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说参同契.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讲
想成仙的大人物们
刚才讲到王阳明这个理学家,他也学过佛,学过道,打坐功夫很好。学佛走的是天台宗止观这个路线,修道家走的是哪一派的丹法没有资料可查。有一点在他的传记里记载,当时有一个道人叫蔡蓬头,蓬头是外号。因为修道的人把名利已经看得不值钱了,所以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没有关系。这人道行很高,王阳明曾经专门去山中的道观拜访他。蔡蓬头站在道观的山门外面,王阳明老远就跪下向他磕头。这个蔡蓬头居然拂袖而去,袖子一甩进山门去了,王阳明赶快站起来,跟他走进道观大殿。
道家的大殿供的是“三清”,是太上老君的一气化三清,据说太上老君就是老子摇身一变变出来的。反正这些宗教的事情,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这个三清是“上清、太清、玉清”,如果我们做比较宗教研究,这有可能是从佛家来的。佛教大庙子的正殿供的三尊佛,代表了“法、报、化”三身;如果我们用道家的观念来讲就是“精、气、神”。“精”是“化身”,生生不已;“神”是“法身”;“气”是“报身”。
这个蔡蓬头当时走进大殿,在“三清”前面一站,不理王阳明。王阳明一上大殿,又跪下来磕头,蔡蓬头又拂袖而去,向后面上了一个假山上的亭子,王阳明跟到亭子上,又磕头。蔡蓬头回头看看他,对他说,你呀!前庭后堂拜了我三次,“礼虽隆”,你这个礼貌很隆重了,“终不离官气”,他说你不能修道,功名还有份,将来官做得大,事业好。
我们读书看道书,看到这个地方不要轻易放过去。一个人的习气是很难变的,修道的人自然有修道人的习气。这一点我们讲两句古人的诗,大家听了不要灰心。古人说“此身未有神仙骨”,这个身体上没有神仙的骨骼,“纵遇真仙莫浪求”,就是看到神仙你也不必拜了,方法懂了也不能成功。可见仙佛是生来就有种子的。“莫浪求”就是不要乱求,你求了有什么用?王阳明虽前庭后堂三拜紧跟,蔡蓬头接着掉头又走,王阳明又在后面跟,但却找不到人了。
我们再看汉武帝,这些历史上的大人物和英雄,尤其是中国帝王、名士都喜欢学神仙,其实就是人性心中欲望的扩充。一个人到了事业地位的最高处,一切都满足以后,唯一要求的是如何能不死。所以秦始皇、汉武帝都求神仙之术。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雄才大略,这个称誉,他当之无愧。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一个政治环境很复杂的情形下,登基做了几十年皇帝,开创了一个盛世,真不容易。可是到了晚年就喜欢学神仙,他求神仙花的本钱太多了,甚至把自己的公主都嫁给一个骗子道士。像这样荒唐的事情,他都干得出来,明知道做了错事还不承认,后来就不能自圆其说。
汉武帝旁边有两个大臣,一个是汲黯,一个是东方朔。汉武帝是何等难伺候的帝王,在他左右的人讲话就更难了,高明的意见很难提出来,因为他太高明了。但是我们看历史,汉武帝有许多次因为有人犯了大错,他要杀人,出场摆平的都是东方朔。此人专会说笑话,东逗西逗就把汉武帝逗笑了,然后事情就作罢了。所以研究做人的道理,要多留意道家的精神。老子的话“曲则全”,一件事情走直线有时候是不行的。一个领导决定的事,明知他是错的,挑明说决策有问题,那就糟了!人是有个性的,格老子!你说有问题,我偏要干!所以老子说“曲则全”,转一个弯,这个事情就圆满了。东方朔走的是曲线的路,所以汉武帝碰上的很多问题,东方朔一来,往往就起了作用,把错误决定扭转过来。
汉武帝身旁第二位重要人物是走直线的汲黯。我们大概可以想象这个人脸应该是方方的,一天到晚不带笑容,讲话是仁义道德,连汉武帝都怕他。汉武帝当时见那些大将军、总司令,常常很随便,跟他的祖父汉高祖一样,在宫女帮他洗脚时也叫大臣进来报告,很不礼貌。但是汉武帝听到汲黯一来,赶快更衣戴帽才敢见这个汲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读历史要注意,一个人的人品、人格养成到真正高尚正直的时候,任谁都要尊敬他的。连汉武帝这么一个严君,对于大臣要杀就杀,但是却尊敬这个部下汲黯,自己衣冠不整还不敢见他。所以汲黯是以敢批评汉武帝出名的。换了别人讲话,汉武帝非杀他不可,譬如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汉武帝一气就罚司马迁受宫刑。
汲黯批评汉武帝很直率的,汲黯讲:“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就是说你武帝内心欲望太重,尽管外面好像做好事,如此怎么能效法远古的圣王之治呢?这虽然是在批评武帝的政治表现,但也间接指出武帝要学仙道是不会有成就的。一个人连人都没有做好,还想做神仙!“内多欲”,思想里欲望太多了,什么都要,钱也要,寿命也要,名利也要,儿女也要,反正好的都要。其实每人都是这样“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所以求神仙,做得到吗?
