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培根路
新中国成立以前成都的工厂很少,以工厂的名称命名的街道也少,培根路就是继天成街之后又一条以工厂命名的一条街道。
培根路位于九眼桥南,太平南街以东,最东头就是三校合并之前的老川大的西侧门(一般称为后校门)。这条路和老川大后校门外的与文里一道已经于2003年在城市改造之中被完全拆除。培根路一度火热的饭馆、茶馆、酒吧和网吧,多为川大学生光顾,由此而形成了颇有校园文化的休闲文化,如今只留在川大学子的记忆中了。
培根路 1999年 冯水木摄影
清光绪三十年(1904),四川劝业道周善培出于“抵制外货,兴艺拯贫”的目的,在这里租借慈惠堂的地面兴建了惠昌火柴厂(按:有的资料误写为会昌火柴厂),两年后竣工投产,这是成都历史上第一家火柴厂。打火机的普及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事,在此之前,黄磷火柴是千家万户每天必用之物,这种从西方传入的被民间长期称为“洋火”的火柴是近百年间与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轻工业产品之一。惠昌火柴厂的建立,应当是成都市工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在此之后,熊克武开办了星火火柴公司,周道宏开办了华通火柴厂,成都地区的国产火柴得以自给。
1924年租借时间到期,按原来订立的有关租借地面20年之后地面上的资产归慈惠堂的协议,惠昌火柴厂由著名慈善家尹昌龄主持的慈惠堂接办,改名为培根火柴厂。所以要改名,是因为慈惠堂安置了大量无家无依的贫穷人家子弟做工谋生,同时还给这些贫穷人家子弟教一定的文化知识,意图从传统的培根固本的角度培育有用的人才。为达此目的,尹昌龄在工厂大门上亲笔书写了如下的对联:“慈善事业在良心,假公济私,绝非人类;生产艺能求进步,殖材振乏,恃此资源。”火柴的商标是一个端着饭碗的小孩,以示养育孤幼,人们都称为“娃娃牌”。后来又以“扇”喻“善”,改名为“扇牌”,画有一把折扇,扇面上有尹昌龄亲书的四言六句:“厂中余利,专恤孤穷。若有私心,天地不容。以扇喻善,奉扬仁风。”由于培根火柴质量好,寓意行善,所以很受各地欢迎,再加之将有毒的红头黄磷火柴改成了无毒的黑头赤磷火柴,故而成为成都轻工业产品的一张名牌,是成都慈善事业的一大成功,产品不仅行销西南各地,抗战时期甚至远销到敌占区内。也由于培根火柴厂在当时很受社会好评,所以就把工厂外逐渐形成的这条小街命名为培根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培根火柴厂迁往外东观音桥,在与“新生”、“协昌”两家火柴厂合并之后,改名为成都火柴厂。原厂址拨给四川大学做教职工宿舍。这里虽然不再生产火柴,但是培根路的街名一直保存。
尹昌龄病逝以后,著名的民主人士张澜于1943年出任慈惠堂名誉理事长,长期住在培根火柴厂后院的旧房内,一直到1946年才离开。不少中共地下党员和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都曾经在慈惠堂和培根火柴厂中工作并从事革命活动,使培根火柴厂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在成都的一个活动据点。新中国成立前夕牺牲在十二桥的四川省著名共产党员王干青(1890—1949)烈士曾经担任慈惠堂的总干事兼培根火柴厂厂长,并在他的家乡绵竹模仿培根模式也开了一家火柴厂,同样取得了成功。培根火柴厂的副厂长周列三、事务长袁贯也都是中共党员和民盟盟员。培根火柴厂在乐山乌尤寺河中一个小岛上开办了一个梗片厂,利用漂木加工梗片。这个地方是当年不少革命志士疏散隐蔽的场所。 成都街巷志.下册