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崇德里
这一条小巷北起中东大街,南接红石柱横街,原来是无名小巷,1925年,有一位名叫王崇德的商人在此建房,并把小巷命名为崇德里。
在成都城中,以建房者的名字命名的街巷很少,据笔者所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还保存下来的只有崇德里这一处。另一处天成街也与建房者有些关系,不过那里是因为吴天成在那里修建了天成机器厂而得名的。
抗战时期,著名作家李劼人在乐山开办的嘉乐纸厂的成都办事处就设在这条小巷3号的骑楼上(崇德里过去在南北两端都建有骑楼),所以在较长时期内他与全国各地的联系地址都在这里,这就是我们今天在菱窠的李劼人纪念馆中见到的一些信件上的通讯地址写的都是崇德里3号的原因。抗战时期成都文化界最重要的组织“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是在冯玉祥将军与老舍先生的大力协调下于1939年1月13日成立的,由李劼人长期担任理事长。在很长的时间内,协会的办公处与联络处也是设在崇德里3号,成都进步文化人的很多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
令今天的成都人很难以相信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成都的地下组织曾经在崇德里9号开办过一个制造伪币的工厂。
1949年11月,成都的地下党组织“川西边地下党留蓉临时工作部”为了解决迎接成都解放的活动经费,曾经在崇德里9号的“新民主主义同志会”(“临工部”领导的外围组织)会员牟锦熙的家中建立小型铸币厂,铸造帆船银圆,供给地下党特别是游击队使用。
地下党所以能够制造银圆,这与当年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密不可分。民国时期的四川在前期是处于军阀混战与防区制之中,后期是处在中央与地方势力的角逐之中,可以说凡是有实力的军方系统都在制造金属货币,所以币制一直未能统一。据《四川省志·金融志》中的一份资料,20世纪30年代以前成都市内的造币厂有:拱背桥街的四川造币总厂(又称“机器银圆总局”,此时由刘文辉部控制)、倒桑树街邓锡侯部的造币厂、贵州馆街邓锡侯部的造币厂、忠烈祠街李家钰部的造币厂、城隍庙李家钰部的造币厂、三桥南街田颂尧部的造币厂。而在全川,则共有34个造币厂。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市场上更是各种纸币、银圆、铜币、镍币都在使用,管理十分混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地下党才有可能自行制造银币。
原崇德里3号嘉乐纸厂驻成都办事处大门 张郁菲提供
崇德里,李劼人开办的嘉乐纸厂成都办事处曾设在南头的骑楼上。 1998年 赖武摄影
崇德里已经在东大街的改建中被全面改造为一个新型的旅游点。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