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通顺街附东通顺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正通顺街附东通顺街
从太升路大桥向南进入太升北路不远有一个十字口,西边就是正通顺街,东边就是东通顺街。原来有一个小庙叫古佛庵,所以本来名叫古佛庵街。由于这里在清代是北城墙内的民居,街巷狭窄,清光绪年间改名为上通顺街,本义是求其通达顺畅。可是这条街在民国初年却变得愈来愈堵,不得不拆房辟路,并把周围的几条街都取名为“通顺”,所以这里曾经有正通顺街、东通顺街、北通顺街和横通顺街。现在只剩下正通顺街和东通顺街。
正通顺街现在是成都最受人们关注的街道之一,因为在这条街上至今还有一口著名的双眼井,这条街曾经有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故居。从出生到离开成都,除了小时候跟随父亲在广元生活的两年时间,巴金在这里生活了20年。
巴金(1904—2005)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在1929年开始使用的笔名,以后遂以笔名行世。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五四运动让他“从睡梦中惊醒”,从此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开始写文章、编刊物,组织社团,走上了文学之路。1923年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同年发表了著名中篇小说《灭亡》,引起了文坛极大的震动。接着又发表了包括“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在内的很多作品,成为一个职业作家。1931年他写成了影响了我国几代人的、以成都为背景的著名长篇小说《家》(据不完全统计,只是在大陆,《家》就印行了52个版次,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一部小说),加上以后陆续写成的《春》和《秋》,共称为“激流三部曲”。这以后,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理论作品,翻译了大量文学与理论作品,是我国最多产的作家与翻译家之一,创作总字数达1200多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巴金全集》26卷和《巴金译文全集》10卷。“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他以80高龄写出了随笔集《随想录》,推心置腹地与读者交流自己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沉思索,坦诚地进行自我解剖,再一次震撼了成千上万的读者,被称为最感人的“讲真话的书”,他也被人们誉为“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他在晚年又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再一次得到了成千上万人的支持。从1977年开始,他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直至辞世,长达28年。从1983年开始,他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直至辞世,是我国唯一的担任国家领导职务的百岁老人。巴金一生中获得了包括国际笔会推出的“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在内的中外所授予的无数荣誉,2003年更获得了国务院授予的“人民作家”称号。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北京天文台发现的831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青年巴金
巴金赠书印章汪致正作
20世纪60年代四川省人民剧院在成都演出由巴金名著改编的话剧《家》
巴金的故居原来是一个比较大的院落,南北向进深约77米,东西宽约40米,五进三重四合院,占地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位于今天的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大院,前门在正通顺街,后门在东珠市街。古老的院落已经在1971年被拆除。但是街上那个别具一格、距院落旧门不到20米的双眼井还在,那里是巴金小时候不知走过多少次的地方,所以他在1987年返乡时曾经说过:“只要双眼井在,我就可以找到童年的足迹。”
20世纪30年代巴金旧居的中西合璧式大门
1907年,巴金的外祖母(前排左一)、母亲(后排右一)和巴金(外祖母怀中)。
清末巴金的祖父辈和父辈的合影。中排右八为巴金祖父、右四为巴金父亲、左四为巴金母亲。
(图片由李致提供)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如今的双眼井已经成为无水的枯井,但是作为巴金故居的最有代表性的遗迹,井后的石碑上这样写着:“双眼井,位于正通顺街24号,原为新开寺内之古井,井深八米,宽三米,上盖石板,板凿两眼。该井始筑年代不详,据形制推断为宋代。井北侧为巴金故居,1994年5月7日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0月8日巴金又到双眼井 杨显峰提供
