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孟子与离娄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贤者与能者 在位与在职
关于“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的问题,我们现在先把“贤德”的这些观念,提出来讨论一下。
我们晓得孔孟思想所讲的中国文化,在学术思想上,有个基本的观念,就是《公孙丑》中说过,“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过去我们大家读书,很容易认为,所谓贤能的人,就可以担当这个职位,这是一个笼统的看法。严格地讲起来,应该是依照《礼记·礼运》的观念。而且必须要把《礼运篇》全篇读完,才会了解。因为孔子有一个整套的观念,如果只抓住一段,事实上还是搞不清楚的。
这个观念所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我们后世往往把职和位连起来,实际上这是两个观念。
一个有道德、有节操、有学问的人,可以把他定位在“贤者”。贤者不一定当政,不一定在职,而是在位。古代的“位”,等于说“三公坐而论道”,是讲思想,或者是最高的决策,并不管执行。假设勉强拿现代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来讲,那些民意代表们,就是在位,但并不是执行法令的在职人员。
“能者”是有才能的人,就是在职执行决策的人。能者与贤者,这两个观念的内涵实际上是有差别的。在历代的帝王政权,或者是政治经验中,这个道理实际上的应用,集中在清朝的初期,尤其在康熙时代。康熙把做官的人才分成九类,地方官吏,或者巡抚之类,后世所谓省主席之流。他用的是“能”人,绝对用能人,不用贤者。贤者学问好道德高,把他送到翰林院去,写书编书,坐在那里吹吹牛啊,一辈子给他编几部大书。就算是年轻一点四十多岁考到翰林的,二十年给他在那里写一部书,就把他“闲”起来了,贤者闲也,清闲起来。
做地方官吏的必须要用能员,能替国家社会、老百姓办事的,并不一定要他学问好。甚至康熙还采用了法家的思想,贪污一点点,品性差一点点,皇帝开只眼闭只眼。因为他赚一点点钱,跟他办事的能力比起来,很值得,这一点钱就让他贪去好了。他替社会国家做好了事,那个代价太大了。所以古代讲皇上圣明啊,皇上心里非常清楚;虽然清楚这个官员贪一点财,因为他是能员,非用不可。
由此我们了解,“贤能”的政治,贤与能两者是不可混为一谈的。当然,一个有道德的人,同时又是能人,在历史上也有,譬如宋朝有名的范仲淹,不但学问道德好,而且出将入相;他不但是个“贤者”,而且是个“能者”,才能又高,道德又高。这一类的人才,在历史上是极为难得的,足以为人榜样的。 孟子与离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