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下册

上河坝街附下河坝街 后河边街外东上河坝街 南河口街

成都街巷志.下册 袁庭栋 1906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上河坝街附下河坝街 后河边街外东上河坝街 南河口街

  上河坝街是老成都一条很长、很重要的街道,位于从万福桥到北门桥的府河南岸,新中国成立以后实测,长达686米。下河坝街是上河坝街向府河下游的延伸,位于从北门桥直到太升路大桥的府河南岸,也不短,长达607米。在府河与南河的综合整治以后,上河坝街并入了扩建改造后的大安西路,下河坝街并入了扩建改造后的大安中路。

  四川方言把河滩称为河坝,这里是老成都在府河两岸最重要的一段河坝与河堤。相传在明代修筑河堤的时候,因为缺少大的石块,就用大的砂罐、陶罐内装卵石来砌河堤并且取得了成功,所以当时的正式街道名叫砂罐街。但是民间都把这一段叫上河坝,把北门桥以下的一段叫下河坝,所以在清代就把这条沿河而建的街道命名为上河坝街和下河坝街。

  上河坝街是老成都最主要的木材集散地。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修建房屋的最主要材料就是木材,而成都所需木材的绝大部分都是从岷江上游山林中“砍山”而来。从岷江上游沿江漂流而下的木材大多随着府河水漂流至此上岸(20世纪50年代,每年从府河中漂运到成都的木材高达50万立方米),漂木多的时候胆大者可以从河这边一步步踩跳漂木到达对岸。这里的木材生意也相当繁荣,是全市最著名的木行街。《锦城旧事竹枝词》曾经记其事:“大安门外木行街,迤逦临河堆巨材。独有馨香传刘氏,润身以德有道哉!”这里所说的“润身以德”的刘氏指的是民国初年的木材巨头刘万钟,他为人仗义疏财,倡议集资创办了木行小学,又捐资为大成中学(旧址在今成都三中)修建了教室,故而受到同行们的尊敬。

  外东上河坝街54号 20世纪90年代 陈维摄影

  上河坝的木材市场 1917年 [美]甘博摄影

  水井街旁的上河坝河滩 1998年 张锦能摄影

  下河坝临河民居 1982年 周筱华摄影

  下河坝搬罾 20世纪90年代 严永聪摄影

  南河口 20世纪50年代 高华敏摄影

  上河坝街以南有一条平行而相距很近的后河边街,是一条沿府河与城墙之间的护城河而建的小街,原来是沿河而建的平房。1958年拆城墙的同时也填平了护城河,于是就形成了一条街道。这里是上河坝的一部分,是原来的木材集散市场。为了祈求水运的平安,木材行业的商家共同出资在这里建有水神寺(又名祈水庙,初建年代不详,清代重建于康熙三十八年,道光、咸丰、同治年间都有过修缮)。民国时期的水神寺改建为小学,名字叫木行小学。一直到填了护城河、并把这里命名为后河边街之后,木行小学才改名为后河边小学。

  沿府河而下,到了府河要与南河汇合处的一段和汇合以后的一段,过去也是很重要的集市,主要货物不是来自上游,而是自府河下游眉山、华阳等地运来的大量木柴,所以被叫作柴码头。在没有天然气与蜂窝煤的年代,家家厨房中所烧的燃料基本上都是木柴,所以这一带的生意也很繁荣。清代时期这一地区沿府河曾经有过好几条街道,如府河东岸水井街以下的上河坝街(为了不与北门上的上河坝街同名,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名为“外东上河坝街”)和南河口街(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然叫南河口街)。南河与府河汇合之后的府河北岸有中河坝街与下河坝街,一直到九眼桥。这两条街在民国时期即已不存,在府河北岸只保留了一条锦官驿街。

  外东上河坝街在府河与南河的全面整治之中并入了水津街。南河口街已经拆除,成为沿河的绿化带。 成都街巷志.下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