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孟子与公孙丑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到底怎么直养,我们用禅宗一个故事来做个比拟。
据说五台山下有一个老太婆,是一位居士,她已经悟了道。当时,有些去五台山的禅宗和尚,向这位老太婆问去五台山的路径,她老是说:“蓦直去!”现代语就是一直地去!或笔直走!而且只答这一句,其他的话就不讲了。于是有人把这个老太婆的这句话,告诉了大禅师赵州和尚,说这个老太婆好像是悟了道。赵州和尚不大相信,自己去了,见到老太婆问:去五台山怎么走?老太婆仍然是“蓦直去”三个字。这下子赵州和尚便认为这老太婆真的悟了道。“台山路,蓦直去”成了有名的禅宗公案之一。这个道理,就是孟子的“直养而无害”的大原则。这一段话,不只是养气,而且还是养生的方法。
再其次,所有做功夫,不论对心性法门,或是炼气法门,孟子这个“养”字,用得实在太妙了,好到极点。“养”字很自然,就如养小孩那样养,饿了喂奶,小便了换尿布,就是如此养,孩子自然会长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成的。如果照道家的说法,断绝了外缘来专修,什么事情都不管,也需要十三年。他们有一套计算标准:“百日筑基”,要一百天打基础。“十月怀胎”,初步得止要经过十个月,在这十个月中,如孕妇一样,不能乱动乱吃,一切都要小心。然后进入“三年哺乳”的阶段,这就是养。最后还要“九年面壁”,加起来一共是十三年又四十天。如能真的成功,当然是好,但是谈何容易!别说十三年的时间,就是“百日筑基”这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很难持续到底。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几个朋友的故事。
有一位老朋友,脾气很暴躁,来台湾以后,我问他脾气好些没有,他说脾气更大了,问我有没有办法。我说有一个办法很简单,你做到的话,包你有用处。当你要发脾气的时候,你赶快做个气功,把嘴巴一张先吐一口气,再用鼻子吸口气,咽下去,再说要不要发脾气。他照做了,过了一个多月来看我,他说:“嘿!你的话真有效。当我要发脾气的时候,我把嘴一张,把气一咽,就没气了。”这是个好办法,当你要发脾气时,你告诉自己停一秒钟,忍一下,忍不住的,你干脆做个气功,嘴一张,呼一口气。那真有气耶!人生气时,硬是有一口气,不是假的。
人一生气,气机就变了,经脉也乱了。我常看年轻人爬楼梯,不过几层,上楼以后,就坐那里气喘吁吁的,他因为不懂张嘴吐气这个窍门。爬高时不要闭嘴,嘴巴要微微张开哈气,才不会累。这个秘诀,是当年学武艺时老师传的。爬山时,我们跟不上,在后面拼命跑,看见老师在前面健步如飞的轻功,我们怎么跑也跟不上。老师回过头来说:“张嘴!”嘿!一张嘴果然轻松了。当然,这与真正的养气还没有太大的关系。
养气功夫真做好的话,自然没有妄想,真的会得定,真的会不动心。所以佛家的修持方法中有“调息”的方法,尤其身体衰弱,或者老年人,的确必须注重养气。会养气的话,袪病延年,绝对不成问题;要想腰腿灵便一点,头脑清明一点,养气的确是个好路子。至于养到“浩然之气”,那就要心气合一了,涉及更深一层的道理。孟子在此只告诉我们要“持其志,无暴其气”,倒不是他不肯传我们,因为古人智慧高,“知言”,只要有一个原则,一句话就懂了。对于现在人,无论怎么说,他都不懂。教的人说得清清楚楚的,学的人一边照着做还一边问:这样对不对啊?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这就是“志”不够,没有信心。碰到这种人,我有时候真想学唐朝的赵州和尚说:“喝茶去。”喝茶去还太客气了,应该是“吃冰去”,实在是要去冰一冰,已经尽心这么说了,硬是懂不进去,简直是热昏了头嘛!所以我们要对“持其志,无暴其气”,多体会、多研究,自然会有心得。 孟子与公孙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