这种话在朋友之间讲都很刺耳了,对皇帝讲更不得了。历史上记载武帝听了当然很不高兴,不答复他,但也没有对他不礼貌,可是汲黯的官运也就到此为止了。有趣的是,汉武帝临死的时候吩咐子孙,在我死了以后,为了太子的安全,还是要找汲黯这样的人来护国才可。
我们引用王阳明跟汉武帝这两段故事,是告诉大家我们研究神仙之道可以,却不要轻易想当神仙。这个神仙很不容易做的,是要放弃了一切,这个一切就包括很多了,我们放弃不了的。换一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内多欲”,但并不见得能“外施仁义”,这样岂能成佛成仙?这个话要自己提出来警告自己。
龙门派与成吉思汗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研究的这个《参同契》,是采用清代朱云阳道士所注的版本,尊重他一点可以称他为真人。我们认为在所有的《参同契》注解中,他的最正统。朱道士是道家北宗龙门派的传人。龙门派在道教里是元朝以后开始的,创派的祖师就是跟成吉思汗非常要好的道士丘处机,又名长春真人。长春真人有一本书叫《西游记》,不是孙悟空那个《西游记》,这一段故事在我们历史上也很特别。中国文化史上有两个特别事件,一个是在南北朝时,为了争取一个外国学者法师鸠摩罗什到中国来,派了几十万大军消灭西域两个国家。这个历史是外国所没有的。
另一个就在成吉思汗西征打到印度时,他得知中国山东有一个有道的道人丘长春,就派大使到山东把丘长春请到印度边境上见面。所以丘长春由山东到北京,由北京到新疆,一直到了天山南面跟成吉思汗见面。成吉思汗要拜他为师求道,丘长春告诉他少杀人,将来自然一统天下。丘长春早就知道,中国免不了一场灾难,所以与他约定,万一你打到中国来的时候,不要杀人。成吉思汗答应了,所以给他铜符铁券,就是两个人定了契约,两块铁上面盖了印。后来蒙古人打到中国北方的时候,每家门口只要有丘长春道教的符牌一贴,蒙古兵就不会进来,保存了多少人的生命财产。这个在历史上也是一段奇迹。
现在北京的白云观,是有名的道教丛林,就属北宗龙门派,这一派是出名的绝对清修派。南宗修道的人,许多道士是有家庭、有太太、有孩子的。后世道教里的道士,也大部分是属北派丘长春的系统。我们手边拿的这本《参同契》是朱云阳注解的,他就是北派的巨子,不过他也通南派的各种修法。他的注解实在很好,那是正统道家修炼神仙的学理,我劝大家自己多看才好。
现在我们翻开《参同契》的本文第一章,就是“乾坤门户章第一”。下面低一格的字就是朱云阳真人的注解,文字顶头的就是《参同契》的原文。
乾坤门户章第一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
牝牡四卦,以为橐籥。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准绳墨,执衔辔,正规矩,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
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
日月为期度,动静有早晚。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
十二辟卦
《参同契》是汉代的文章,差不多都是四个字一句,很严谨。我们讲到中国文学史,由东汉文体演变了二三百年,形成南北朝的文学,对仗很工整,后世普遍叫做四六文体。这第一章首先提出来“乾坤者,易之门户”,这是《易经》的纲要。研究《易经》也好,修炼丹道也好,“乾坤”是《易经》八八六十四卦的父母卦根本卦,就是“众卦之父母”。除了“乾坤”以外,就是“坎离”两卦。现在韩国国旗上的图案就是“乾坤坎离”四卦。
“乾坤”这两卦代表天地,这个宇宙天地就是两个现象。什么叫卦呢?古文字典上解释,“卦者挂也”。宇宙的现象,像画一样,挂在外面看得见的就是卦,八卦是个代号。除了天地以外,其他的自然现象,日、月、风、雷、山、泽等,都挂在那里,这就是卦的道理。
“坎离匡廓”,坎离两卦代表两个东西挂在那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太阳月亮在天体里头走,“运毂正轴”,像一个车轮子在转一样。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车轮同我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参同契》是千古丹经的鼻祖?这是什么道理?
