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列子臆说(中册)

第五十四讲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列子臆说(中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五十四讲

  尧的民主思想

  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欤,不愿戴己欤?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

  现在开始另一个题目了,由公孙龙的这个哲学论辩,而讲到政治哲学问题。我们这个老祖宗唐尧,历史上公认的圣帝,是悟了道的帝王。为什么有些皇帝称为圣帝?中国文化有个标准,就是刚才讲公孙龙的“有指不至”,指个什么呢?要内圣外王,等于得道的菩萨,出来领导政治,外王天下。这个王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兴旺的旺,一个是作用的用,用也是王。所以古代历史上的明王,黄帝以前切断不谈,以黄帝为首,接下来是尧舜禹三代公天下的帝王,都是得道的。

  可是我们研究研究,这三帝都是活到一百多岁才让位的,年轻人还要命长才能等到那个时候哦!像尧由下面提拔舜,跟从自己培养了五十年,各部门都磨练过,经历了多少困难。后来几十年唐尧不问政治了,都是舜出来代表,培养他当皇帝的经验,尧到了晚年才把位子让给舜。这些资料要读《尚书》。

  学政治不是书生的理想,书读好了不一定能做事哦!所以提拔一个后进的青年,常常试他一下,不行;下一次再叫他做事,又不行,只好算了。如果是那个材料,这个做好了再做那个,才可能一步一步提上来。

  所以后世历史上的帝王,像唐朝,甚至于清朝,皇帝培养继承人,大多不敢宣布,因为人类最大的本事是吃醋。女人固然吃醋很厉害,不过是与女人之间妒忌而已;男人吃醋的妒忌比女人还厉害,一个人学问比他好,地位比他高,连这个人都不认识就会骂他,吃醋!所以我们常常说笑话,女人吃醋是镇江醋,男人吃醋是山西醋,吃得更厉害。所以我认为人类第一本事就是吃醋。

  你看古代的帝王,有时候叫某个儿子多来看看,练习看公事,代批公文,那就是有意培养他。今天有人来跟我讨论雍正皇帝夺位问题,我说你读正史就知道,康熙早看出来了,十几个儿子只有这个儿子能够继承,所以找他批公文了。譬如武则天是女人,怎么当了皇帝呢?是唐高宗养成的嘛!皇帝懒得看公文,叫她代批,东批西批的,她当然把天下就批给自己了,那是很自然的。所以读历史要用另外一只眼睛来看。

  当“尧治天下五十年”,尧这个皇帝是有道之士,读这个文章看出来他的道德在哪里,“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他不晓得把这个天下治理得好还是不好。你说他不是一个白痴吗?自己都不晓得好不好吗?一点都不是白痴,这是他的客观,因为好与不好没有固定标准。一个社会不可能使天下人都满意,你满意我就不满意,我满意他就不满意。所以他不知道天下是已治抑未治。

  “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欤,不愿戴己欤”,也不晓得下面的人民,是愿意拥护自己呢,还是不愿意拥护自己?所以做民意测验都靠不住,因为民意测验可以作假,所得的报告多半都不真实。这是告诉青年人,做领袖的要学尧的态度,要客观。所以像昨天一个同学说,某某人当面讲我怎么好。我说当面的话能够听吗?世界上的人哪个当面不讲你好啊!面子上很好,肚子里在骂你。所以一个当领袖的,不要给现象骗了,千万人讲好不算好,因为你的权位在那里。譬如说我们做老师上台了,大家很客气,别人只好对你客气一点,如果你还真以为自己了不起,那你就没有资格当老师了。

  因此尧自己不知道民意如何,“顾问左右”,现在很多地方都有“顾问”,尤其官做大了,退下来到处当顾问,顾问的名称来源就出在这里。所以讲文化,古代这些事情的说法叫典故,也叫掌故,要有所根据。“顾问”就是这个头回过来问左右的人,你听到外面怎么说?“左右不知”,所以尧这个好领袖就有好干部,旁边的人也答复不知道,很难断定。

  “问外朝,外朝不知”,外朝是什么?古代的朝廷,拿现在观念是中央政府,中央是天子,地方分治叫诸侯,诸侯所在的地方政府也有朝廷,就是外朝。问外朝,就是中央访问地方政府的诸侯,外朝的答复是不知,也不敢下结论。

  “问在野,在野不知”,在野就是普通民间了,我们现在讲普通社会。社会这个观念是从西方文化过来的,过去就是在野,不担任公家的职务,就可以称在野。在野基层的社会,也不知道,没有一个结论。

  尧作民调

  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问大夫,大夫曰:“古诗也。”尧还宫召舜,因禅以天下,舜不辞而受之。

