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孟子与离娄

才、德、学兼备

孟子与离娄 南怀瑾 著述 2572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孟子与离娄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才、德、学兼备

  汤的另一个长处是“立贤无方”,他左右所用的人,都是贤能的人,这不只是指人才,最重要的是道德。古代的贤才,包括了“才、德、学”三样具备,三者不能缺一。但有才不一定有德,聪明的人才高,但因为他聪明,什么人都见过,也许在言辞、态度上表现得很谦虚,实际上内心看不起人,所以在德的方面,就大有缺欠了,品性就差了。有才又有德,才是第一等人,但是还要加上学,如果没有学问还是不行。有才德的人如果没有学问,等于树根缺乏肥料,无从长成巨木。所以古代的贤者,是具备了“才、德、学”三项德性的。

  而汤是“立贤无方”,这“无方”两个字,曾有多种的解释,有的说是方位,有的说是岗位,有的认为,汤距离孟子,已经有数百年之久,在汤那个时候,各地是分封的,而各地区言语不统一,文字不统一,经济形态不统一,甚至政令也不统一。这时仍有浓厚的区域观念,而这个“方”就是区域的观念,也就是说,汤的用人,无区域、方所的观念。

  另一种解释“方”是方法,说汤用人没有固定的方法。这个说法有历史证明,汤当时有一位“师相”名叫傅说,所谓“师相”就是老师,也是宰相。傅说这个人的出身,以现代名词来说,好听一点是土木工程,说得不好听则是木匠水泥匠。他为了建筑房子,有一个机会和汤接近,汤发现他是人才,便平步登天,请他当首卫,就是首府之卫。所以说,汤不是用呆板的方法,制定程序、制度;不像现代一定要什么学历,任命什么官阶,然后一步步上升。因为普通的人才,可以依呆板的制度升迁,真正的人才,并不一定要走呆定的路线。

  孟子紧接着说到历史上的第三个圣王,就是文王,他看到国内的老百姓都“如伤”,依照字面解释,好像是负伤,或者伤心,其实都不是。这是说,看每个老百姓都有困难,都有伤痛不快乐的地方,所以要替老百姓解决伤痛,解决困难,解决痛苦。套用佛家的观念,这是大慈悲,看一切众生都很可怜,所以他时时想到,要去解除老百姓的困苦,因为那是他的责任。

  其次“望道而未之见”,照古人对这句话的解释,因为文王得了道,这个道当然不是学佛得定、参禅开悟的道。所以文王能够注解《易经》,由于《易经》是阐述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可以弥纶天地的大道。但是他自己不认为得了道,好像没有道一样。这是古人对这句话的解释。

  我们仍然依照古人的解释,来做一简单明了的说明,就是说,文王爱民如子,他自己很有道德,别人问到他时,他非常谦虚,自己觉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孟子又提到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就是说不轻视浅近的事、浅近的话;对于很平常的事,他都在做,同时更不忘记高深远大的见解和计划。例如我们常说的为政之道——订一个施政计划,要为国家老百姓着想;订百年大计,眼光要看到一百年以后的发展,因为一个政策付诸实施,对国家、对百姓能有五十年的利益,还只算是马马虎虎的。古代认为,对于长远以后的利弊,都要看得很清楚,不像现在,往往一个计划,在两三年以后,又需改变了。

  最后,孟子说到周公,他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是一个不得了的人。

  周公在道德、学问、修养方面,想兼具三王之所长,三王的好处、善行,他都想做到。因此,周公很用心,很辛苦,如果做出来,不能与三王所做的相符合时,他就“仰而思之”,就是躺着去寻思。人躺下去,全身放松,思想就灵光;低头沉思太久了,眼睛易成近视,思路愈加迟滞。

  古人的教育,看书不低头,看书的姿势,颇似关羽读《春秋》的绘像,人端坐,直腰,挺胸,头也是正直的。以书本就目,从不低头看书,更没有躺在床上,歪着身子看书的姿势。看任何书都如此,写字也是如此,一定要“端容正坐”,不但是仪表风度的问题,更有其生理上维护健康的原因。千万不可如现在一般人,写起字来,纸一定要放得歪歪的,坐得也歪,身体如虾子,头又偏又斜又歪,扭曲得像一个被孩子弄坏了的洋娃娃。这也许就是现代的艺术化,可惜很不卫生。

  周公的研究精神,更是可佩,对于一个问题,“夜以继日”,白天想了一天,如果还没有想到答案,晚上继续想,昼夜都在研究、寻思。“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如果想到半夜,得到了答案,他就不睡觉,坐在那里等待天亮,立刻付诸实行,这是周公的精神。

  孟子所以会写文章,说了半天,道出四个帝王的长处,捧了一个周公;当然不是捧周公去睡觉,那是误解了“孔子梦周公”这个典故。现在年轻人说见周公,认为就是睡觉,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孟子》这里阐扬了周公的伟大。事实上,三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整理的人就是周公,而编释的人则是孔子。孔子是效法周公的,所以他才处处梦见周公。孔子以前的圣人就是周公;孔子以后,大家才又推崇孔子为圣人。周公的伟大,是他兼备了历代圣王之长,而他贤相辅政的精神,正是最高尚的师道精神。

  孟子是以暗示的手法,点出他是继承周公、孔子的文化精神,也就是一脉相承了中国文化。 孟子与离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