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海外教育六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四、仁爱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6.30,雍也篇第六)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12.2,颜渊篇第十二)
3.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3.12,子路篇第十三)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4.5,里仁篇第四)
5.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20.2,尧曰篇第二十)
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7.6,阳货篇第十七)
7.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4.4,里仁篇第四)
仁爱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孔子认为是仁爱思想的重要方面。《论语》主要从两个方面谈到这个问题。一个是执政者的作为,一个是一般人的思想和行为。
对于执政者来说,实行仁政是天经地义的,孔子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要努力使这个国家实行仁政,财富、机会都要惠及人民。统治者要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法则,不要侵害老百姓的利益,要体谅人民的难处,要尊重人民的意愿,始终持有敬国爱民之心,行忠恕之道,对国家人民的利益要忠诚。
那么,什么是仁政的最高境界呢?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给出了答案: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处处为人民着想,处处帮助大家生活得更好,这样的君主肯定是实行仁政的君主,而且这样的君主就是圣人。孔子说连古代圣君尧舜都没有做得令自己满意。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社会比现在落后得多,但是私有制的发展依然使得人们追逐金钱财富、社会名利地位等,这些使得社会矛盾重重,有些人为了获得财富地位而不择手段。人们的心灵不得安宁。孔子认为人们获得财富名利并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看符不符合仁义的原则,一个君子是不可能为了获得名利而放弃仁义的。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舍弃仁爱,成名有什么用处?这个原则对于当代消费文明的社会意义尤其重大,为了名利财富不惜做非法的事情的人已经很多了,就是不违法而做不道德的事情的人也是经常见到的。
所以,孔子希望大家都能有做一个仁人志士的愿望,努力实践仁爱的理念,倘若如此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实质性的改变,人类的文明将发生巨大的跃迁。
一个具有仁爱的大善德的人,正如《论语·里仁》中说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仁爱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要讨厌的。对好人固然要去爱他,对坏人也充满怜悯、慈悲,也要爱他、改变他、感化他。这便是圣人的最高境界,拥有像太阳照耀万物而不求回报一样的大善德、大胸怀、大智慧,从而造就一个仁爱的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海外教育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