因此,为了研究《参同契》,第一步必须要了解《易经》的“八卦”。讲到八卦又是个专题,现在各位手中这一张图(详见下文),希望诸位每一次都要带来,至少在讲“御政”一篇随时会提到;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也是要提到的。这一张图上面写的一岁,就是一年十二个月,分为六阴六阳,这是说明天体形象包括的内容非常多。
我们看一层一层的圈圈,共有六层,中间是空的,这个空的外面第一层是十二个卦,专门名词叫做十二辟卦,“辟卦”也叫做“侯卦”。中国上古的政治,中央政府的皇帝叫天子,天子只有一个;地方的领袖是王,叫诸侯,“侯卦”的意思就是“臣卦”。在时间上说,一年是个主体,分十二个月,十二个卦名代表十二个月,叫十二“辟卦”。再外一圈是卦象,这个卦一笔一笔怎么画法?我们慢慢也要解释一下。第四圈是中国阴历十二个月份,每一个月另有一个代号,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当然还没有加上亥是猪,戌是狗……这十二生肖的来源,据我的研究是东汉以后,随印度文化过来的天文观念。所以一直到今日,从印度北部到西藏地区,你问现在是几月啊?他说狗月,我们就晓得他讲的是九月;他讲羊月,就知道是阴历的六月了。为什么选这些动物代表六阴六阳?比如子月是老鼠,同老鼠有什么关系呢?老鼠是五个脚趾,五是单数属阳;双数属阴。我们形容一个人胆子小犹豫不决叫“首鼠两端”,刚爬出洞的老鼠,习惯走两步,看一看前面,咚咚,又钻进去了,再跑出来多走三四步又钻进去了。首鼠胆子小,瞻前顾后就是“首鼠两端”,它两头都要看清楚。丑月属牛,牛的蹄是两瓣属阴的,所以一阴一阳这样分开。龙啊、蛇啊等都有些道理,这是一种解释,我们将来提到时再说,这是第四圈。
天文 历律 气节
这个第五圈麻烦了。这是中国文化音乐的乐律,与古代的天文也有关。中国文化以天上的星象变化判断人事,非常准确。诸位同学要研究这个问题,顺便告诉在大学研究所的同学们注意,先要读《史记》的《天官书》,其次读《汉书》的《五行志》。我们现在读历史都是通史,其实不大合理,因为历史上重要的东西,真正的历史哲学,历史上都把它漏掉了。譬如《史记》中重要在《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书。历代史书都有《天文志》,不叫《天官书》,司马迁的《史记》才有《天官书》。我们每一代的历史还有一个《乐律志》,在唐史、宋史,一直到明史,乃至现在出来的《清史稿》都有的。中国在科学上比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发展得都早,因为发展了天文科学,天文科学又是以数学为基础的。不过很抱歉,那是祖宗的文化。你看故宫博物院,那是我们祖宗的,你的在哪里?没有呀,拿不出来,这不行啊!现在我们连“天文”“历律”这些都搞不清楚了。
这个图外面一圈是二十四个气节。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个月有三十天,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气”,六候就是“一节”。一年有七十二候,每个月有一个节,一个气,一年十二个气十二个节,合起来共二十四个“气节”。现在有一个问题,民国以来用阳历,老百姓是阳历跟阴历并用,这个习惯很难改,八九十年来,大家还是愿意过阴历年。民国初年湖南那个大名士叶德辉先生,作了一副对子:
男女平权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阴阳合历 你过你的年 我过我的年