  “尧乃微服游于康衢”,尧当时做了民意测验,都得不到结论,只好化装成老百姓,到人多的街市里去听消息。古代平民也叫做微,后来也叫做白衣,也叫做布衣。有时候皇帝“微服巡行”,使人认不出来。“康衢”,指宽大的道路,闹热的地方。

  “闻儿童谣曰”,尧听到小孩子唱歌。有时候变乱时代,常常有孩子唱莫名其妙的歌,谁教的不知道。尧听到孩子们唱“立我蒸民”,古体的诗词四个字最多了,“立”就是我们现在讲建设、建立起来,“我”,建立我们这个国家,“蒸民”,这个蒸是形容词,形容这个国家的老百姓们,像蒸馒头那样,开发新的观念,不断地开发、发展,快乐祥和。

  “莫匪尔极”,都是靠你做得好,使我们生活安定下来。这是赞叹尧,可是没有指名道姓,只说都是因为你做得好到极点,今天大家才有饭吃,使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识不知”,就是无忧无虑,什么都不要管,反正有一个最好的皇帝大当家。“顺帝之则”,古代这个帝字代表上天,代表最高的领导,我们只要服从上天的那个法则,就有很好的生活了。

  尧出去为什么听童谣?因为儿童无心,这个童谣不是老师规定唱的,是随便听来的话。我们以前的童谣,我还记得,前几天还给他们念,“小姐小姐,你莫生气,你吃香蕉我吃皮,你坐椅子我坐地。”这是小学生唱的,不晓得你们诸位有没有听过!因为我很注意这些,这都是儿童文学,不要人家教的。这表面上恭维小姐,实际上骂得那么惨,这是时代的变态。如果研究童谣很有意思的,社会国家要动乱的时候,谣言就出来了。童谣也好,古里古怪的话也好,每一代都有。最大的童谣是预言,像《推背图》《烧饼歌》,都是对历史的反映。

  再说尧听了童谣很高兴,就问“谁教尔为此言”,是谁教你们这些的啊?“童儿曰:‘我闻之大夫。’”这个小孩说,我听做官的那么讲。尧就很怀疑了,这个难道是我的部下故意编出来的吗?“问大夫”,就回来问有功名的这些大夫。“大夫曰:‘古诗也。’”他说这是上古传下来的,证明这个歌不是尧时代的,中国上古就有这一套。所谓上古的话,就是母系社会时代,那时也没有领袖,也没有帝王,社会都是自然地发展,谁都不管谁,生命自然地活着。“顺帝之则”,也就是听其自然的意思。

  唐尧听了童谣很高兴,知道自己的成绩了,同时也懂了一个哲学,当政治真达到最高理想的时候,老百姓反而没有思想了。一个人的思想多、问题多,都是时代苦难所刺激出来的,所以在一个完全安定的社会,孕育不出好孩子;古代的英雄豪杰忠臣孝子,都是艰苦磨练出来的。所以我常常说,在台湾太安定了,小孩子由幼稚园一直到大学研究所,一帆风顺,从南部高高兴兴坐上车子,到台北,到基隆,就是最远的了。像我们当年要读个大学,那谈何容易啊!像在南方江浙福建一带的人,要读北京大学,比到外国留学还困难,学费之高,一个县里有一个大学生,大家都侧目而视之,就同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一样,看到天上去了。

  那你就想想看,现在好像教育普及,实际上知识普遍低落,社会安定;大学教出来的,多半是白痴一样,那真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什么也不知道,什么常识都没有,只会联考。考出来以后再考公务员,除了这个考功以外,没有真学问,人情世故不懂,天下大事不懂。所以由这个历史故事,我们要启发自己,读书要闻一而知十,你只会背书有什么用?能够这样了解以后,再读这一篇,感慨、感想就很大。

  禅让与封禅

  听了这个话,尧回来自己晓得了,这个是禅宗的话头了,尧对自己的成就,是不满意还是太满意,这里没有结论。“尧还宫召舜”,他为什么回宫马上找舜进来,传位给他?因为尧是管大问题的,后来几十年的政治都是舜在做哦!换句话说,尧的政治成果是舜的功劳,所以他很明白。注意“召舜”这个召字,皇帝叫下面的人叫召见。

  “因禅以天下”,这个禅不是禅宗的禅,是谦让的意思,所以叫做禅让。这个禅字意义很多,古代还有封禅,封禅不是谦让。中国上古的帝王,尧舜禹曾封禅泰山,封禅就是天下太平了,自己的政治成绩好,老百姓生活安定,帝王登高山向天地祷告,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做得差不多了,可以告慰天地。所以封禅是这个意思。中国文化尊师重道,孔子是老百姓哦,但是皇帝到孔林跪拜,尤其清朝皇帝特别尊重孔子,还行三跪九叩之礼。清朝能够以文化的政治维持三百年之久,其中应用的巧妙就很高了。所以我们每年祭孔极为隆重。

