家里有地位有钱,而做吊儿郎当的事;他喜欢学问道德,喜欢跟有名气的学者做朋友。“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他对国家的事不管,而喜欢赵国的公孙龙。公孙龙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家,诸子百家之一。所谓名家,就是讲逻辑的哲学家,邓析、公孙龙啊,都是名家。“乐正子舆之徒笑之”,乐正子舆这一班政治家,就笑这个公子牟。
“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悦公孙龙也?’”他说你们为什么笑我跟公孙龙往来呢?你们不同意吗?“子舆曰:‘公孙龙之为人也,行无师,学无友’”,这是政治家对于哲学家、逻辑学家的批评,这话很严重,因为我们中国文化重师承,重传承。孔子讲尊师重道,师道讲传承,传承老师的经验,自己少走几十年的冤枉路,这是重师承的道理。子舆就说,公孙龙这个人,行为上没有师承,学问上没有根据,也没有朋友——所以师友与一个人的成就前途大有关系。孔子的学生曾子就讲过这个话,师与友两方面缺一不可,“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尤其是一个领导人,任何一个团体单位,领导人必须要有师友帮助,所以良师益友是文化的中心。
他说公孙龙这个人既无良师,亦无益友。“佞给而不中”,佞就是喜欢不成才、不正规的人;虽不算邪,也等于邪。不中(音仲)是不对的。“漫衍而无家”,又散漫,学问乱七八糟,没有自成一家,没有一个系统。讲学术应该有一个专长,他没专长,什么都会,而什么也不到家。“好怪而妄言”,他喜欢古里古怪的事,乱讲话,爱辩论。“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喜欢论辩,学哲学的嘴巴会讲,迷惑别人的思想,拿论辩的方法,封住别人的嘴巴,让人讲不出话来。“与韩檀等肄之”,诸子里有一位韩檀,公孙龙和韩檀这些人学习交往,很放肆、大胆、狂妄,看不起人。子舆就把公孙龙批评了一顿,说得一毛钱不值。
公孙龙说的奇事
公子牟变容曰:“何子状公孙龙之过欤?请闻其实。”子舆曰:“吾笑龙之诒孔穿,言:‘善射者能令后镞中前括,发发相及,矢矢相属。前矢造准而无绝落,后矢之括犹衔弦,视之若一焉。’孔穿骇之,龙曰:‘此未其妙者。逢蒙之弟子曰鸿超,怒其妻而怖之,引乌号之弓,綦卫之箭,射其目。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矢坠地而尘不扬。’是岂智者之言与?”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晓。后镞中前括,钧后于前;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子何疑焉?”
这个公子牟一听脸色变绿了,很不高兴。他说你们把公孙龙丑化到这个程度,好像没有一样对,“请闻其实”,请你们讲一下,他的过错在哪里。这个等于人身攻击啊,你恶口地批评,这样不对,那样不对,一无对处,究竟他学术思想错在哪里?
“子舆曰”,子舆说你要听事实啊,我讲给你听,他就讲了几件事。他说我首先告诉你,你看他这个人乱七八糟,讲的话可笑不可笑,“吾笑龙之诒孔穿”,公孙龙专门讲大话,他骗那个孔穿说,“言:‘善射者能令后镞中前括’”,拉弓射箭,这个箭前面是箭头,箭的后面有羽毛的叉叫括。他说善于射箭的人,“发发相及,矢矢相属”,矢就是箭,一箭接一箭射出去,每一支箭都连起来。“前矢造准而无绝落,后矢之括犹衔弦”,每箭都射中红心,一串箭穿过去了,后面的箭,也达到那个目标。因箭的余力未完,就钉住前面那个箭的尾叉,不会掉下来。“视之若一焉”,十几支箭射出去,看起来连成一排,一条直线一样。他说有人拉弓射箭,功夫那么高。“孔穿骇之”,孔穿听到有人功夫这样高,就被吓住了,我们现在也被唬住了。
“龙曰”,公孙龙看孔穿被唬住了,说“此未其妙者”,这一种射箭武功还不是顶高的,他说古人中射箭的名家“逢蒙之弟子曰鸿超”。逢蒙是古代射箭的名人,很高明,他是羿的徒弟。羿是我们古代射箭的名手,据说当地球刚刚形成时,有十个太阳,太热了,羿用箭把九个太阳射下来,这是上古的神话。逢蒙的弟子叫鸿超,有一天他在家里跟太太吵架了,发脾气,“怒其妻而怖之”,想吓一吓妻子,“引乌号之弓,綦卫之箭”,乌号是古代黄帝用的名弓,綦卫是地名。他把第一流的武器拿出来瞄准他的妻子。“射其目”,对着他妻子的眼睛就射过去。“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当箭射到妻子眼睫毛前时,她眼睫毛也没有动一下,眼睛也没有闭一下,“矢坠地而尘不扬”,这个箭就坠在地上,像一张纸一样,轻轻掉下去,一点灰尘都不起来。这个武功多高啊!他说你听公孙龙这个混蛋的话,胡扯到这个程度,“是岂智者之言与”,他说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讲的话吗?有道理吗?
我们大家听了原告所说,就像是毁谤罪,人身攻击。实际上,功夫能不能练到这样?我们大家想想,可惜我们在座的同学们没有练过武功的,这是真能做到的,这个没有什么稀奇;可是子舆这个人少见多怪,所以才说公孙龙是吹大牛。
公子牟说,有学问有智慧的人所讲的话,不是笨人能够听得懂的,这句话就把人骂惨了。“后镞中前括”,他说射箭一支连一支,这有什么稀奇啊!——这是个力学上的道理,拉弓射箭也一样,所以武功练得好,打人不要拳头的,轻轻一点就可以打伤人,打死人,因为懂得力学的道理。“钧后于前”,他说第二支箭、第三支箭接到前面一支箭的尾巴,因为第一箭射出去有力量,第二支箭射出去,他计算这个力量刚刚只到第一箭的尾巴后面,再借用第一支箭带动的力量向前面走。
老实讲,练过武功的人就懂了,最后练的不是武功,而是道。拿佛法来讲,一切唯心,心理的作用自然做到。“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其次讲他箭射妻子,故意吓她这件事,也没有什么稀奇啊!他的武功练到能控制射击的力量,那是完全靠感觉,力量刚刚到达目的前就下去了。所以一个善于武功的人,一拳可以打死一只牛;但是他故意吓你的时候,拳头打到你身上,你连感觉都没有,因为他的力量可收可发,自己控制得住。“子何疑焉”,他说这有什么可怀疑啊?你拿这个攻击人家不是笑话吗?
乐正子舆真正的问题,还没有讲完,留待下回分解。 列子臆说(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