关于正通顺街上这座巴金的故居,曾长期被人误解。
今天所见到的战旗歌舞团大院,是由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三个院落组成的,偏北的是孙家大院,偏西的是张家大院,偏东的才是巴金的故居李家大院。李家大院早在1927年就卖给二十九军军需处长罗度能。抗日战争开始后,院中曾经办过两年中学,叫“大中中学”。1939年再次转卖给时任四川省城保安处长的川军将领刘兆藜,刘家对院落曾经有过一些改建,直至新中国成立时,还有三列平房是李家旧宅。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作为战旗歌舞团用房曾经进行多次改造,所以巴金故居即民国初年的李家大院的房屋目前已经完全见不到了,还可以见到的旧物就只有一棵桂花树和一道院墙。有不少巴金著作的爱好者总想去寻找巴金在《家》中所描绘的那个古老的院落,特别是鸣凤投湖的大花园,其实是不可能的。
现在战旗歌舞团的西院还有几间平房,不少参观者误认为是巴金故居遗迹,所以就出现在很多摄影作品与美术作品之中,那都是不对的。因为西院现存的那几间老房子是张家大院的建筑,张家大院原来与李家大院相邻,门牌号是正通顺街98号(李家大院原来的门牌号是正通顺街97号),最早是清末驻藏大臣凤荃的公馆。1928年,凤荃之子钟子和将大院卖给广汉人张尔嘉。1950年,张家将大院卖给川西军区后勤部,先是作为印刷厂,1952年并入了战旗文工团。现在还保存的几间老房子就是张家大院第三重院子的部分房屋。笔者的老岳父是张尔嘉的亲兄弟,笔者的爱人就是在那个大院中长大的,所以对正通顺街几家老院子的情况有一些比较真实的了解。
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部门早就有意将已经不存的巴金故居作为重要的文化纪念地予以恢复。但是因为巴金在生前多次明确表示,不同意恢复他家的故居。为了尊重他的意愿,他的故居就一直未能恢复,只是在成都的百花潭公园内按巴金在《家》中对高公馆的描绘修建了一处纪念地,取名叫作“慧园”。四川省的巴金文学院建在东郊的龙泉驿,在巴金文学院中陈列有根据认真考证之后制作的巴金故居的模型。
正通顺街在清代还修建有云南会馆,而且与李家大院相邻。
正通顺街在清代有一座很特别的大仙祠,所祭祀的不是一般的神仙,而是狐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狐狸精。在我国古代曾经有过祭祀狐仙狐神的习俗,如唐代的《朝野佥载》所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之同,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但是在清代的城市中还建有这样的一座大仙祠,却是极为罕见的。这座大仙祠的香火在民国时仍然兴旺,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才被关闭。直到关闭之前,在大门外的红墙上都还有信众用红布写着“信不信由你”之类的大字,所以在成都一直流行这样的一个歇后语:“大仙菩萨的匾——信不信由你。”
当代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徐无闻祖宅在成都北郊玉局村,但是他出生在正通顺街。
徐无闻(1931—1993)本名永年,因为中年失聪,遂更名无闻。他自幼得到他的父亲、著名书法篆刻家徐寿的严格教导,又相继受到著名学者与书法篆刻家周菊吾、易均室等人的长期培养,打下了十分深厚的国学基础,青年时代即已成名。四川大学毕业之后,长期在西南师范大学工作,1957年即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出席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他一生中教学与科研成果十分丰富,对古典文学与书法篆刻的研究造诣很深,是《汉语大字典》字形部分的主要撰稿人,是极少有的甲、金、篆、隶、真、行、草的全能书法家,晚年更以中山王器字体书法独步全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是唐宋文学与书法篆刻两个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建立了全国第二个、西部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的硕士点,以后又主编了高校教材《书法教程》与《书法教程参考资料》。
徐永年自刻用章“无闻”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基督教会内地会购得原正通顺街60号至66号张氏的铺面与住宅,改建为福音堂和外国传教士的招待所,是成都的早期福音堂之一。
1914年,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在正通顺街62号开办了“西门子洋行”,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著名企业在成都开办的最早的业务机构。 成都街巷志.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