我经常很感叹,这副对子作了九十年了,社会还没有变。那么你说是阳历好、阴历好呢?这个问题是科学问题,其实中国几千年来已经阴阳合历在用了。
我们算八字是以二十四气节为标准,二十四气节是以太阳为标准,我们的阴历以月亮出没同潮水涨落为标准。所以由广东到东北的海岸,海边人就晓得,我们小的时候就会念“寅申涨,卯酉平”。潮水涨落都在脑子里,老祖宗就告诉我们,初一十五出门坐船,“哎呀!船开了没有?”一算,“寅申涨,卯酉平”,没有没有,赶快跑去还赶得及,潮水还没有退,可以上船。这个科学知识已经变成民间的习惯了,后人不用脑筋已经都统计好了。所以二十四“气节”是一个天体系统里太阳系的统计。这一个图里头东西多得很,我们中国文化大部分生活习惯的原理,都在这张图里。卦者挂也,就是挂在这里给我们看的。
《易经》的八卦与文字
要了解《易经》的“乾”“坤”这两卦,我们先要了解什么叫“八卦”?什么叫八八六十四卦?你不要把它看成死的,它是活的,是个代号。大家说研究了《易经》以后就发觉,我们祖先的文化思想、哲学科学,为什么在上古时期就到达这样高的程度?我的看法是,上一个冰河时期之前,人类文化已经发展到最高处了。一个学问越高明就越简化,开始发明都很复杂,到了最高峰反而简单而明了,复杂的不算真学问。古人归纳一切法则画成这个代号八卦,很容易懂。冰河时期,人类整个毁灭了,好在这个“卦者挂也”留了下来,就靠这一点卦,告诉我们宇宙天地的一些讯息。这些符号所表达的内容太多了,这是第一点我们需要了解的。
第二点讲到《易经》的“八卦”,也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人类文明之初本来都没有文字,文字是人为制造的。中国的文字是由象形文字开始,象形就是图画、漫画,“八卦”也是漫画开始的。所谓“伏羲画八卦”,古人的卦是怎么样画的?是不是我们现在这样画的?八卦是否就是中国先古文字的开始?过去几十年来,有些考古学家不大承认卦是文字的开始。我却认为卦是文字的开始,《易经》就是中国文化根源的根源,哲学里的哲学,经典里的经典,文化中心的中心。但是,你在考古文献上找不出有关八卦的东西。
譬如过去那位董作宾先生,我的老朋友,他是甲骨文学者。我对他说要灵活来看,在甲骨上看到一条线的,几条线的,几个点的,那个就是卦。古人画卦或横画,或直画,或点一下,反正是代号。三直是“乾卦”,或者打三点也是“乾卦”,都是代号。所以我们看到最古老的一本《易经》叫《易纬》,里头画的卦不是横的,而是三条直的。慢慢在甲骨上也找到了这些东西,可见我们中国文字文化来源很早。
《易经》为什么叫“易”呢?这个“易”字为什么这样写呢?上面一个圆圈加一点代表太阳,下面这个圆圈有个缺口代表月亮。甲骨文上有没有这个“易”呢?有的。换一句话,什么叫《易经》?“日月之谓易”,就是太阳月亮天体系统之下的学问法则。
所以八卦从“乾坤”两卦开始。可是还有一些基本的常识要向诸位介绍,现在我们这一本《易经》叫《周易》,是由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绎、孔子传述的。所谓“易更三圣”,即我们现在这本《周易》,是经过这三位整理过的。实际上《周易》只是《易经》学问的一部分。《易经》的易学有三种,称为“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周易》。《周易》是以“乾坤”两卦为开头的,现在《参同契》用的就是《周易》的道理。 我说参同契.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