  外国的学者研究中国文化,说中国上古没有宗教,我说你们是根据二毛子的了解,所谓二毛子,是说外国留学回来,自己中国文化都不懂的人。青年同学注意哦,中国上古的宗教,在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中,写得很清楚。封禅就是宗教的情操,宗教的精神形态统统有了,所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与西方绝对不同。

  禅让就是让位,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我们历史上称这三代是公天下。禹也要让位,但是天下人不服被让位的人,最后还是拥护了禹的儿子,因此变成家天下。

  尧此时让位给舜,下面一句,你们一定很奇怪,“舜不辞而受之”,舜一点都不推辞而接受。因为古代有这些记载,所以历代以来有些人说,尧年纪大了,被舜逼,不得不让位给他,就是因为这一些句子交代不太清楚所致。实际上,他们在公事上是君臣,在私情上像父子,依我的看法,舜不愿意尧那样大的年纪还辛苦管国家的事。其实舜年纪也很大了,所以舜接位后,赶快提拔大禹治水,舜的几十年安定是靠大禹的功劳,尧是靠舜的功劳,都是一步一步提拔上来的。用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他们赶快培养接班人,舜是尧的接班人,禹是舜的接班人。所以舜到这个时候啊,“不辞而受之”,不敢推辞,就挑了起来。后来有人认为舜“不辞而受之”,是安排好的;也有人讲,尧看看自己儿子不行,因此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舜,天下就给了女婿,女婿是半子嘛,况且两个女儿在监视他。我总觉得后来人的这些思想很有问题,似乎是以刻薄的心地看别人,在我是不同意的。我觉得这个礼让是当然的事,看到老人辛苦,你休息吧,我来担当。这是一段历史的故事,也是一个政治哲学的思想。

  关尹喜谈道的境界

  关尹喜曰:“在己无居,形物其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

  这是讲修道,道的用。关尹喜就是函谷关守关首长,名叫喜。老子年纪大了,想溜走出国去了,骑青牛要出函谷关。关尹晨起,见紫气东来,心知必有圣人过境,看到一个骑牛的老头子过来,他就跪下来求道,所以我们现在的《老子》五千言,是为了他写的。关尹喜得了老子的道,就放老子出关了。后来道家讲老子出了关到印度,摇身一变就是释迦牟尼佛;佛教则说文殊菩萨到中国,摇身一变,变孔子;普贤菩萨一变,变老子。道佛两家吵得一塌糊涂,这个是宗教之争,搞不清楚的事,反正老子不知所终。至于关尹子,有了老子的五千言,辞官修道去了,最后得道,后来道家称他为关尹子。

  现在关尹子说,“在己无居”,道的境界在自己身心上面,但不停留于任何部位,如果说感觉气脉到头顶了,到丹田啦,在这里啦,在那里啦,那是有所居,有所居就不是了,因为一切都是空的。“形物其著”,这个心随时无念,心境是空的,外境一来就起作用;人来了,请坐,走了,还是空的。所以学佛修道,不是光在家里闭眼打坐啊,那也是有居嘛,居在那个腿上,打坐是练腿,不是修道哦。真正得道的人,能够做事,“其动若水”,没有固定方位的,像水一样自然地流来流去。你把它挡住了它也不生气,慢慢流,流满了,它从你上面又翻过去流走了。“其静若镜”,修道人的心境永远是宁静的,像明镜一样,所以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心中没有念,什么烦恼痛苦、喜怒哀乐,心中都不留,这是修道。你学打坐干什么?打坐就是有居有所住了。“其应若响”,问打坐的人,你好吗?回答好,当然一问就一答,答完了心就空了,本来空的。“故其道若物者也”,所以真得道的人同物理的作用一样,非常自然,顺其自然。“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心物一元的,一切万物看起来跟道是相违背的;但真正修道、懂得道的人并不违背物。譬如说,修道的人一定不吃饭,不喝茶,没有这一回事,饭茶都是物。乃至有些人看到女同学,还说你学佛还要打扮?我说为什么不打扮?你看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都在打扮,挂了叮叮当当的一大堆,所以该不该打扮,当然不一定。但是不可太有偏见,道理就是“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心物都是一样。

  “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真正懂得道的,打坐不用眼睛,不用耳朵,也不用力,也不用心,大休息,这就真合于道了。结果你们坐在那里,又用力,又用耳,又用心,不合于道的自然。我们修道打坐的同学们检查自己看看,观音法门是用耳啊,观自在法门要用眼睛,练气功是用力,修念佛、观想啊是用心,每一条都犯了戒。“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结果你想修道,靠耳朵,靠眼睛,靠形体,靠思想知识来求道,都错了。那么怎么样才对呢?下次再说。 列子臆说(中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